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简介

一、学院概况

地理与旅游学院成立于2014年6月,前身为洛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旅游系。学院拥有学科教学(地理)、旅游管理硕士点2个,开设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地理信息科学、土地资源管理、地理科学(师范类)6个本科专业,各类全日制在校生1700余人。20年来,共为社会培养各级各类人才4700余人。2019年,旅游管理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旅游管理学科获批河南省特色骨干学科,2023年、2024年旅游管理专业连续两年获评河南省专业分类评价B类专业,学院在师资力量、科研水平、办学条件、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

二、师资力量

学院现有教职工80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8人,博士40人(含在读博士)。学院拥有1个河南省黄大年式旅游管理教师团队,2个河南省科技创新团队,1位文化和旅游部青年专家,2位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1位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1位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3位校级青年骨干教师。学院聘请张怀西、杜晓帆、魏小安等国内知名专家担任客座教授。

三、科学研究

学院自成立以来,以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打造一流平台为目标,深化对外开放合作交流,建成了中原经济区智慧旅游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意大利研究中心、河南省智慧城市国际联合实验室等10个省部级科研平台;获批国家级项目23项,省部级项目40余项,在SSCI、SCI、EI、CSSCI、CSCD期刊发表论文140余篇;出版著作20余部;发表专利和软件著作权70余项;先后向全国政协和河南政协提交提案20余项;先后承办国家人社部“大数据时代与智慧旅游”和“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高级研修班;获第十二届“全国政协优秀提案”1项,河南省政协重点提案5项;获批河南省科技厅科技创新团队5个,培养10余名教师获批国家级、省部级、市级各类人才荣誉称号;先后承办国家人社部“大数据时代与智慧旅游”和“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高级研修项目,累计培训科研院所和企业业务骨干280余人。

四、中心平台与学科建设

学院拥有中国旅游研究院县域旅游研究基地、智慧旅游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河南省旅游公共服务大数据产业技术研究院、河南省电子商务大数据处理与分析重点实验室、智慧旅游河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智慧旅游与物联网技术河南省工程实验室、河南省文化与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研究中心、河南省智慧旅游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河南省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软科学研究基地、河南省环境遥感与古迹保护工程研究中心、世界旅游研学组织驻河南代表处等十余个省部级科研平台。

2015年,旅游管理学科获批河南省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工程一期建设学科;2019年,学科顺利通过期末验收,学校进入河南省特色骨干学科建设高校行列。同时,旅游管理学科是河南省第九批重点学科,获批旅游管理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中意智慧城市合作研究室”项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善行旅游—有效促进遗产保护与人的发展”项目等国家级项目20余项。学科建有旅游小镇--“三彩国际陶艺村”,探索出“旅游+艺术”的精准扶贫模式,得到省委书记王国生的充分肯定。

学科积极对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创新驱动发展、中部地区崛起等重大战略需求,按照“河南急需、国家一流、学术导向、贡献重大”的总体要求,对标国家一流学科建设,围绕智慧旅游理论与实践、旅游大数据开发与应用、文化旅游与黄河文明传承创新、旅游文创产品研发与设计、区域旅游规划与开发等学科方向,瞄准学术前沿和行业产业需求,产出标志性研究成果,将学科建设成为具有河洛特色、中原引领、中部示范、国内一流的特色学科,成为旅游人才集聚高地、旅游科学研究高地、旅游教育创新高地、旅游社会服务高地,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传承创新优秀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五、社会服务

学院承担《河南省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洛阳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洛阳市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专项规划》《临颍县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等项目,承担部分地区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项目,承担汝阳县、嵩县、栾川县、洛宁县等共7县市23个乡镇249个村庄的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承办了国家人社部大数据时代与智慧旅游、河南省人社厅中原经济区智慧旅游高级研修项目等研修项目,培训40余场,培训4000多人。

