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和文化问题。相对于经济贫困而言,文化贫困更难消除。在解决了“两不愁三保障”之后,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文化权益保障问题必将成为文化民生的焦点问题。如何让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摆脱经济贫困,实现生活小康和文化小康,进而拥有实实在在的“文化获得感”和“生活幸福感”,这是当前文化精准扶贫的第一要务。《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出台,以“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价值取向,以“保基本,托底线,促均等,提速度,增效能”为目标旨归,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文化精准脱贫“摸清底子,找到根子,探对路子,开对方子,注重里子,加快步子”,为彻底打通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依法提高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和水平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贯彻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依法推进文化精准扶贫,需要“摸清底子,找到根子”。当前我国扶贫开发已进入攻坚克难阶段,现有贫困人口的扶贫成本更高,脱贫难度更大。截至2015年底,全国尚有5630万农村贫困人口,14个连片贫困区,832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12.8万个贫困村。如果按照国际标准计算,贫困人口基数和规模将会更大。贫困地区脱贫,关键因素在于提高人口素质,而提高人口素质,核心要义在于普及科学,普及知识,普及教育,普及文化。当前我们必须正视的现实是,我国贫困地区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文盲、半文盲比例比全国高3.6个百分点,女性劳动力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比例比男性高19.3个百分点,贫困家庭的儿童辍学率还在增加。依法推进文化精准扶贫,必须改变贫困人口思想保守、观念落后、安于现状、墨守成规的小农意识,改变过去长期形成的“等、靠、要”的懒散作风和依赖心理,通过“治贫治愚治思想,扶人扶智扶精神”,彻底拔掉贫困地区的穷根子。依法推进文化精准扶贫,必须改变过去输血式传统扶贫模式,变“送文化”为“种文化”,充分尊重贫困群众的主体地位和创新精神,不断提高贫困人口的文化创造能力和综合文化素质,积极引导人民群众主动参与和自主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大力培育贫困人口的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和文化自觉意识,进一步激发其实干精神和进取精神。
贯彻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依法推进文化精准扶贫,需要“探对路子,开对方子”。依法推进文化精准扶贫,必须找准文化精准扶贫的基点,用好文化精准扶贫的杠杆,精准发力,精准施策。具体来说,文化精准扶贫需要做到“精准建设,精准供给,精准服务,精准管理,精准帮扶,精准投入,精准考核”。依法推进文化精准扶贫,意味着扶贫资源下沉,服务重心下移,文化定点帮扶到镇到村,驻村帮扶到户到人,持续开展针对贫困地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一对一结对、手拉手帮扶等扶贫公益活动。依法推进文化精准扶贫,需要俯下身子倾听百姓的心声,了解百姓的文化诉求,开对文化扶贫的方子,下功夫花力气努力提高文化服务质量,增强文化服务效能,用硬作风真感情增强对口帮扶成效,全心投入文化扶贫工作,不让一个地区掉队,不让一个民族掉队,不让一个群众掉队,积极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形成合力,坚决打赢文化扶贫攻坚战,共奔文化小康路。
贯彻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依法推进文化精准扶贫,需要“注重里子,加快步子”。《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明确规定,“国家扶助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有了国家法律的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厦的根基就会更牢,文化精准扶贫的步子就会更稳。《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出台,旨在以法律的“硬规定”和“强制力”,实现文化精准扶贫的“软着陆”和“快提升”,由此开启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提速增效的新里程。扶贫攻坚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绝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依法推进文化精准扶贫,必须立足当下,着眼长远,切忌“一窝蜂”“一把抓”“一刀切”,谨防文化扶贫的“短期化行为”和“政绩化取向”,降低贫困人口脱贫再返贫的风险。民生无小事,文化有担当。当前全国扶贫攻坚的冲锋号已经吹响,贯彻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依法推进文化精准扶贫,既要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又要有时间紧迫感,不空喊号子,不搞形式主义,杜绝形象工程和烂尾工程。依法推进文化精准扶贫,需要严格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和《“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纲要》所提出的既定目标,依法保障贫困地区的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权,依法保障贫困人口的文化创造和文化享受权,依法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国家出台《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其目的之一就是要把贫困地区文化民生的“底”坚决托住,把贫困人口主体精神的“魂”彻底激活。《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出台,作为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文化立法的突破性进展,不仅为文化精准扶贫提供了坚实的国家法律支撑,也为加快扶贫立法起到了先行先试的模范带头作用。
(作者张海燕,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文化产业管理系主任、西南大学公共文化研究基地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