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强化实践育人环节的精神,推动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有效提升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与综合素养,我院于11月3日组织2024级学科教学(地理)全体研究生开展黄河流域地理研学实践活动。活动由研究生导师秦艳培带队,青年教师代表参加。
本次研学紧扣地理学科教学特色与黄河流域文化传承使命,通过实地走访、现场研讨、实践探究等形式,规划五大实践地点并实施“先学后研、任务明晰”的研学闭环模式。活动前一天,教师提前发布研学任务、发放研学手册,组织师生集体研讨分组分工,确保研究生带着问题参与、围绕专业研学。同时,结合往年实践案例,系统示范研学资源向地理教学素材的转化方法,着力强化学生将实践资源转化为教学内容的意识。
活动当天,研学队伍先后赴孟津黄河中下游分界线纪念碑、黄河湿地、铁谢丁字坝、王铎故居及生生牧场开展系列研学。在黄河中下游分界线纪念碑前,师生围绕地理分界特征、泥沙地貌影响等专业问题研讨,深化对黄河流域地理格局的系统认知;沿黄河绿道徒步途中,带队教师结合黄河生态恢复治理工程成效,现场引导学生实地观测记录生态治理带来的环境蜕变,让学生直观感知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实践价值;铁谢丁字坝现场,学生结合河道地貌理论,探究凹凸岸侵蚀堆积原理及人工工程干预作用,深度把握河流地貌与工程建设的互动关系。在王铎故居,师生考察院落格局与地理环境的适配性,挖掘古建筑中的地理智慧与文化内涵,推动学科学习与传统文化传承融合;在生生牧场,研学队伍走访智能化挤奶厅、生态循环示范区等区域,通过技术人员专业讲解,了解牧场区位布局、业态运营及生态循环模式,实现农业地理理论与产业实践深度对接。返程途中,师生开展专题交流,带队教师结合研学实践中的专业问题进行点评总结
此次研学实践是我院深化实践教学改革、落实“认知—实践—育人”培养体系的重要举措,既紧扣地理教育专业特色,又深度契合黄河文明传承使命,有效推动了研究生从理论认知向实践应用的跨越。下一步,学院将持续聚焦高素质地理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不断丰富实践教学载体、创新育人模式,在强化专业实践能力、培育家国情怀中彰显育人担当,为推动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传承黄河文化根脉作出更大贡献。


图/文/曹威威 审核/刘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