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张鸿亮博士参加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秦汉帝陵系列”考古沙龙
东汉是一个怎样的王朝?它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东汉帝陵有着哪些奥秘?6月30日,我院张鸿亮博士参加由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洛阳晚报》举办公众考古学术沙龙——“秦汉帝陵系列”活动,主题汇报 “东汉帝陵”。本次考古沙龙由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史家珍研究员主持,郑州大学副校长韩国河教授和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原院长焦南峰研究员进行现场点评。
张鸿亮博士的汇报主要分为五个部分,一、邙山孤影:东汉帝陵的选址,主要讲述东汉帝陵的空间分布,邙山陵区与洛南陵区内具体帝陵的排列情况。二、遗忘与回归:白草坡与朱仓M722,通过两处陵园遗址的发掘,对东汉陵园的布局与结构,以及遗迹性质进行分析。三、厚葬、薄葬、俭葬:两汉帝陵的对比,通过对帝陵构成要素的全面比较,得出东汉帝陵相比于西汉帝陵呈现出“俭葬”的特点。四、老家南阳:东汉帝陵的渊源,通过分析东汉皇室的来源及统治阶层的人员构成情况,对东汉帝陵的南阳因素进行了探讨,最后认为东汉帝陵的文化因素来自西汉帝陵、南阳新莽墓、洛阳地区创新三个方面。五、上陵礼与墓祭的流行:对丧葬习俗的影响,通过对东汉陵寝最主要的创新“上陵礼”实施的背景进行分析,认为其最主要的功能就是通过“陵祭”的强化,极力推崇光武帝的统治权威,以达到维护政权合法性的目的,但是客观上也对普通民众的“墓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由此也造成了东汉下层社会“厚葬”的流行。
韩国河教授和焦南峰研究员对张鸿亮博士的主题报告给予高度评价,指出持续十几年东汉帝陵考古发掘成果在考古工作中的重要意义以及其对研究汉代历史的重要价值。
在点评互动环节,洛阳考古爱好者踊跃发言,专家一一进行详细解答,很多问题集中反映出洛阳民众对本地区文物保护 事业的关心,以及如何充分利用出土的文物古迹对传统的优秀文化进行弘扬,大家对洛阳未来文化遗产的保护充满了热情。

文、图/张鸿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