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河洛文化育人”体系建设,厚植专业人才文化底蕴,4月14日至16日,学院组织2023级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本科生开展专业见习活动。此次实践将课堂延伸至博物馆、考古工地等专业现场,通过沉浸式文化解码与田野溯源,构建起文物与博物馆学的多维认知体系,全方位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
首站实践聚焦河洛文化国际研究中心文物陈列室与洛阳铲博物馆。在文博教研室主任潘继业老师的指导下,开展“展陈维护-文物除尘-专题讲解”三位一体实训。同学们系统学习了展馆日常维护规范,参与展品除尘养护等实务操作;针对展陈讲解这一核心技能,学院文物讲解队对大家进行了形体礼仪、解说技巧等专项培训,并通过分组考核检验学习成效。期间,师生还实地考察了河洛古代石刻艺术馆及洛阳汉画艺术博物馆,进一步了解中小型专题博物馆的运营管理模式。
第二阶段的田野考察以“行走的课堂”形式展开。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项目负责人、学院副院长张鸿亮老师带领师生深入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公园与博物馆、邙山陵墓群东汉陵区代表性帝陵“大汉冢”、白草坡东汉陵园遗址、西朱村曹魏大墓等六处历史文化遗产地,构建“遗址现场+考古工地+文献研读”的立体教学模式。在汉魏故城遗址博物馆,讲解员现场解读都城布局与相关出土文物;于西朱村曹魏大墓发掘现场,亲身下到墓室,感受了曹魏时期洛阳地区高等级墓葬的形制;在王铎故居,学生们通过碑刻拓印体验感受书法艺术的传承担当。
此次实践活动通过“博物馆+遗址群”的场域转换,使学生在文物修复刀笔间体悟工匠精神,在遗址探方经纬中读懂中国智慧。河洛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基因库”,其育人价值在于激活文明记忆、培铸文化自信。
学院将持续深化“校地协同育人”机制,打造考古工地实景课堂、数字文博工坊等特色平台,构建“文化溯源-遗产保护-创新传播”的全链条育人体系,为赓续中华文脉培育新时代的文化基因传播者。


文图/赵含艺 审核/潘继业 张鸿亮 郭炳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