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上午,应我校科研处、学科与研究生处、历史文化学院和河洛文化国际研究中心邀请,在国土与旅游学院201会议室,中央民族大学魏坚教授为我院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师生带来了一场名为《拓跋鲜卑南下迁移路线的考古学新探》学术讲座。讲座由文博教研室主任张鸿亮副教授主持。
魏坚教授通过平实生动的语言,以“在北方游牧民族中,鲜卑虽不如匈奴在欧亚大陆影响广泛,却比匈奴更值得重视”为切入点,讲述鲜卑在北方建立过地域广茂的大联盟,并且在北中国建立了一系列政权。关于鲜卑的南下迁徙问题,魏坚教授根据史料分析,指出鲜卑前期经历了两次大规模迁徙。结合目前考古发现的鲜卑墓葬分区、分期研究,分析了拓跋鲜卑的迁徙路线,这条路线上的墓葬时间与史书所记载拓跋鲜卑的迁徙进程基本吻合。最后,魏坚教授总结到,艾尔根敖包墓地的发现,说明拓跋鲜卑之一部很可能在离开嘎仙洞——呼伦湖之后,其中一部一路向西,穿越蒙古国西部的肯特山地区,进入鄂尔浑河流域得“匈奴故地”,其材料与文献记载的地貌特征相符。这批人与当地残留的匈奴余部融合,其代表性遗存就应该是艾尔根敖包墓地遗存。其后这批人又南下迁到阴山以北地区,在考古学上表现为七郎山墓地。讲座结束后,魏坚教授还与文博专业师生进行了热烈的互动与交流,大家受益匪浅。
魏坚,历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特聘教授、边疆考古研究院院长。曾任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所长、考古文博系主任。兼任中国历史研究院学术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考古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元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岩画学会副会长、中国考古学会边疆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台湾逢甲大学、郑州大学等多所高校兼职教授。多年从事阴山以南考古学文化的发掘研究,命名了“庙子沟文化”等四个考古学文化类型。主持阴山南北战国秦汉长城和岩画调查、居延汉代烽燧发掘、河套地区汉魏遗存和元上都的考古发掘等,均取得丰硕成果,其中元上都遗址2012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迄今共主持80多项考古发掘项目,出版《庙子沟与大坝沟》《元上都》等学术专著13部,主编文物考古文集等10余部,发表论文和研究报告150余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