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学术研究>>名家视点>>正文
雒树刚再谈“文化扶贫”:将丰厚的文化资源变成强大的文化产业
发布时间:2017-01-13 11:02:55 点击:

雒树刚一行先后深入静乐县电子商务中心、爱乐希望小学、文化活动中心、脱贫攻坚服务中心、高君宇故居纪念馆、娄烦镇官庄村文化中心、娄烦古城遗址等单位,实地查看两县文化建设和发展情况,了解文化扶贫的成果以及存在的困难。他说,静乐县和娄烦县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要利用好、发挥好。要结合市场营销搞好设计,形成强大的文化产业,产生效益,吸引更多群众参与其中、得到实惠。 静乐县爱乐希望小学是文化部援建的全国第一所爱乐希望小学。雒树刚说,文化部要发挥优势,不断加大对贫困地区文化艺术人才的培训力度,深度挖掘人才在扶贫工作中的实力和潜力。 参观考察高君宇故居纪念馆、娄烦古城遗址后,雒树刚表示,要组织力量在充分调查研究基础上,制定长远保护规划,探索建立切实可行的市县文物保护体系。

调研期间,雒树刚一行来到静乐县鹅城镇下店村王向阳、王明奎和娄烦县娄烦镇官庄村强乃林、强智岗等贫困户家中,送去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和慰问金。雒树刚与他们亲切交谈,了解到他们在当地政府支持和帮助下日子越来越好,雒树刚说,不要仅仅满足于脱贫,还要用好政策尽快致富。

在静乐县、娄烦县分别召开的扶贫工作座谈会上,雒树刚传达解读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新年贺词中关于扶贫攻坚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他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连续4年在新年贺词中关注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和扶贫工作,充分体现了对脱贫攻坚工作的高度重视。下一阶段,文化部要准确把握文化扶贫工作的新形势,发挥自身优势,在非遗扶贫、送文化+种文化、文物保护、人才培训、公共文化建设、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不断加大对静乐、娄烦等贫困地区的帮扶力度。 参加调研的山西省副省长张复明表示,山西各级政府和文化、文物等各职能部门要利用好文化部对山西帮扶的窗口,把山西文化工作做好。

相关阅读:

四个体系实现文化扶贫

扶贫是“十三五”期间的重点任务之一,那么在文化扶贫方面将怎么做?2016年两会期间,文化部部长雒树刚在“部长通道”回答上述提问时表示,将通过“四个抓”来实现。

第一个“抓”是抓规划。文化部最近专门制定印发了“十三五”时期文化扶贫的意见。为了体现精准的文化扶贫,将以县为单位,逐县制定文化建设的内容,体现各个县的特色,也体现因地制宜的原则。

第二个“抓”是抓基础设施建设。比如要抓村级的综合文化中心的建设和完善,要抓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建设和完善,要抓县一级的图书馆、文化馆的建设和完善。

第三个“抓”是抓内容。“文化是内容产业,内容为王,所以最重要的还是要给我们贫困地区提供更加丰富,而且是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产品。”雒树刚说,贫困地区都有着丰厚的文化资源,要把这些文化资源充分挖掘出来。总的来说,就是要使群众既创造文化,又享受文化。

第四个“抓”是抓人才。要把文化人才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要大力培育、培养当地的文化人才,同时要组织文化志愿者到贫困地区去。“我们现在注册的文化志愿组织有七千多个,队伍有一百多万人,要鼓励这些文化志愿者更多地到基层去,到贫困地区去。要通过文化扶贫,最终在‘十三五’末实现文化小康。”雒树刚说。

文化精准扶贫要打好五大战

2016年6月30日,中宣部、文化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召开全国文化精准扶贫工作视频会议,交流工作经验,研究部署“十三五”时期文化精准扶贫工作。中宣部副部长、文化部部长雒树刚等领导出席会议并讲话。

