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中心概况>>中心简介
中心简介

一、基地概况

为了顺应国家文化和旅游事业发展需要,洛阳师范学院依托 “文旅学科群”优势,整合行政管理、旅游管理等专业师资力量,打造研究团队,凝练学术方向,2016年1月经河南省文化厅批准成立“河南省公共文化研究中心”,2023年5月经国家文化与旅游部批准入选“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中心作为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的具体承办单位,集教学、科研、服务、教学于一体,致力于打造成为公共文化研究的学术高地、面向社会培养公共文化专业人才的培训基地和为政府提供决策咨询的高端智库,为推动全省乃至全国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力量。


 

 

    河南省公共文化研究中心立足本省,面向全国,坚持以河南省公共文化事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深入开展文化和旅游领域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积极发挥智库功能,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有益参考,在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下研制设计的河南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经由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18(42)号文正式下发全省执行,连续实施五年,取得了较大的社会影响;承担文化和旅游部委托课题、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省部级以上课题50余项,“河南省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研究团队获批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协助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制定《河南省公共文化服务“十五五”规划》《河南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2026-2030)》《河南省乡镇(街道)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评估定级标准》等;深度参与地方实践,先后承担洛阳市、郑州市、焦作市、鹤壁市、济源市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示范项目建设指导和制度设计,做好决策咨询服务;开展公共文化调查,连续出版河南省公共文化蓝皮书和创新案例;开设行政管理(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方向)专业,为文化和旅游事业发展做好文化人才储备;承办全国公共服务处处长培训、新疆哈密市文化产业发展与基层公共文化从业人员培训、三门峡市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培训、洛阳市阅读推广高质量发展培训等。

   中心现有专兼职人员共计58人,其中博士或副教授职称以上40人。基地还聘请李国新、徐勇等国内知名专家担任特聘教授,并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

基地主任为洛阳师范学院党委书记郭改英教授,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黄河文化数字融合传播实验室”、省级“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中心”负责人,承担完成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委托项目“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研究”“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研究”等,主编出版河南省公共文化蓝皮书《河南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报告(2023)》,带领团队协助省文旅厅制定《河南省公共文化服务“十五五”规划》《河南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2026-2030)》《河南省乡镇(街道)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评估定级标准》等。基地首席专家为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时明德教授,长期致力于公共文化理论与实践研究,主持研制了《河南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绩效考核办法》,开发了河南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线上考核系统,并得到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的高度认可,在河南省以政府文件形式下发实施;主持了河南省24个文化先进县的群众满意度大型调查项目,并形成调查报告提交河南省政府。研究方向带头人均具有研究生学历和高级职称,长期从事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均等化、信息化、标准化等方向的研究,具有扎实的研究基础。其中洛阳师范学院图书馆直属党支部书记、基地常务副主任马艳霞教授,围绕公共文化服务共完成2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荣获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河南省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首席专家、“洛阳市首界优秀青年社科专家”、“洛阳市文化宣传系统首届‘四个一批’理论宣传人才”以及“ 2012年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等称号。2012年 “公共文化服务多元化投入模式研究”2022年“基于内生动力视角下乡村文化建设研究”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资助,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获得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洛阳市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2项。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专著《公共文化服务多元化投入模式研究》1部。围绕“公共文化服务多元化投入模式”发表CSSCI论文8篇。洛阳师范学院法学与社会学院院长、基地副主任秦永超教授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等省级教科研项目7项,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专著1部,在《山东社会科学》《理论探索》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论文10余篇。洛阳师范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院长、基地副主任李华伟,长期致力于公共文化和社会治理研究,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省部级以上项目4项,主持地厅级项目7项,参与省部级以上项目10余项,参编著作3部,组织创办河南省志愿服务培训基地(洛阳师范学院基地),为河南省每年培训志愿服务者450名。

下一步基地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的重要论述,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立足河南,面向中西部地区,以服务国家文化和旅游发展重大战略为主要任务,按照“公共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总体思路,建好“四个平台”:一是建好数智平台,推动优质公共文化资源直达基层;二是建好智库平台,促进公共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三是建好特色平台,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四是建好育人平台,打造公共文化和旅游人才高地,力争把基地建设成为“立足河南、联动中部、服务全国”的高端智库。

二、机构设置

基地实施主任负责制,制定激励性的人才政策和科研政策,最大限度调动中心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科学合理设置各种专、兼职岗位,确保研究中心工作规范、高效运行。

基地主任为洛阳师范学院党委书记郭改英,常务副主任马艳霞,副主任秦永超、李华伟、张姣云。基地下设五个部门,分别是综合办公室、理论研究中心、社会服务中心、信息服务中心、智库咨询中心。  

