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 阳
一直以来,老弱病残、未成年人和贫困群众等特殊群体,都是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的重点和难点。近两年,广西柳州市柳南区创新性地推行“五有”机制,即“服务有设施、场馆有项目、配置有标准、经费有保障、年报有内容”,探索如何为特殊群体提供便利的、具有针对性的公共文化服务,推动当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建设。
把“难点”作为“着力点”
作为城市老工业区,柳南区有多家大型企业,有退休工人、外来务工人员及其随迁子女、残疾人和困难群众等特殊群体20多万人。“由于身体素质、知识层次、消费能力等因素,特殊群体的文化需求也有其特殊性。”柳南区委宣传部长、副区长贾丽表示,这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难点,也是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工作重点。
针对这种情况,近年来,柳南区以满足城乡居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着力点,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努力让流动人口文化活动有去处,让特殊人群文化需求供给有保障。2011年,柳南区率先在全市各县区实施社区网格化管理,按照每400户居民为一个网格,共划分网格58个,每个网格配2名网格员。每名网格员既是人民调解员、流动人口信息采集员,也是民情民意专递员、社会事务服务员。2014年,该区启用网格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了顺畅向下层发布任务和向上级管理机构反馈信息,全面、规范的功能设置在推动基层公共文化精准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此基础上,2015年,柳南区将公共文化服务难点作为工作着力点,积极申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创建方向就是探索和实践为老工业区特殊群体提供均等化公共文化服务。
“创建是为了更好地整合各方资源和政策福利。”贾丽说,两年多过去了,柳南区通过创建取得了喜人的成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和升级,面向特殊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并探索出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带动性和示范性的经验。
从“零碎化”到“系统化”
在两年多的创建实践中,柳南区通过实施“五有”机制,从设施、内容、资金、方式等方面夯实特殊群体公共文化服务基础,在服务设施配置上兼顾普遍性和针对性、大型和中小型、综合性和分散性等特点,服务形式兼顾动与静、远与近、难与易,形成了布局科学、便利实用的特殊群体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体系和内容多样、参与方便、针对性强的活动体系。
“为了确保服务有设施,柳南区不断完善区、镇街、社区(村)三级设施网络,同时通过文企结合、文校联动、文社合作等机制,把各镇街、各系统、各企业单位的文化场馆进行整合共享,建立针对特殊群体的个性化公共文化场所,如老年大学、候鸟港湾、外来务工人员文化活动中心等,完善相关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据柳南区文体局局长覃捷介绍,目前柳南区实现了镇街、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全覆盖;辖区内先后建成老年大学3所、候鸟港湾5处、外来务工人员文化活动中心5个,直接服务特殊群体4万多人。
柳南区还对服务设施有针对性地配套看书读报、书画歌舞、技能培训、休闲健身等文化服务项目,提高各级公共文化设施的服务效能。“在设施配置标准方面,我们也按照创建制度设计做了严格的设定。比如社区(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按照文化综合楼、广场、戏台、文艺队等‘十个一’标准建设,特殊群体公共服务场所配置不少于5项文化服务项目等。”覃捷说,加上财政和民资并举的经费保障体系、公共文化场馆年度计划和年终总结要有面向特殊群体的内容的监督体系,全区为特殊群体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基本实现了从“零碎化”向“系统化”转变。
由“单向”转向“双向”
两年多来,柳南区对辖区内特殊人群的数量、分布、特点和文化服务需求等进行了调研,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工业老区特殊群体公共文化服务的意见》《关于开展“阳光工程”系列特色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方案》等一系列公共文化服务政策,同时针对服务留守妇女的绣工坊、服务未成年人的青少年校外学习站、服务残疾人的残疾人之家等制定了一系列文化服务配送方案,从而实现了文化需求精准供给。在保障特殊群体享受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同时,柳南区还鼓励和支持特殊群体力所能及地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展示才华,实现人生价值。
至2017年底,柳南区实现了公益性文化单位全部有向特殊群体提供服务的区域和项目;特殊群体主要公共设施100%配有文化服务。
“无论作为被服务的客体还是提供服务的主体,特殊群体都能享受到机会均等的政策支持。”覃捷说,如今在柳南区,特殊群体既可做观众也可做演员,公共文化服务关系正由以往的“单向”向“双向”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