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学术研究>>名家视点>>正文
李国新教授就疫情对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影响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0-03-18 16:59:59 点击:

    疫情期间,多地文化馆、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农家书屋等文化场馆线上“不打烊”,积极转变服务方式,创作覆盖面广、有针对性、多样化的文艺内容,出现了“线下关门,线上开花”的场面。如此热闹的局面也让不少公共文化从业者开启了更深层次的思考,疫情防控期间表现卓越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今后怎么样?公共文化机构在危机应对方面的工作重点是什么?公共文化服务如何专业化发展?一起听听李国新教授关于这些问题的看法吧!

李国新

    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国家现代公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研究(北京大学)基地主任。兼任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中国文化馆协会理论研究委员会主任。

    疫情过后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将进一步强化完善

    对比2003年的SARS,此次疫情防控期间,全国公共文化服务有了很大的变化。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网上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全面发力,“线下关门,线上开花”。互联网上出现大量的群众文艺作品、群众文化活动、艺术普及、云上文化馆、艺术普及慕课……多形态、多载体、多样化。突如其来的疫情检验了各级文化馆数字服务方面的硬件保障水平、资源储备状况与数字服务能力。可以说,公共文化服务已经彻底告别了一关门就没事干,一关门就没办法的状况。疫情防控期间表现卓越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充分体现了近十多年国家大力推动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成就。

章昉《众志成城,防控疫情》(德阳市文化馆)

1.文化馆数字化服务存在的短板与不足

    中国文化馆协会副理事长王全吉在《疫情当前,文化馆数字文化服务还有哪些提升的空间?》一文中提出,文化馆的数字化在资源总量、服务覆盖面、平台运营管理能力等方面都还存在不足。

    此外,疫情期间,文化和旅游部官网上线了一个版块——在线文化艺术服务。在这个版块中,在线图书馆、在线博物馆、在线美术馆、在线非遗展示甚至有在线剧场,但是没有在线文化馆。这说明在整个文化馆领域,有行业特色的数字资源集群,还没有形成。总体来说:文化馆数字资源总量不足与适用性不好并存。

文化和旅游部官网上线的“在线文化艺术服务”版块

    所谓适用性不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文化馆现有的数字文化资源不能适应老百姓真实需求。以什么样的内容来适应老百姓非常时期的特殊需求?用什么样的内容来满足老百姓常态化的需求,提高适用性?这是我们在数字化资源建设的指导思想,需要认真研究,认真解决。第二,在形式上,文化馆数字资源与移动互联不适应,不能体现行业特色。疫情期间,不少文化馆推出了长达一至两个小时的舞台演出节目、培训讲座视频,这显然不适合一般人在移动终端上利用。

2.三方面进一步完善和强化文化馆数字化

 (1)提高认识

   进一步提高对开展数字文化馆网络服务的认识。转变观念是提高认识是关键。文化馆开展数字化、网络化,不是因为疫情这个非常时期才需要,它应该是常态化的。

    数字服务跟阵地是双轮驱动、两翼齐飞。从这次疫情期间各文化馆官网的表现来看,真正效果好的都是平时数字化基础建设、数字化储备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提高认识,转变观念,需要真正落实到发展规划工作中,重点部署的。文化馆内部有没有专门的数字化、网络化工作部门?有没有专门的人才队伍?有没有硬件建设规划、资源建设项目以及一些必要的保障条件?就目前状况来看,全国还有为数不少的文化馆没有真正落实。在文化馆领域,文化馆数字化服务距离真正的思想转变,还有一段距离。

湖南省文化馆官网

 (2)增加存量

    增加文化馆数字资源的存量。李国新教授认为,文化馆应该成为古今中外艺术普及类资源的收藏中心,欣赏阵地和流通中心,面向老百姓免费提供古今中外艺术普及作品应该成为文化馆常态化、基础性的服务。

    要承担这样的社会功能,提供专门的服务,文化馆就要有系统丰富的资源储备。所以文化馆应该建立常态化的,通过面向市场购买来扩大数字资源规模的理念和机制。要有资源建设的规划,要有资源足够的经费,要有资源管理的人才,要形成完成资源体系和特色。对公众来说,文化馆可以拓展出面向公众的常态化艺术欣赏服务;对文化馆领域来说,数字资源规模扩大,存量增加;对整个事业发展来说,还可以带动面向文化馆行业的数字资源生产及相关装备的制造。

西塘古镇民俗文化馆 图/日清设计

    通过文化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带动相关文化产业,培育出一个服务于文化馆的市场主体,产业主体。这样有利于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共同推动文化馆事业发展的格局。政府市场社会共同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发展,这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礼仪的基本标志。

(3)凝练特色

    要凝练文化馆数字资源的特色。说到图书馆的数字资源。人们马上想到的是,电子图书;说到博物馆的数字资源,人们马上想到的是数字展览,这就是一个行业代表性的数字资源类型。那文化馆最具特色,最有代表性的数字资源是什么?很多人就不知道说什么了。所以,凝练文化馆数字资源的特色,形成社会认可程度比较高的文化馆数字资源类型,这是进一步强化和完善,甚至资源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

