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学院始建于1982年,现设历史学、文物与博物馆学、文化产业管理三个本科专业,在校生近600人。历史学专业为2020年河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建设充分发掘洛阳区域文化资源,在课程体系建设、科学研究、第二课堂打造、实践拓展等全方位融入河洛文化进行育人,河洛文化特色显著。
学院现有教职工50人,兼职教师16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0人,博士和在读博士30人,教师分别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等20余所院校。拥有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河洛古代特色文献整理与研究,中原青年拔尖人才1人,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1人,高校优秀学者1人,省骨干教师6人。张鸿亮承担的《河南洛阳东汉帝陵考古调查与发掘》入选2017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学院建有河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河洛文化国际研究中心、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基地、大运河研究院、河洛文物鉴定与修复实验室、文物与博物馆数字化实训中心、洛阳铲博物馆等。河洛文化中心文物陈列室拥有中国古代教育文献以及历代陶器、瓷器、青铜器、石刻等文物1000余件。洛阳铲博物馆拥有展品300余件。资料室藏书3万余册,报刊杂志260余种。近年来学院教师承担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基金项目13项,省部级项目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二百余篇(其中CSSCI6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20余部。学院加强对外学术交流,成功承办多次河洛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武则天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洛阳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七朝石经国际学术研讨会等重要学术会议,邀请钱乘旦、李伯谦、许纪霖、张倩红、李振宏、程民生、于赓哲、张西平、余辉、许宏、钱国祥等国内知名专家来校讲学或担任客座教授。
学院注重教学管理和学风建设,教学改革稳步推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史学概论》课程为教育部“精彩一课”,《文化学概论》为河南省一流本科课程,《河洛文化》课程为河南省精品视频公开课、《洛阳古都史》为河南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立足专业,学院培育出“四位一体”河洛文化育人体系、“一二•九”爱国主义主题教育活动、“河洛人文讲堂”等品牌项目,以及“华夏霓裳”“河洛纵横”“文物讲解队”等优秀社团。学院团学活动在国家级、省级各项评比中获得多项荣誉,在校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学生考研录取率、英语四六级通过率以及就业率均名列学校前茅。
近年来,学院先后获得河南省优秀基层党组织、洛阳市巾帼文明岗、科研工作先进单位、学生工作先进单位、就业创业工作先进单位、五四红旗团总支和洛阳市青年志愿者服务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