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自从2018年国家行政体制改革之后,“文旅融合”就成为社会生活当中的一个热词。但据我观察,我们谈文旅融合,更多的时候是在谈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的融合还是一个没有提到应有位置的边缘性话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怎么体现深度?深度融合该怎么干?我理解,所谓深度,一是需要拓展融合面,二是需要深化融合度。在这一大背景下,西北大学召开的这次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融合发展研讨会,切入了文旅融合的一个薄弱环节,是落实二十大报告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一个具体行动。我觉得,在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进程中,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怎么融合应该提上深入研究的日程了。我相信,这次专题论坛会在中国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历史进程当中留下记录,也是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融合发展被提上日程的一个标志。
刚才戴斌院长是从旅游公共服务的角度来阐述一些问题,下面我主要从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融合这个角度谈一些想法。
一、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融合发展的现状
简单地梳理2018年以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融合发展的情况,我们所做的探索大体上是以下这些方面:
——公共文化服务嵌入旅游景区,旅游线路、旅游驻地、旅游交通服务区等。这几年公共阅读进宾馆、进民宿,群众性文艺活动进景区多有出现,相信大家有目共睹。
——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和乡村旅游服务中心功能融合。主要出现在乡镇一级,有的是深度融合,从设施到人员到经费到服务全部打通;也有一些是形式上的融合,把两个功能放在了一个空间。
——公共图书馆开展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像刚才戴斌院长提到的旅游目的地的天气状况怎么样?景点有哪些?交通线路怎么样?公共图书馆的信息平台上多有介绍。特别是从旅游热点城市到本土微小旅游点的信息提供,地方性公共图书馆信息平台提供的信息,有效弥补了通用性旅游信息平台的不足。
——博物馆、非遗传习场所与研学旅行相融合。许多博物馆、非遗传习所成为研学基地,为了一座博物馆到一座城已经成为现实,许多城市也要变成一个大博物馆,即所谓“博物馆之城”建设,现在也出现了不少。
——串联标志性文化设施,打造旅游游径、打卡点。比如上海的“建筑可阅读”就是一个串联标志性建筑的游径。前几天我在东莞调研,还看到东莞松山湖在打造一个集文商体旅于一体的文化艺术街区,将成为东莞一个新的旅游和文化艺术相结合的打卡区域。
——群众文化活动营造城市文化氛围,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散布在街头、步道、广场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比如近年来在许多城市出现的“街头艺人”“街头艺术站”等,它并不是一个专门的旅游项目,但它营造了城市文化氛围,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增添了全域旅游的文化元素,成为间接服务旅游的活动。
总结提炼一下诸如此类的具体做法,我觉得大体上是这样几种模式:一是“嵌入”,公共文化服务嵌入旅游公共服务;二是“结合”,原本是分离的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融合到一块;三是“拓展”,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功能向旅游拓展,增加了一些旅游休闲功能;四是“支撑”,通过挖掘、整理、活化特色文化资源来营造城市文化氛围,提升城市文化品位,这是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来支撑全域旅游。
总体上看,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的融合,目前在中国还处于起步阶段,融合的深度远远不够。二十大提出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我觉得在深度融合当中,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的深度融合是难点,比产业层面的融合要难。但它是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需要重点去解决的一个问题。如果没有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的深度融合发展,很难说我们的文旅融合是全面深入的。
二、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融合发展面临的问题与突破路径
(一)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融合的结合点在哪里?
什么是公共文化服务?《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有法律界定,不多说。什么是旅游公共服务?刚才戴斌先生有一个高度概括、高度抽象的表述,说旅游公共服务就是对国民旅游权利的保障。怎么保障?保障什么?这是面临的具体问题。我们国家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简称“旅游法”,下同) ,旅游法当中有旅游公共服务这个概念,但是没有具体阐述和规定什么是旅游公共服务。从不同的法律条款当中,可以看到目前旅游法中对旅游公共服务的一些关注点。比如说要求要建立旅游公共信息和咨询平台,无偿向旅游者提供必要的信息和咨询服务,这是提供信息和咨询服务,还要求设区的市和县级人民政府设置旅游咨询中心,设置旅游指示标识。旅游法中涉及旅游公共服务的规定大致就是这些。“十二五”和“十三五”时期,我们国家陆续出台了旅游公共服务专项规划。在“十二五”的旅游公共服务专项规划当中,涉及的内容包括建设旅游公共服务“五大体系”:旅游信息咨询服务体系、旅游安全保障服务体系、旅游交通便捷服务体系、旅游便民惠民服务体系、旅游行政服务体系。“十三五”的旅游公共服务专项规划部署了旅游公共服务的“九大任务”,包括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优化旅游交通便捷服务体系、提升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大力推进厕所革命、构建国民旅游休闲网络、加强旅游惠民便民服务、构筑旅游安全保障网、优化旅游公共行政服务、推动旅游公共服务走出去。“十三五”的九大任务和“十二五”的五大体系有部分重合,也有一些新增的内容,比如说旅游厕所、旅游走出去等。到了“十四五”,并没有出台旅游公共服务专项规划,而是出台了一个旅游业发展规划。在旅游业的发展规划当中也涉及到了旅游公共服务,但切入的角度、涉及的问题,和“十二五”“十三五”有联系,也有区别,没有谈体系建设,也没有系统部署任务,而是点了一些方面,说了一些点。由此可见,什么是旅游公共服务,目前法律、政策层面还没有明确、具体、共识程度高的界定和阐释。
因此,明确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深度融合的结合点,首先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旅游公共服务的内涵、外延、边界四至,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和探索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融合的交集面、切入点在哪里。刚才戴斌先生说的一个观点我很认同,他说旅游公共服务对于各行各业来说承担的是“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在旅游公共服务当中,公共文化服务承担什么责任?旅游公共服务中有不少内容显然超越了公共文化服务,或者说与公共文化服务关系不大,如旅游安全、旅游交通、旅游应急、旅游厕所等。所以我们需要研究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融合发展的交集面、切入点在哪里。共同而有区别,宜融则融,没关系的、不宜融的不能生搬硬套。在推进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融合发展进程中,要防止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的“旅游化”。这是需要我们在理论上加强研究、实践中创新探索的重要问题。
(二)性质、功能、规律不同的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如何深度融合发展?
