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 用 心 理 学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实施"1234"实践教学模式,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
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可以概况为:一个目标,两种资源,三个标准,四种形式,多种方法。
1.一个目标,即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突出应用性。
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专业培养的核心目标,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以专业社团活动和专业技能竞赛为抓手,“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不断强化实践技能训练,着力提升学生专业实践能力。
2.两种资源,校内、校外两种资源。充分利用校内资源,邀请心理咨询中心和心理学系的教师,并在每学期聘请有经验的校外专家开展讲座,指导教学。根据课堂教学效果和师生的意愿,拍摄成心理视频,让学生反复观摩,进而提高咨询技能水平。
3.三个标准,即理论+技能+平时成绩
考核标准分成三部分:理论知识的考核、实践技能的考核、平时成绩的考核。总分为100分,理论占50分,技能占30分,平时成绩20分。在进行理论考核时,不再采用传统的出题形式,而是以案例分析题的方式体现出来。考核的重点是对咨询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情况。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可以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4.四种形式,即学习兴趣小组、朋辈辅导小组,三人模拟咨询小组、小组督导
根据学生的兴趣,将学生分成多个学习小组,定期开展活动。三人小组的成员分别扮演心理咨询师、来访者和观察员,进行模拟咨询。要求三个人经常轮换角色,从不同的角度体会咨询的过程。学生的分组主要有:沙盘小组、精神分析小组、认知行为小组、艺术疗法小组。每小组的成员每月精读一本心理咨询方面的书籍,在小组内交流。要求活动时以3人为一小组开展,定期在大组中进行交流,不断反思和总结。分组活动1个月后,要求每一大组的成员总结本月的活动体会和收获,以课前活动的方式在全班进行分享交流。根据小组分享交流的深度和效果进行评分,作为学期结束时的日常练习的得分,计入学期末的考核。
图:心理咨询案例讨论
图:朋辈小组心理咨询案例督导
图:小组反思日记写作训练
5.多种方法
多种方法包括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讨论法、模拟咨询法、团体训练法等多种方法。优化教学方法,增加课堂互动。结合专业课程,进行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开放学习、研究性学习,采用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讨论法、咨询实践法、团体训练法、小组督导法、视频观摩法、心理剧表演、模拟心理咨询等多种方法,让学生理论联系实践。优化课堂教学方法,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重要环节。
图:心理剧排练
图:心灵剧场
(二)进行学生学业评价方式改革,实施考核与评估的多元化
与评估方式的科学性、公平性和有效性对课堂教学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传统的学业考核与评价方式以知识考核为主,主要采取单一的问卷考试,忽视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考核和过程考核,导致学生只是死记硬背知识,不能真正理解并应用。应用心理学大胆改革授课模式,采取过程考核、实践能力考核和期末综合考核三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与评估。过程考核包含学生平时讨论、实践训练参与度、出勤情况等;实践能力考核主要体现在学生平时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的评估;期末综合考核是指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技能独立完成自我行为矫正报告。教师根据上述各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全面的考核与评估。
(三)实行专业实践学分制,保障专业实践质量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学分大大增加,一个学期的专业实践,两个学期中安排了两周的行业见习。此外,有5个学分的专业实践活动。对此,我们制订了详细的专业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并详细地规定了每种实践活动的学分,学生需要在毕业前获得至少5个专业实践学分。获得学分的程序是,学生参加了相应的专业实践活动,通过指导老师的认定,有活动过程记录和照片记录,学期末以班级为单位向专业实践活动学分认定小组提出成绩评定申请,认定小组确认合格后以成绩单的形式由教学秘书登记录入教务系统。
(四)整合教育资源,搭建“心育教师”协同育人平台。
1.协同育人发展目标
根据当前中小学“心育”师资普遍缺乏以及质量不高的情况,结合我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心育”能力培养普遍缺乏实践操作能力的现实,协调育人中心坚持以需求为导向、校校联合、校企联手,协同创新、深度融合的基本原则。针对中小学“心育”师资培养的薄弱环节和深层次问题,深化师范生“心育”能力的实践培养模式,搭建为在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平台,构建网络化、系统化“心育师资”培养的新体系。打造一批师德高尚、知识广博,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突出的高素质、专业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2.协同育人实施过程。
