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应外国语学院邀请,河南大学张丹丹教授在A1--302会议室作了一场题为“中国文学经典译本生成过程”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外国语学院副院长贺剑瑜主持,学院全体教师和部分研究生参会聆听。
张丹丹教授在讲座中,以霍克思英译《红楼梦》为例,从文本互文视角出发,对霍克思译本及其翻译历史资料构成的文本网络进行了“三角互证”,全面梳理了霍克思翻译准备过程和翻译思想形成过程,还原了翻译过程中的借鉴和文外互文系统。讲座中,张丹丹教授还结合其它中国文学经典译本的生成过程,探讨了中国文学外译的困境与出路。她指出,中国文学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面临着文化差异、语言障碍等多重挑战。然而,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中国文学经典译本正在逐步走向世界舞台,为世界文学宝库增添新的光彩。
本次学术报告,体现了张丹丹教授在文学翻译领域的深厚造诣和独到见解,为我院师生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资源和思考角度,为中国文学经典译本的生成过程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专家简介:张丹丹,河南大学“黄河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现兼任国家社科基金通讯评审专家和成果鉴定专家、中国红楼梦学会理事、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翻译文化研究会理事、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语料库翻译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两项,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在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中国翻译》《上海翻译》《中国外语》《外语与外语教学》《外语导刊》《红楼梦学刊》等CSSCI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一部,获得省优秀社科成果二等、三等奖共四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