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业乐群,不让须眉
王秀萍博士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现任河南省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史学会会员、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会员、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河南省教师教育专家。
她自从教以来,多次被评为校级优秀党员、优秀教师,先后在《戏剧文学》、《四川戏剧》、《西安音乐学院学报》、《星海音乐学院学报》、《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等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编著作1部(独著,30万字),参与出版著作5部,主持、参与完成地厅级研究课题10余项。
王秀萍博士的《甲骨文音乐史料整理与汇编》项目,以甲骨学领域材料整理、文字释读和商史研究的成果为基础,从音乐学角度出发,按照“先分期、后分类”的原则进行分类整理,将分散在十余万片甲骨卜辞中的与商代“乐”文化活动有关的音乐史料进行整理,研究成果不仅为商代音乐的研究提供翔实的史料参考,同时还将弥补商代音乐史研究中资料匮乏的研究现状,填补了商代音乐史料断代整理研究出版的学术空白。
第一个“三年”,是当时三十二岁的她“三战”考研,这三年她凭着以前学过的知识和爱人的支持认真准备,征战考研。每天白天在热闹的教学楼教课,晚上便在空空荡荡教学楼里一个人在孤独的学习,这样的夜晚持续了 三年。王老师笑称:自己本来胆子很小,经过考研后胆子却变大了。
第二个“三年”是她七年的高校教学生涯结束后,如愿考入南京艺术学院读博士的三年。读博时的她已经四十岁,但她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努力刻苦的劲儿一点不亚于班上三十出头的小青年。读博期间,她先后在《西安音乐学院学报》、《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6篇,成功获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项,江苏省研究生创新计划研究项目1项;多次荣获校级研究生一等奖学金,2012、2013连续两年获得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博学、睿智、严谨这是王秀萍老师留给人们的第一印象,学生们说,她的穿着总是非常朴素,但是她一讲起课来你就会发现她的思想快,一点都不“朴素”,她一讲起课来就滔滔不绝,而且还会时不时的唱上两句,给同学们丰富的例证。有时因为出差请假而缺上的课,她一定会想办法抽时间为学生补上,从不借故随便请假,影响学生上课私下的她很平易近人,你有什么问题找她,无论她自己再忙,只要学生们有需要帮助的地方,一声召唤,任何时候都她都会非常耐心的讲解,从不推辞。
“忙碌”无疑是王老师日常生活的代名词,忙科研、忙项目申报、忙生活,熬夜加班似乎已经成为她生活的常态,可尽管生活工作的忙碌已经让她的双鬓沾满银白让她疲惫不堪,但你从她身上却感觉不到一丝对忙碌的抱怨、不满。她是忙碌的征服者,是一位真正的师者,不论何时何地你总能发现她身上的值得学习的地方。
就像海明威《老人与海》中主人公桑•迪亚哥说的那句话,“我们永远都无法借助别人的翅膀飞上自己的天空,对于没有目标、没有理想和强烈愿望的人,走到哪里都是逃避,而对于生命有方向的人,走到哪里都是追寻。”(文/ 王雅欣 )
返回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