近年来,学院完成《河南省旅游景区发展报告》《河南省民宿发展报告》《河南省全域示范区评定及管理办法》《坚持文旅融合,着力打造洛阳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等系列政府智库决策报告30多项。完成《智慧旅游服务指南》等标准11个。承担河南省旅游景区发展评估、乡村旅游经营单位星级评定、景区暗访暗访、星级酒店暗访等工作。2019年承担河南省所有4A以上景区的暗访工作,连续三年承担洛阳市A级景区暗访项目、洛阳市星级酒店暗访项目和栾川高速公路免费活动效应评估等项目,助推河南省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六、教育教学

学院以“旅游管理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为龙头,以特色人才培养为抓手,做好各专业建设规划,重点推进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群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教材建设和教研教改,加快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应用化、专业培养方向特色化、人才培养路径多元化、人才培养机制社会化”改革。2015年旅游管理专业获批河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016年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入选教育部英国全球繁荣基金项目,2017年旅游管理教师团队获批河南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018年旅游管理系获批河南省高等学校优秀基层教学组织,2019年旅游管理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近年来,学院获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河南省教育教学成果奖4项,获批省级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项,获批省级教改项目3项,校级教改项目二十余项,课程思政项目2项,校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建立省级优秀线上课程2门,一流本科课程4门,校级在线精品课程1门,完成MTA教学案例4项,出版教材10余部。多位教师在省级校级教学技能比赛中获奖,1位教师获校级教学名师,1位教师在河南省课堂教学创新大赛获一等奖,2位教师获得首届校长杯大赛“河洛教学标兵”称号。

七、实验实训

学院启动了以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实习实践教学,建立了全程有效的专业实习管理机制。选取杭州开元名都大酒店、广州长隆、北京中测新图、河南省地矿局等五十余家单位为教学实习基地。形成了专业见习、课程实践、花会实习、自然地理实习、顶岗实习等一整套适合专业发展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现有虚拟现实与可视化实验室、旅游大数据实验室、GIS实验教学中心、环境遥感实验室、无人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地理生态观测中心和大数据处理与分析室、土地动态监测实验室等实验室,配备ArcGIS、ENVI、ERDAS、无人机摄影测量与遥感平台、地理与生态观测站、空间数据采集系统和高性能图形工作站等软硬件设备,为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实践教学提供保障。建成了占地面积近1500平米的模拟中餐厅、西餐厅、客房、形体、 茶艺等实训室以及酒店信息化管理综合实验室,购买有Opera操作系统、酒店收益管理系统以及酒店经营管理沙盘模拟系统,充分满足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需要。2020年在建的国土环境与灾害实验室、地理科学实验教学中心与土地动态监测实验室,进一步完善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和地理科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条件。

八、人才培养

在人才培养方面,构建了“理论教学+实践教育+素质拓展+创新创业”的卓越人才培养体系,通过设立人才培养特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改革,积极探索培养适用现代旅游业高质量发展需求的卓越创新人才、卓越管理人才、卓越技能人才。近年来,获批国家文旅部“实践服务英才团队”项目3项,河南省“挑战杯”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1项,河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1项。在全国高等院校旅游创新策划大赛、全国旅游院校服务技能大赛、全国职业院校师生礼仪大赛等多项赛事中多次获得一等奖。在全国大学生GIS应用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土地利用规划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GIS软件开发竞赛等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九、学生工作

学院学生工作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优化育人环境,以教育好、管理好、服务好广大学生为理念,以党建、团建促进学风、院风建设。团学工作务实高效,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努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工作突出专业优势,丰富活动载体,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学院坚持以学生基本素质培养、职业知识培养、专业技能培养和社会实践培养为导向,构建全方位育人格局。依托专业特色和学科优势,坚持第二课堂活动项目化、项目品牌化、品牌特色化,紧密结合专业发展特色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成立地理测绘、国土空间规划班、旅游规划与开发特色人才班、卓越酒店经理人班等,积极创新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一体化育人机制。近年来,学院组织学生承担多项社会服务项目,学生在每年的牡丹花会、河洛文化旅游节期间积极服务洛阳市经济社会发展。学生在全国旅游院校技能大赛、全国GIS技能比赛、全国土地规划大赛、河南省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等荣获多项佳绩。学院成功举办十九届导游风采大赛,发展为学校学生工作特色品牌。学院党委高度重视学生就业创业工作,采取多种途径,千方百计为学生就业创业搭建平台,连续多届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0%,其中在北京、上海、海南、浙江等地知名企业从事中高层管理工作达百余人。

