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特色
时间:2020-05-12

 

历史学专业特色:

历史学充分依托洛阳地区厚重的人文资源,依托河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河洛文化国际研究中心,形成了河洛文化多元育人师范特色。譬如,设置有省级精品课程《河洛文化》、《洛阳古都史》和通识课《河洛文化概论》以及选修课程课源,全面展现河洛文化璀璨而博大精深的内涵。学院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开设河洛文化讲座,向学生传播河洛文化最新的研究成果,使学生具备较新的学术视野。历史学专业作为师范专业,既有系统的专业理论课程体系,又有全面涵盖教师教育的课程体系,课程实践、社会实践、专业实践、科研实践贯穿学习全过程。学院充分利用入周问礼碑、二程故里、邵雍故里、范仲淹墓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学生在参观学习中领会河洛文化的精神内核,从而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利用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遗址、周王城遗址、汉魏洛阳故城遗址、隋唐洛阳城遗址等进行实践教学和田野调查,使得学生对历史学专业知识的理解更加生动和直观,对历史的感悟更加深刻。学院组织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宣传普及河洛文化,传承弘扬红色文化。河洛文化支教实习、华夏霓裳社团的社会实践等荣获国家级、省级荣誉。学院主办的《河洛纵横》杂志吸收优秀学生参与撰稿和编辑,为学生提供发表观点、积累科研实践的平台。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的教师教育实践体系助推学生师范能力提升,学院在历届河南省高等学校师范教育专业毕业生教学技能比赛中均取得优异成绩。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特色:

围绕传承创新河洛文化,以服务区域文化产业为核心,依托河洛地区丰富的文化资源,结合区域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实际,开拓出一条以河洛地区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为特色的专业发展道路。专业建设以学生为中心,实习实践从洛阳本地拓展至国内一线企业,构建产学研结合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吸收行业专家的建议,课程设置为三条主线:一是关于文化资源基础理论认识与研究的课程模块,包括《河洛文化概论》《文化资源学》《文化资源评估与产业规划》《文化产业园区经营管理》等课程。二是关于文化资源整理、发掘与保护技术的课程模块,包括文化资源数字化、摄影摄像技术、计算机图文处理等课程。三是关于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与利用的课程模块,包括《文化市场营销与管理》《文化产业项目策划与管理》《文化企业管理》《文化经济学》等课程。通过课堂教学、见习考察、暑期实践等教育环节,深度参与洛阳当地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以促进学生文化产业理论素养与实践技能的全面发展。

实施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强化专业学习。扎实开展课程实践、专业见习和专业实习,实践贯穿低年级到高年级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对河洛地区的文化资源进行田野调查、资料整理和理论研究,深度参与洛阳牡丹文化节、洛阳市创意产业博览会,使学生有机会投入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具体实践,真正掌握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发挥服务地方的功能,先后建立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基地,开办伊滨经开区文化产业人才培训班,参与洛阳文化产业协会的组织与策划工作。教学科研围绕河洛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旅游、公共文化等,获批国家艺术基金一项、省部级课题十余项,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学生在河南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中获得二等奖和三等奖,在互联网+创新创业项目中获多个省级、校级奖项,积极进行项目研究、发表论文,在河南省公共文化中心、文化产业新闻、开问社区等新媒体平台进行专业相关的策划与推送。

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特色:

专业建设理念为“植根河洛,立足中原,面向全国”,培养行业急需高素质人才。依托洛阳作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地域优势,充分利用河洛地区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紧密结合文博行业发展趋势。

注重实践的专业建设。为培养人才的需要,先后建设河洛文化中心文物陈列室、河洛文物鉴定与修复实验室、文物与博物馆数字化实训中心、洛阳铲博物馆等,充分将教学与实践进行结合,强化实践与创新能力,注重新技术新方法应用。

打造课程体系的河洛文化特色。在保证基础课程的同时,结合河洛地区特色,先后开设有《河洛古代都城》、《河洛古代陵墓》、《河洛非物质文化遗产》、《河洛博物馆》、《河洛考古》、《河洛碑刻墓志》等课程,进一步加深对“黄河文化”、“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河洛文化”的理解。紧跟文博行业发展,开设相关文博数字化和文博创意课程。

加强与河洛地区文博机构的密切联系。洛阳不仅有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工作站,还有众多地方机构如洛阳博物馆、龙门石窟研究院、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以及其他各类博物馆70余家。与上述多家单位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作为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并积极鼓励引导学生参与各类博物馆、考古机构的讲解、志愿者服务,深入文博行业一线,近距离了解专业发展的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