三、团队优势

现有专兼职人员共计58人,其中博士或副教授职称以上40人。基地还聘请李国新、徐勇等国内知名专家担任特聘教授,并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基地首席专家为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时明德教授,长期致力于公共文化理论与实践研究,主持研制了《河南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绩效考核办法》,开发了河南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线上考核系统,并得到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的高度认可,在河南省以政府文件形式下发实施;主持了河南省24个文化先进县的群众满意度大型调查项目,并形成调查报告提交河南省政府。研究方向带头人均具有研究生学历和高级职称,长期从事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均等化、信息化、标准化等方向的研究,具有扎实的研究基础。其中洛阳师范学院图书馆直属党支部书记、基地常务副主任马艳霞教授,围绕“公共文化服务民间参与”共完成三个省级项目,2012年 “公共文化服务多元化投入模式研究”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资助,围绕“公共文化服务多元化投入模式”发表CSSCI论文8篇。洛阳师范学院法学与社会学院院长、基地副主任秦永超教授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等省级教科研项目7项,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专著1部,在《山东社会科学》《理论探索》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论文10余篇。洛阳师范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院长、中心副主任李华伟,长期致力于公共文化和社会治理研究,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省部级以上项目4项,主持地厅级项目7项,参与省部级以上项目10余项,参编著作3部,组织创办河南省志愿服务培训基地(洛阳师范学院基地),为河南省每年培训志愿服务者450名。 

研究方向

负责人

团队骨干成员

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研究

马艳霞

教授/博士

李华伟、马友忠、王科飞、林春杰、周显峰、谷高科、胡泽平、刘奎汝、朱晓航

公共文化与社会治理研究

秦永超

教授/博士

聂飞、柳春光、张顺周、翟小会、肖静、安连朋、张小莉、田甜

公共文化与旅游服务研究

程金龙

教授/博士

苏小燕、秦艳培、王洪瑞、王鹏飞、曹威威、陈艳艳、曹晓丹

公共文化政策法规研究

吴胜锋

教授/博士

张姣云、张如海、王磊、牛子宏、李发亮、邓长春、田江太、谷合强、徐宁、周柏红

  四、专业优势

洛阳师范学院现有马克思主义学院、文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法学与社会学院、外国语学院、数学科学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化学化工学院、信息技术学院(软件学院)、体育学院、音乐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商学院、学前教育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国土与旅游学院、电子商务学院、食品与药品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22个学院,2个公共教研部,72个本科专业,涵盖文学、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历史学、教育学、艺术学、农学等10大学科门类。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8000余人,各类成人教育学生10000余人。

基地整合学校多个学院的相关专业,依托学校人才优势和研究基础,打造中心的专业优势。中心依托法学与社会学院开设行政管理(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方向)专业,专业研究团队长期从事公共文化的相关基础研究,在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等方向积累丰硕成果,学院积极进行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方向全日制本科生招生培养教育,目前已招收六届学生共194人,为公共文化发展做好人才储备。

  五、平台建设

基地现有馆藏图书达256余万册,数字资源量1100余万册,中外文期刊5300余种,中外文数据库28个,各类型特藏文献27000余册(件)。基地建立河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绩效考核系统、河南省公共文化研究中心网站、“河南省公共文化”公众微信平台、“公共文化研究”“河南省公共文化研究中心实践基地”微信交流群等,成为河南省公共文化事业推广、学习、交流的重要平台与窗口。

  六、基地任务

  (1)理论研究:中心围绕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对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均等化、标准化、信息化进行深入研究,产生一批高水平论文、项目、著作,打造国内知名、省内一流的公共文化服务理论研究高地。

  (2)智库咨询:立足河南省公共文化服务的现状,展开广泛调研,获得一手资料,设计策划成系列的河南省公共文化服务蓝皮书。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评价体系,努力成为区域性的公共文化服务第三方评价中心和政府各级文化部门决策咨询的高端智库。

  (3)培训工作:中心将在开展公共文化理论与政策法规研究基础上,扎实推进公共文化管理及服务人员的培训工作。目前已制定河南省图书馆馆长培训方案、河南省文化馆馆长培训方案和河南省文广新局局长培训方案。

  (4)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与传承:中心将协助基层文化机构挖掘、保护、传承富有地方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打造群众喜闻乐见、具有持久生命力的公共文化产品,满足基层群众的公共文化需求。协助基层文化管理部门总结经验,探索面向基层城市社区和农村公共文化的服务模式,普及传承文化,推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心简介
专家顾问
研究团队
新 书 架

版权所有:河南省公共文化研究中心

地址:河南省洛阳市伊滨区吉庆路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