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的性质、功能有所区别。公共文化服务属于文化事业,以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满足人民文化需求为目标;旅游属于产业性质的现代服务业,旅游公共服务是旅游产业的组成部分,它的目标是支撑旅游产业的发展。二者遵循不同的发展规律。
在实践中,对公共文化服务进景区、进景点有不同看法。比如图书馆把书房建到了景区,文化馆把演出演到了景区,但景区是收门票的,矛盾就出来了。公共文化服务强调的是普遍均等惠及全民,景区收门票,其中的公共文化服务就变成了“游客专享”而不是“主客共享”,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理念有冲突。
公共文化服务在旅游公共服务当中的应用,一个基本的原则是“主客共享”。能够主客共享的,就是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融合发展的交集点。如果单说旅游公共服务,因为它是支撑旅游产业发展的,所以它可以游客专享。比如景区里的公共厕所,只有买了门票进了景区的游客才能使用,一般公众利用不上。目前我国的旅游景区大多数实行门票制,门票制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游客专享。在这种状况下,我觉得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融合的空间有限,理念上有冲突,政策上有障碍,实践中有疑虑。
我注意到《“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对我国公共服务的新阐释:从权责分类来看,公共服务包括两类,一是政府承担保障供给数量与质量主要责任的基本公共服务,在公共文化领域就是我们常说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二是政府通过支持公益性社会机构或者市场主体提供的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也就是《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中所说的优惠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在《“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中还出现了一个概念,叫做“生活服务”,它的性质与公共服务不一样,完全由市场供给,居民付费享有,是公共服务的补充。“十四五”期间我国要“大力推动生活服务为公共服务提档升级拓展空间”,这句话我们公共文化领域要认真地琢磨一下。高质量发展,包括公共文化服务在内的公共服务需要提档升级,生活服务能为公共服务提档升级拓展空间。所以,“十四五”要优先发展能够与公共服务密切配合、有序衔接的高品质多样化生活服务,推动生活服务与公共服务互嵌式、阶梯式发展。在《“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中,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就被纳入到重点推动的生活服务,如打造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旅游体验,推进红色旅游、文化遗产旅游,旅游演艺等创新发展,就是在“生活服务”框架内提出来的。
按照公共服务的新理念,从大的方向上来说,我们今天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需要的是拓展和优化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在“主客共享”原则下的融合发展。是主客共享,不是游客专享,也不是市民专享。戴斌先生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在今年的“两会”上提了一个建议:免费开放部分景区,尤其是国有重点景区免首道门票。这一建议上了热搜。如果我们的旅游景区取消了门票制,拆除了门票这道门槛,对于拓展和深化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融合发展是一个革命性的突破。当然,这件事情推动起来肯定很难,不可能一刀切,不可能齐步走。但是我觉得就像我们十多年前大力呼吁和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一样,今天需要大力呼吁和推动重点景区特别是国有重点景区向公众免首道门票开放。这一举措对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戴斌先生在建议中阐述得很清楚,我这里不多说。对于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深度融合发展来说,可以为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公共文化服务进入旅游景区扫除障碍、开辟空间,有利于丰富旅游景区的文化要素,更好地体现公共文化服务在以文塑旅中的作用;也可以创造出主客共享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场景,畅通公共文化服务与旅游公共服务融合发展的堵点,有利于扩大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更好地体现以旅彰文的实际功效和价值。总之,可以带来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深度融合发展的新景象、新面貌。
(作者系北京大学国家现代公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国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