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决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明确提出要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乡村。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是指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通过弘扬、传承、发展、繁荣乡村文化,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营造乡村文化生存发展的软硬件环境,激发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力,培育与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新的乡村文化,使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文明乡风得以弘扬,乡村社会治理水平与居民文明程度得以提升。从一定意义上讲,乡村文化建设与振兴是凝心工程、聚魂工程。
文化的滋养对乡村振兴起着巨大的作用
培育乡土自信,凝聚人心人气。随着我国快速融入世界产业体系,工业化大发展带来城镇化大发展。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加速,曾经热闹的广大农村出现了空巢化、空心化、老龄化趋势。一些偏远村庄开始消失,农民在迅速变少,村里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少,即便待在村里的年轻人也渐渐对农村生活失去信心,这也严重影响到他们对乡土的认知和自信。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后,各级政府都在积极探索本地推进乡村振兴的具体措施,这大大地激发了广大村民建设美好家园的信心。但要从根本上解决人们对乡村信心不足的问题,则要靠乡村文化的抚慰与滋养。文化的特质就在于它具有物质力量难以匹敌的精神力量。它具有巨大的历史穿透力和强大的实践创造力,更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推进乡村文化振兴,首先要保护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不仅植根于乡土社会,源于乡土文化,而且对新时代农村农民具有强烈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譬如,尊祖尚礼、家庭为本、勤俭持家、邻里和睦等价值观念,以及守望相助、患难与共、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等传统美德,还有儒家文化所倡导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观念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弘扬这些优秀的中华文化精髓,建设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设施,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让群众在娱乐休闲中感受、品味中华文化的魅力,必然会产生凝聚人心、增强乡村自信的效能。
发挥育人功能,培养精神品格。文化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育人。它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和教育人,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文化育人除了可以用先进的文化知识、理论教育人,还可以通过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来感化人。推进乡村文化振兴,需要我们建设和保留一定的文化设施,购置一定的图书资料、仪器设备,经常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这些都可以起到优化文化环境、教育与感化人的目的。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不仅要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具有地域特色的乡土文化,还要传承中国革命时期形成的红色文化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产生的先进文化。这些文化内容在教育人、培养人的精神品格,引领社会风尚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丰富文化生活,满足精神需求。精神文化需求是人的高层次需求。按照行为科学的观点,在人们的衣食住行、安全、就业等需求得到充分满足之后,精神文化需求就会强烈地表现出来。乡村文化振兴的首要任务就是给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精神食粮,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乡村文化建设一定要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善于用新的艺术形式表现传统文化的内容,把更多反映当代群众生活的艺术作品及时奉献给人民群众,倾力打造老百姓的精神文化家园,使老百姓真正得到精神的享受。
提升文化品质,增强乡村吸引力。目前,在农村推进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以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各级政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使得乡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路宽了、村美了、灯亮了、文体活动场所建起来了,但公共服务薄弱、文化活动与服务内容少、文化品质不高等问题也凸显了出来。在一些风景区,缺少文化服务设施,只是牵强附会地搞一些文化景观,不伦不类的情况时有所见。当今时代,人们的消费观念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旅游从观光游变为体验游,吃饭也由吃饱喝足转变为吃文化、吃品位,甚至连出门在外住宿都要考虑一下文化环境。因此,推进乡村文化振兴,需要我们牢固树立文化为魂的理念,以“记得住乡愁”“留得住文脉”为原则,做好本地历史文化资源的调查与规划工作,摸清本地文化禀赋与特质,把好建设项目的文化关,无论是村容村貌整治,还是民宿、风景区旅游项目建设,都要力争做到有文化、有内涵、有品位。
实现乡村文化振兴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三种关系
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建设工程,也是一个文化价值判断与选择的过程。加快乡村文化建设,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关系。
一是在弘扬乡村文化精髓的同时输送城市文化。乡村文化是乡村居民在长期从事农业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中国的乡村文化创造并保存了世界上最有价值的农耕技术、农业遗产,还形成了一整套价值、情感、知识和趣味文化系统。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理所当然应把弘扬、传承乡村文化的精髓作为主要任务。但也应该看到,乡村文化振兴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老百姓喜爱的文化艺术形式,包括现代文化、城市文化的新内容也应是乡村文化振兴需要引进、吸纳、借鉴的。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很多地方都在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送戏送电影下乡,但据统计,在一些地区观看的几乎都是老年人,年轻人非常少,而且群众的好评并不多。究其原因,我认为还是送的文化食粮不合群众的“口味”。因此,在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群众需要什么、喜欢什么,及时把乡村文化、城市文化中深受群众喜爱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形式送到他们的面前。
二是在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同时引进当代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是以老子、孔子为代表的道儒文化为主体,中国约5000年历史中绵延不断的政治、经济、思想、艺术等各类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总和。中华传统文化源于我国的乡村文化,与乡村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勇、孝、悌、廉等思想理念,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也是我国数千年乡村文化的价值观念。但我国的乡村文化具有地域性、宗族性特征,某一地区的乡村文化往往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而在推进乡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当代文化的特点是时代性、现实性,其内容与形式都更容易被乡村居民接受,尤其是被年轻人接受。乡村文化建设,尤其是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一定要多引进吸收当代文化作品,增强乡村文化的亲和力,提高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可及性。
三是在传承乡村物质文化的同时传承精神文化。乡村物质文化是指村民在世世代代的生产生活中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包括生产工具、劳动对象以及创造物质产品的技术,诸如房屋、村落、街道、桥梁以及饮食、服装等。精神文化则是在物质文化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人类共有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的集合,包括文化精神、文化道德、价值观念、文化理想等。乡村物质文化是有形的可以直观感知的文化。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可以从传承乡村物质文化着手,譬如建设古色古香的传统村落、传承具有民族特色的饮食等。但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不能仅仅停留在此,而应把弘扬、传承优秀的精神文化作为更为重要的任务去做好。这就需要各级政府认真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建设好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文化阵地,保障群众便捷享受读书看报、看电视、听广播等基本的文化权益,使其能在经常性的文化艺术活动中汲取营养,感悟到中华优秀精神文化的真谛。
来源:河南日报6月5日第10版 https://www.henandaily.cn/content/2019/0605/1689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