十、党建工作

学院党委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坚持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知识指导工作实践;严格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一岗双责”和意识形态责任制,抓好班子思想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带头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狠抓工作落实;强化责任担当,积极回应师生呼声,坚持把维护教职工最现实最迫切最需要的利益落到行动上。

学院不断健全完善组织体系建设,增强党的政治组织力,强化主体责任,坚持学院领导联系支部,支部书记“双带头人”的组织建设标准。严格组织生活,提高党员教育质量,坚持“三会一课”制度,保障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和党委会制度,强化中心组学习和党的组织生活会制度。学院党委于2019年获批河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多次获得校级先进基层组织奖。院党委秉承“四个坚持”,坚持党建与专业特色相融合,创新党建活动形式,增强党的思想引领力。2018年我院旅游党支部获批“黄大年”式教学团队;2019年《乡村振兴,规划筑梦》项目入选团中央“千校千项”100个精彩作品。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增强党的保障支撑力,专业学科融合,切实加强学科育人。中国文明网、中国大学生网、洛阳晚报等媒体报道我院导游风采大赛。坚持党建与科研相结合,我院高度重视党建项目建设,积极组织教师完成项目申报工作,2016年到2019年共立项党建与思想政治课题20余项。其中,学院党委申报的《“小马扎+小讲堂+小论坛”党建旅游扶贫》项目获批2018 年度基层党建特色品牌。坚持党建与教育深度融合,以党建促思想政治建设,丰富教育教学载体,带领党员参观红色教育基地,传承红色基因,播撒革命火种,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中充分发挥党建的思想引领作用。坚持凝心聚力,发挥榜样作用,引导教师建功立业,组织开展“争优创建”“教师技能大赛”等活动。

十一、招生计划

2024年计划招收旅游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土地资源管理、地理科学四个专业普通本科生共计280人,学制四年。

(一)旅游管理专业

非师范类本科专业,学制四年,毕业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接国家文旅融合发展和河南省文旅文创融合发展战略需求,培养掌握区域旅游规划与开发、智慧旅游与旅游大数据、遗产活化与文旅融合等领域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具有国际视野、管理能力、服务意识、创新精神,能在各类旅游企事业单位、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咨询和规划公司等从事经营、管理、策划、咨询、服务等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师资力量:旅游管理专业专任教师19人,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5人。

(二)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

非师范类本科专业,学制四年,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面向国家重大战略要求和河南省文旅文创融合发展战略需求,培养具有崇高理想信念、良好道德品质与职业操守等基本素养,系统掌握会议、展览、节事等各类会展策划与项目运营管理知识、理论与技能,能够在各类会展活动行业及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策划组织、营销公关、项目运营、活动组织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师资力量:现有专业教师13人,副教授3人、博士4人、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双师型人才1人。

(三)土地资源管理

本科专业 ,学制四年,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文理兼收

培养目标:本专业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面向国家重大战略新要求、国土行业新需求,培养爱国进取、创新思辨,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精术业、素质高、德力强的从事土地资源管理、规划设计、调查评估研究和技术服务工作的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师资力量:现有专职教师12人,其中教授/副教授4人,硕士生导师2人;博士(后)6人,硕士6人。

(四)地理科学专业

师范类本科专业,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豫西,面向河南,辐射全国。培养师德高尚、热爱地理教育事业,现代地理科学和教育科学专业基础扎实、教育教学能力突出、自然科学与人文素养兼备,能够利用现代地理科学理论和技能有效完成地理教学和地理实践活动,胜任中学地理教学和研究的骨干教师。

师资力量: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20余名,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4名,博士占70%以上,双师型教师一半以上。

夏风生凉意,相遇暖人心,愿我们都能有一个温暖的相遇。洛阳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等待您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