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河洛文化行——2017历史学实践课记实
时间:2017-11-21

 

2017年11月14日,历史文化学院17级历史学全体学生在吴涛老师带领下进行了生动活泼的课内实践活动——“校园河洛文化行”。活动以“根在河洛”为主题,以“了解校园文化”为目的,“拓展视野、提高素养”为宗旨,走遍大半个校园,了解到洛阳师范学院这所“中国第一座建在大学里的主题文化园”深厚的历史底蕴。

我们首先参观了历史楼一层的河洛文化中心文物陈列室。推开大门,映入眼帘的就是各式各样的古代文物,同学们不由得肃然起敬。吴老师向我们介绍了会圣宫碑的拓牌,文理精美的铜镜和瓷器,宋代的石羊石狮以及极具考古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墓志等,这让刚进入历史系学习不久的我们大开眼界,感到万分激动。

走出历史楼,吴涛老师向我们详尽介绍了历史楼牌匾上的汉字来历及其字体类型,并向大家介绍了我院门口矗立的四根古代“拴马柱”,老师幽默地告诉我们这栓马柱上的猴子还寓意着马上封“猴”。

接下来我们便走到了问礼大道。众所周知,公元前523年,孔子对弟子南宫敬叔说:“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愿同去否?”南宫敬叔欣然同意,随即请示当时鲁国的国君。鲁国国君派遣车马,还给予经费支持,在南宫敬叔陪孔子前往东周洛阳参观访问学习,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孔子入周问礼”,也是“问礼大道”命名的由来。吴老师还介绍了“成钧大道”、“立雪大道”和“开阳大道”的由来。

接下来经过了水波粼粼的月明湖,了解到其“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命名由来;在太学广场,我们了解到有着三百多年历史的洛阳太学的概况,也与书本上刚刚学到的东汉历史联系起来。在记载洛师百年历史的石碑前,聆听了洛师百年岁月的发展历史和辉煌成就。

最后,吴老师把我们召集在历史文化学院对面的牡丹花前,向我们介绍起了洛阳“牡丹花都”的由来。相传,武则天有一次想游览上苑,便专门宣诏上苑,“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当时正值寒冬,面对武则天甚为霸道的宣诏,百花仙子领命赶紧准备。第二天,武则天游览花园时,看到园内众花竞开,却独有一片花圃中不见花开。细问后得知是牡丹违命,武则天一怒之下便命人点火焚烧花木,并将牡丹从长安贬到洛阳。谁知,这些已烧成焦木的花枝竟开出艳丽的花朵,众花仙佩服不已,便尊牡丹为“百花之首”,“焦骨牡丹”。吴老师延伸讲到武则天登基之地便在洛阳,这可真让在洛阳师范学院就读的我们倍感骄傲。

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游学”活动,我们由课内走到课外,由单纯地聆听知识变成了切身地感受文化。它让我们每个同学都真正了解了我校新校区建设布局规划,也促使每个同学为努力打造我校为“中国第一座建在大学里的主题文化园”贡献力量,不仅有利于提升我们的知识素养,更是开拓了我们的眼界和思维。的确,在进行书本学习之余,我们就应该多走出课堂,走进校园,走进社会获得新知。

真诚地感谢吴涛老师带给我们不一样的历史课,也希望通过此次课内实践活动,同学们能够有所收获,有所启发。期待下一次我们的共同出行!

文:张名扬

图:17历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