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验室简介
黄河文化数字融合传播实验室,是学校积极服务和融入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重要建设举措。实验室依托国家级“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省级人文社科研究重点基地“河洛文化国际研究中心”“河南文化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省级软科学研究基地“河南省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省级工程实验室“智慧旅游与物联网技术”以及省级全媒体科普传播中心创作基地,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和学科特色,从“黄河文化数字化研究”“黄河文化传播矩阵研究”“黄河文化云服务研究”等方面,努力推进新时代黄河文化大传播,为黄河重大国家战略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学术带头人
现任洛阳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河南省政协委员、河南省高层次人才、河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河南省优秀教师,国家级“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省级“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中心”负责人。主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研究》等教育部重点课题、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大课题、河南省教育综合改革重点项目等省部级课题10余项,在《人民日报•理论版》《光明日报•理论版》《河南日报•理论版》等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等著作5部。向省政协提交《建立互动机制 展现河南黄河文化国际传播气质》《关于打造河南黄河文化精神标识的建议》等提案多份,积极为我省贯彻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建言献策。
(三)学术骨干
学术骨干李正学:中原文化领军人才,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负责人。主要从事黄河文化传播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建设重点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等多项,发表论文70余篇,出版著作6部。
学术骨干杨庆兴:中国书法家协会教育专委会委员、河南省“四个一批”文艺人才、洛阳市河洛文化领军人才,多年从事黄河流域河洛碑志书法研究,完成部、省级科研项目4项,获河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3项,发表论文40余篇,并于2023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黄河流域北朝碑志专题整理与研究》。
学术骨干毛阳光:中国唐史学会常务理事。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人文社科类)、河南省百名优秀青年社科理论人才、河南省宣传思想文化系统第八批“四个一批”人才(理论类)、河南省教科文卫体系统“优秀教师”、河南省教育厅青年骨干教师、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首席专家。目前主要从事唐代墓志石刻以及黄河文化的研究。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2项。主持完成省部级项目4项。获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2项。在《光明日报》等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完成著作4部。
学术骨干张永新: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评估专家,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多年从事黄河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修复创新性实践研究,主持国家自科基金青年基金项目1项,河南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项目1项,河南省内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人才项目1项,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4项,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3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