首先,以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为契机,加大实验实训学时的安排,扎实推进校内实验实训的教学。依托教育科学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实验室和洛阳师范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实验实训室。从课堂实验、实训到校内实践,全课程覆盖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打造“双基”能力,即基础心理健康理论知识和基本心理健康教育技能。其次,邀请校外名师工程师进课堂、进实验室。深化和深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另外,利用校外实践实训基地,加大见习、实习力度,让学生融入实践中,使“心育”能力和个人素质得到真正锻炼和提升。最后,依托育人平台,为在职教师教授专业“心育”知识,培养“心育”能力。
图:社区建立心理健康服务基地
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实施效果
应用心理学专业经过多年专业建设的探索和积累,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专业性质,大胆改革,不断创新,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专业特色和优势,收到了良好的实施效果。
(一)专业优势突出,人才培养质量高
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改革,本专业的应用实践类课程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授课、评价和考核体系。逐渐形成了专业优势:教师善于灵活创新教学方法和模式,学生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逐渐培养了一批适合社会发展的既有理论,又能迅速胜任岗位要求的人才。
近四年来,本专业学生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先后有10人获得国家级一等奖,9人获得省级二等奖,5人获得省级三等奖;43人先后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荣誉称号,8人获得省级优秀毕业生称号。此外,有50余人次参与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17 项,其中获得省级二等奖一项;先后60余人次参与教师主持的科研项目,辅助教师进行问卷编制、发放和统计分析,并进行现场访谈和语音资料的整理,基本的科研素质和能力得到提升。
近四年,本专业学生考研率在洛阳师范学院一直名列前茅,最近四届毕业生,已有63人考取研究生,不少学生进入211、985院校继续深造。
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大多表现良好,工作态度认真,富有开拓和创新精神,优秀毕业生受到单位器重,不断获得晋升加薪的机会。
图:本专业优秀毕业生回校做创业报告
(二)丰富的实践活动,学生专业素质和能力明显提升
我们重视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社团活动的育人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专业社团活动和专业技能竞赛,切实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本专业现有两个专业社团,即心灵之约服务社和心理剧社。心灵之约服务社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服务于人才培养中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大量锻炼实践的机会,不仅丰富了学生校园文化生活,促使学生们潜在的能力素质得到了释放和提升,提高了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也同时让学生们能够提升专业素养,发挥专业服务他人的价值。该社团先后获得“2015年全国高校百佳社团”、壹心理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节“525全国最具潜力心理社团”、2016年“”全国大中专最具影响力社团”等荣誉称号。
图:心灵之约服务社开展“525”公益心理服务活动
本专业另一个专业社团心理剧社,每学期持续开展活动,并举行专业技能竞赛,如心理剧本比赛,心理剧导演比赛,因此产生了不少优秀的剧本,演出剧目和优秀的学生导演,并代表我校参加河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单位现场会,作为表演剧目。
图:专业社团活动成果:心理剧原创作品集
除了社团活动,我们依托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专业实习实践的条件,依据专业实践学分制方案,鼓励和督促学生参与和开展各种实践活动。成立朋辈辅导小组,为本专业朋辈学生安排大学生心理咨询实践机会,每年新生心理健康普查阶段,学生参与进行问卷的整理、分析,后续的咨询接待和回访。四年来,本专业朋辈小组已有20余人具备实际接待心理咨询的经历,已累计接待大学生咨客150余人次,受到学生处和校领导的重视,已成为我校心理咨询工作的重要力量。
(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社会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本专业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发展,已形成了以教授、副教授为主体、青年博士教师为生力军的专业心理学骨干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团队中既有学术水平高,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的中年骨干教师,也有近年来引进的心理学青年博士,是一支中青年结合、年龄、职称结构合理、教学能力突出的优秀教学团队。
本专业教师还在报纸撰写家庭教育科普类文章,开设个人公众号、在喜马拉雅开设专栏,宣传科学的教育和心理理念,惠及更多家庭。本专业多位教师工作之余义务接待校内外咨访人员,为有心理困扰的人提供专业帮助。由本专业老师牵头发起了“一百个孩子,一百个家庭”的家庭治疗大型公益活动,先后接待近百个家庭,本专业学生参与了此次活动,在现场进行观摩、做访谈记录、电话回访等工作,师生共同协作,发挥了应用心理学的专业服务价值。本专业教师还受邀为洛宁法院全体干警做专题心理讲座,团队成员分别为法院五个青少年厅的未成年犯罪家庭做了家庭治疗。
图:专业教师组织的公益家庭教育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