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弘羊(?-前80年),洛阳人,西汉政治家、财政大臣,事汉武帝、汉昭帝两朝,历任侍中、大农丞、治粟都尉、大司农、御史大夫等职,因功赐爵左庶长。
桑弘羊出身商人家庭,十三岁时以精于心算入侍宫中。自元狩三年(前120年)起,在武帝大力支持下,先后推行算缗、告缗、盐铁官营、均输、平准、币制改革、酒榷等经济政策,同时组织六十万人屯田戍边,防御匈奴。这些措施都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成功,大幅度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为武帝继续推行文治武功事业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后元二年(前87年),汉昭帝即位,桑弘羊迁任御史大夫,与霍光、金日磾等受武帝遗诏,同为辅政大臣。始元六年(前81年),盐铁会议召开,因贤良文学指责盐铁官营和均输、平准等政策"与民争利",桑弘羊与之展开辩论。会后,废止酒类专卖改为征税,其他政策仍沿袭不变。
元凤元年(前80年)九月,桑弘羊因与霍光政见发生分歧,被卷入燕王刘旦和上官桀父子的谋反事件,牵连被杀。
桑弘羊为法家人物。他是洛阳有名的大富豪桑家的公子。桑家是洛阳首富,桑弘羊是个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少年时代,他就“以心计”,而不用筹码(当时一般商人用竹制成的筹码进行运算)进行运算而享有盛名。 十三岁就担任了侍中,开始在汉武帝身边工作。 三十三岁时,与东郭咸阳、孔仅“三人言利析秋毫”,对经济的分析十分深刻,从而得到了汉武帝的信任。 到了公元前115年,孔仅升为大农令,桑弘羊接替他担任大农丞,掌管会计事务。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桑弘羊成为搜粟都尉,同时兼任大农令,掌管全国的租税财政。 汉武帝末年任御史大夫(相当于副丞相),仍兼管财政,一直到汉昭帝元凤元年(公元前80年)被杀为止。
汉景帝中叶(前155-前152年),桑弘羊出生于洛阳的一户富商家庭。 洛阳前身是西周都城"洛邑",居民主要是商朝的旧贵族,他们有着经营工商业的传统,至西汉年间,洛阳号称"天下冲扼,汉国之大都" ,人口超过三十万,"富冠海内" ,成为一个以商业著称的大都会。 悠久的商业传统对洛阳的民俗产生了巨大影响,洛阳人多以善于经商而著称,如战国时期的白圭和西汉的师史。
洛阳人文荟萃,许多先贤的传奇事迹深深打动了幼年时期的桑弘羊。苏秦刺股、佩六国相印的传说给桑弘羊曾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出相入将、封土拜爵的出仕立功思想一直牢牢占据桑弘羊的头脑,并对"富贵则亲戚畏惧之,贫贱则轻易之"的看法也深有感触。 贾谊的"非和亲主义;积贮之重要;非放铸论(统一币制)"的政治主张也被桑弘羊所接受与继承。
家乡独特的社会环境对桑弘羊的思想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家庭的蒙学教育与父辈的熏陶下,桑弘羊自幼对数学及商业有着浓厚的兴趣,少年时期的桑弘羊就深谙算术和经商之道,并能帮助家庭进行一些理财活动。
汉景帝末年(约前142年) ,年仅十三岁的桑弘羊以"精于心算"名闻洛阳。 汉廷诏书,特拔桑弘羊入宫(一说捐官入宫),任为侍中,侍奉汉武帝兼陪读。 桑弘羊的入宫对他的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使他没有再像他的父辈那样走上商贾的道路,而是踏上了仕途。而长期在武帝身边伴读,使桑弘羊与武帝形成了亲密的君臣关系,并逐渐成为武帝的得力助手。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由于在理财方面所表现出的卓越才能,汉武帝任命桑弘羊为治粟都尉,并代理大农令。从此之后,直到汉武帝去世,桑弘羊独掌财权二十三年,开始为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出谋划策,提供物质上的支持。其财政政策主要有:结构改革、盐铁官营、推行均输、创立平准、纳粟拜爵、酒类专卖等。
在中国历史上,桑弘羊是一个有着重要地位和影响的历史人物。作为著名的理财家,在长达近三十年的时间里,他秉持工商富国思想,极力主张和践行工商官营,主持或参与制定的一系列经济政策和制度,为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作为出色的政治家,他对政府管理和军事外交亦作出过较大贡献。
根据《汉书·食货志》,盐铁官营等政策在西汉后期基本沿袭未变,只是在汉元帝时一度废除。桑弘羊尽管被杀,他的财政措施依然被继续推行。到了成哀时期,随着官营垄断政策的控制逐渐松弛,对桑弘羊及其理财措施的评价越来越趋于完全否定。
桑弘羊之所以受到许多谴责,除了"榷利"政策的影响,还在于他的理财措施极大损害了贵族官僚和商贾的利益。他的许多政策不仅在西汉中期垄断了工商业经营,堵塞了许多人的财路,由于他为后世树立了"言利"的榜样,其理财措施也被历代王朝纷纷效仿,因而招致后人责难也就不足为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