    李国新教授认为,全民艺术普及慕课是具有文化馆特色的数字资源类型。首先,这种资源形式与文化馆面向公众开展艺术普及这个功能相适应,能体现出文化馆服务的特色。

苏州市艺术培训中心推出的艺术慕课 图/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

    其次,这种形式内容精粹、单元短小、表现形式丰富,具有交互性,符合移动互联环境下人们的利用方式和习惯,有利于促进文化馆服务方式的变革和转型。再次,慕课要求团队全程跟踪参与,这就对文化馆业务干部的知识结构、专业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可以促进文化馆专业人才知识更新、服务方式转型。

    从文化馆数字化服务的实际效果来看,艺术普及慕课确实很受欢迎,例如苏州公共文化中心推出了七十节艺术普及慕课,短短二十天的时间,450万人次访问、50万人次参与在线学习。四川省文化馆在疫情期间先后推出了10集《技艺巴蜀》,截至2月12号,慕课平台访问量增加五万多人次,五百多个学员名额十分钟之内一抢而空。

    要把艺术普及慕课这种形式打造成为文化馆领域标志性、品牌化的数字资源。但目前许多文化馆对艺术普及慕课的理解和认识不到位。应该按照慕课的基本规律基本规范去进行建设,真正的开发体现文化馆服务特色的慕课。

    此外,各级文化馆都有一批不同载体的数字资源,这类资源如果直接用于今天网络服务。有明显的不足:篇幅大,耗时长,亮点不突出,特别是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不够。如果把这些存量资源按照移动互联环境特点,按照不同人群的欣赏特点加以改造加工,就能够以比较低的成本、比较快的速度形成一批特色的数字资源。

3.公共文化机构危机应对的重点和机制

    李国新教授认为,对于公共文化机构来说,应对的重点应该在具有自身行业特点的、跟日常公共文化密切相关的可能出现的危机上。这些危机主要是资源存储安全和利用者人身安全,比如涉及资源存储安全的水灾,火灾等自然灾害,涉及利用者人身安全的场馆空间防护、人群意外伤害等。针对这些安全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博物馆条例》等现行有效的法律法规都有一些原则性的规定。

    如何建立公共文化机构危机应对的常态化机制?从理论上说,有效的危机应对需要建立在常态化的危机应对机制建设的基础之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中规定: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单位要加强对公共文化设施经常性的维护和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中规定:公共图书馆要定期对设施设备进行检查、维护。这其中提到的“经常性”和“定期”,其实都是着眼于建立常态化的机制。

    在建立常态化的机制方面,国外的一些经验值得借鉴。以日本为例,图书馆、公民馆这些机构每年都有短则一周左右,长则半个月之久的例行闭馆日,闭馆日期间要求全员参与到内务整理、设施设备检修、系统维护等工作,这就是一种常态化的、定期的安全检查和运行维护制度。

   目前,我国的公共文化机构有不少都是全年无休,365天开放的运营情况,根本没有停下来仔细检查、发现隐患的机会。所以,文化馆的开放时间应该逐步走向规律、规范、可持续性的方向,建立常态化的、定期的、制度化的、全员参与的内务整理和设备系统维护机制。防患于未然,才是最好的危机应对之策。

4.公共文化服务的专业化发展

    在疫情最严重的二月中旬,网上忽然冒出了一条有关本次疫情的“神预测”:某人早在2011年就根据某本书中的内容作出了相关预测,一时间流言四起。面对这一情况,上海图书馆的馆员及时对这一信息进行核对,在查找了上海图书馆和国家图书馆的馆藏目录,以及全球规模最大的数字图书馆数据库后,证实并没有这样一本书,这一结论被各类媒体广泛的转载并传播。在疫情的关键时期,他们利用专业技能及时制止了不实信息的流传,李国新教授认为这就是一个以专业化服务切入社会热点问题的成功范例。

    为什么现代社会各行各业都强调专业化发展?因为从理论上说,专业分工是社会发展到现代进入文明阶段的一个标志。专业分工是专业服务机构存在于社会系统当中价值,也是提升专业服务机构社会认知程度和影响力的有效途径。所以,专业化也应该成为公共文化机构和公共文化从业人员追求的目标。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提出,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专业化发展。

    《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中规定:“市级公共图书馆的馆长应当具有相应专业的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者具有五年以上图书馆工作经验的相应专业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区域总馆的馆长应当具有相应专业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者具有三年以上图书馆工作经验的相应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职称。”而正在审议的《贵州省公共图书馆条例(草案)》中规定,贵州省省级地州县一级的公共图书馆馆长基本任职资格要求必须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者是具有三年以上图书馆工作经验的初级专业技术职称。

上海市闵行廉政文化馆 图/上观新闻

    这次疫情后,公共文化服务的战略应向高质量发展转变,这是未来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主线。高质量发展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的专业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保护的根本是就是要让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情,这也是我们必须要补上的短板。

名家视点
专家顾问
研究团队
新 书 架

版权所有:河南省公共文化研究中心

地址:河南省洛阳市伊滨区吉庆路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