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学术研究>>热点视窗>>正文
“形”“魂”兼备塑造美丽乡村
发布时间:2018-05-02 09:47:46 点击:

赵建兰 李鹏智 本报驻陕西记者 任学武

地处关中平原与陕北高原过渡地带的陕西省白水县,因濒临白水河而得名。近年来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带动下,依托其境内的仓颉庙、林皋湖国际慢城、锦绣农家乐等10余处旅游风景区,逐步形成了历史文化游、自然风光游和民俗风情游等,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

然而美丽乡村建设,既要塑“形”,也要铸“魂”。立足乡村文明,弘扬传统民俗,丰富节日文化,是实现的重要路径。通过村庄休闲文化(主题)“一村一品”、编创和传唱村歌、编撰村史书籍等,白水县计划用3年时间,引导提升农民精神风貌,为美丽乡村的外形夯实文化振兴的思想内涵。

唱村歌 促乡风文明

漫步在白水县扶蒙村,绘制着传统文化、农耕文化、地方文化的文化墙让人心旷神怡。在扶蒙村的文化广场上,“建设美好幸福家园,把扶蒙精神弘扬传承……”村民王大姐嘹亮自信的歌声、声情并茂的演出,引来乡亲们的热情围观和阵阵掌声。

在白水县西固镇潘家村,当地村民不仅把本村的村情村貌写成了村歌,还配合曲调编排成了舞蹈,除了在本村进行表演外,还经常参与镇上的文化活动,以村歌伴舞的方式展现村民的幸福生活。学唱村歌也让村民的意识行为潜移默化地发生了改变。

据悉,为促进乡村文明和谐发展,白水县自2016年起在全县推广“村歌工程”,号召全县各行政村编创村歌、组织群众学唱村歌。县一级还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组织相关人员开展歌词创作培训,并鼓励村民编创本村村歌、撰写歌词甚至谱曲。截至目前,白水县124个行政村中已有80多个村拥有了自己的村歌。今年2月,全县还举办了村歌比赛,20多个村子参赛,一首首带有泥土芬芳的原创村歌,不仅唱出了村民对家乡的热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展示出了新农村建设成果和新时代农民的精神风貌。

“乡村文化振兴,应该加入更多的文化传承和道德引领,唱村歌能唤起群众更广泛、更深厚、更持久的文化自信。”白水县县委宣传部部长隋晓会说。

编村史 忆浓浓乡愁

“地方不大,却有一种莫名的温暖,不由得想起了从前的家……”在白水县雷牙镇尧头村“美在白水乡愁馆”里参观的陈先生,一边看着那些老物件,一边擦拭着眼角的泪水,“我仿佛又回到了儿时,东西还在,妈妈却不在了……那些过往成了抹不去的乡愁。”

而作为白水县首个乡愁馆,以陈列镇史为主的杜康镇乡愁馆在开放短短半年时间里,除本地群众外,慕名前来参观的外地游客就达数千人。“这里的旧农具和坛坛罐罐都是我几十年前天天用的东西,现在很多娃娃都没见过。社会发展了,有些东西却不能忘。”村民王大爷说。

“西固,白水县东南乡古来之重镇。唐、宋建镇,名曰西姑。金元明末延其‘姑’名。清代演化为西顾、西故。直至民初进一步演化为‘固’……”这是2017年7月出版的《西固村志》里面的内容。已经76岁的西固村村民孙义荣是《西固村志》的编撰者,他说:“在编写过程中,村里的老人们努力回忆、知无不言,说起往事都兴趣盎然,完全是出于对家乡发自内心的热爱。”

村史不仅是当地生产力发展、生活习俗演变的记述,更是让村民产生共鸣和情感共融的载体。白水县通过撰写村史、陈列村史实物,凝聚人心,探索乡村治理新途径。短短一年时间,白水正式印刷发放的村史已达11部,已形成初稿的村史达30余部,并且基本村村建有村史馆。按照白水县的发展规划,到2020年,将实现“村村有村歌,村村有村史”全覆盖。

立家训 树道德风尚

走进白水县雷牙镇南张村村民刘连会的家,牌匾上的“诚信立家、勤俭兴家”让人不由得肃然起敬。刘连会说:“这个影响了我们家三代人的家训像是一面镜子,让我们时刻自省。”

家训是一个家庭一代人或几代人家教经验的凝练和总结。在南张村,越来越多的家庭通过立家训,发现家庭成员变得越来越谦和有礼。有些村干部也感慨,家风好,村风就好,村民的思想工作也就更好做,各项工作也能顺利开展。

白水县自2016年以来,组织县剧团、县文化馆、秦风剧社、雁山剧社、仓颉影子社五家文艺团体和单位的百余名演职人员成立了“百姓家教家风文艺宣讲团”,精心组织多种多样的宣讲,通过评选家风家教示范家庭、开展优秀家训征集、召开家风家教座谈会、印制《白水家风家教集》、“小手拉大手、全家携起手、讲家教立家训树家风”等一系列活动,确定了家风家训示范点17个,并积极组织当地书法家为村民书写家训,并统一装裱,免费将家训送到群众家中,让立家训的过程,成为一个教育、影响和熏陶群众的过程。目前,白水县共有2.1万多个家庭立了家训,白水县编辑出版的《白水家风家教集》还被分发至全县各中小学、党政机关,传承家风、弘扬美德的氛围日渐浓郁。

村歌是枝,村史是根,家训是魂,唱村歌、忆村史、传家训一系列文化活动,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文化动能。下一步,白水县还打算筹建白水县家教家风馆,初步规划将涵盖历史名人家风故事、无产阶级革命家家教典范、模范人物家教事迹、白水优秀家庭展示等内容,让有形的乡村文化留得住,让活态的乡村文明传下去。

热点视窗
专家顾问
研究团队
新 书 架

版权所有:河南省公共文化研究中心

地址:河南省洛阳市伊滨区吉庆路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