雒树刚表示,虽然文化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一定成绩,但文化精准扶贫工作推进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一些地方对文化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够,没有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位置。二是工作进展不均衡。一些地方和部门工作滞后,存在观望思想,特别是在县一级,工作很多还停留在务虚层面,没有形成具体落实措施。三是措施“精准度”不够。有的地方出台的措施仍是“大水漫灌”的老思路,没有体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新要求。各级文化部门必须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增强文化精准扶贫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开展文化精准扶贫工作,就是要对照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和各地实施标准,结合各地实际,精准分析问题,精准制定对策,实现到2020年,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主要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具体来讲,要做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摸清底数、找准问题。要重点把握三个环节。一是摸清底数。深入贫困县、贫困村,详细了解、精确掌握当前贫困地区文化建设基本情况。二是找准问题。以县为单位,对照中央关于脱贫攻坚的总体要求和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具体任务,对公共文化建设情况进行全面细致的评估,找准差距、找出“短板”,找到问题和症结。三是落实措施。在摸清底数、全面评估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制定推进文化精准扶贫的落实措施,“对症下药”,切实做到“缺什么补什么、哪里弱补哪里”。这方面,省级文化行政部门要加强对贫困县的指导力度,帮助他们做到“一县一策、精准发力”。

(二)突出重点、补齐短板。各级文化行政部门要积极争取各方支持,调动优势资源,优先推进贫困地区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一是实施好“贫困地区百县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工程”。去年以来,由中宣部牵头,文化、新闻出版广电、体育等部门共同实施的这项工程,按照“7个一”的标准支持贫困地区1.1万多个行政村建设文化中心,发挥了很好的示范效应。各地要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大地方投入,采取多种方式开展村级文化中心建设,“十三五”期间争取实现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二是开展“两馆”达标建设。近年来,在中央财政的大力支持下,贫困地区基本实现了“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乡有综合文化站”的建设目标,但仍有一些县级两馆没达到国家建设标准。今年,文化部会同发展改革委启动了贫困地区基层文化设施标准化建设项目,逐县开展“两馆”达标建设。三是建立起灵活机动、覆盖广泛的流动服务和数字服务网络。流动服务和数字服务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实现方式,对于一些地处偏远、人口分散的贫困地区来说尤为重要。今年,文化部在实施流动舞台车和图书车配置项目的基础上,又着手为贫困地区县文化馆配备流动文化车。同时,我们还依托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等项目,将公共数字文化触角延伸到贫困村。各地文化部门也要结合实际进一步加强流动服务点建设,加大数字文化服务设备配置,最大限度畅通服务渠道,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三)加强统筹、对接需求。效能不足是制约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普遍性问题,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效能问题更加突出。一方面设施欠缺,需要加大建设力度;另一方面却出现设施闲置、无人问津的现象,造成不良影响。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是提高公共文化机构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加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深入推进免费开放工作,健全服务标准,规范服务流程,完善管理制度,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设施使用效益。二是加大基层公共文化资源整合力度。进一步打破部门界限,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资源的统筹,努力实现共建共享,融合发展,提升综合效益。三是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对接。坚持需求导向,转变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单一供给方式,建立健全群众文化需求跟踪反馈机制,努力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适销对路”。

(四)深化改革、增强活力。贫困地区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各不相同,文化发展基础迥然相异,这决定了文化精准扶贫的工作重点、方法举措不能“千篇一律”。各级文化部门要按照中央深化改革的任务要求,因地制宜,探索多渠道、多元化的文化精准扶贫新路径。一是推动公共文化领域重点改革任务落地生根。大力推广县级公共文化机构总分馆制。选择有条件的公共文化机构开展法人治理结构试点工作,努力实现政事分开,权责明晰。二是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加大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力度,探索实施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试点。动员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和各界人士为贫困地区捐助公共文化设施设备、资助文化活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三是激发贫困地区内生发展动力。扶持以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为核心的文化大院、文化工作室(坊)、文化中心户、农民书社、电影放映队、农民演艺团体、业余剧团等群众文化组织发展。四是积极探索“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的实现模式。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对推动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跨越发展的重要作用,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平台建设、资源建设和服务推广,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

(五)利用资源、发挥优势。一是培育一批能带动群众长期稳定增收的优势特色文化产业。充分挖掘保护和开发利用贫困地区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实施一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大力发展工艺品、演艺娱乐、文化旅游等特色文化产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增收。二是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加强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推进传统工艺振兴。积极开展传统文化普及活动,充分运用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资源,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优秀的传统鲜活起来,潜移默化影响群众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

 

名家视点
专家顾问
研究团队
新 书 架

版权所有:河南省公共文化研究中心

地址:河南省洛阳市伊滨区吉庆路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