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继承革命精神,再现老兵风采,6月7日下午,洛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寻红色足迹,讲红色故事”暑期社会实践队奔赴洛阳市西工区退伍军人曹秀平家中进行探望及采访,以访谈对话的形式记录下他两次参加国庆阅兵的所见所闻所感,加深当代大学生对老兵深厚爱国情怀的理解。

实践队采访曹秀平老人
听说实践队要来,曹秀平老人早早地为队员们准备了水果。在曹秀平老人的家里,实践队队员与他进行了亲切的交谈,详细了解老人的传奇人生。
曹秀平老人是我市军队离退休干部第四休养所的一名离休老干部,也是市关工委爱国主义教育团成员,曾任原武警郑州指挥学校副校长。1958年、1959年,他连续两年参加了国庆阅兵。
访谈期间,86岁高龄的曹秀平老人依旧精神矍铄,每每谈及往事,他的言辞总是慷慨激昂。提到过去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他骄傲地拿出了“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又翻出了曾经的老照片,抚摸着相片,仿佛又回到了当年为国奋斗的岁月。

曹秀平老人正在接受采访
曹秀平老人祖籍河南南阳,1955年,他考入原郑州炮兵学校。1958年,他有幸被编入该校受阅人员徒步方队,参加了当年的国庆阅兵。
“大拇指指尖放在食指关节中部,四指并拢,呈半圆半弧形,手心向内微向下……”虽然已过去60多年了,但对1958年、1959年参加国庆阅兵时的动作要领,86岁的曹秀平老人仍记忆犹新。他说:“能两次参加国庆阅兵,是我一生的荣耀。”
踢脚高度为30厘米,步幅为75厘米,摆头位置45度,每分钟113步……这些关键节点必须分秒不差,整齐划一。说到高兴处,曹秀平老人起身向队员们展示了这些动作要领,只见他目光笃定,动作铿锵有力。几十年过去,每一个动作,他依然做得很标准。

曹秀平老人展示阅兵动作要领
“当兵的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1959年秋,从北京回到郑州,曹秀平接到了新的任务——甘肃武威将成立某炮校分队,急需人才。于是,他背上行囊,再次出发……因国家需要,他先后辗转多个城市,在部队一干就是20多年。
在曹秀平老人的家里,实践队成员们还注意到一个长近2米、高半米多的大件儿。听曹秀平老人介绍,这是30多年前被他救下的一名女司机及其家人赠予他的一块匾,匾上写着:赠给英雄的人民卫士。
1990年9月,曹秀平在返校归队途中,见一女子从车上滚下来呼救,车里,一个歹徒正扭动着女司机没拔下来的车钥匙,准备劫车逃跑。当时天色已黑,过往车辆都没停下。“哪里逃!”危急时刻他大吼一声,与同行的几名战士大步冲上去,他们最终在一个电线杆旁擒获歹徒,并将人扭送至公安机关。第二天,获救女司机和她的家人一起送来了这块匾。
回首那段峥嵘岁月,曹秀平老人感慨无限,“当时我最多也就二十几岁,只是想尽到一点自己作为中国人的责任,实现自己的价值。”

曹秀平老人向同学们展示其证书及奖章
曹秀平老人深知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离休后,他依然保持军人作风,坚持退伍不褪色,时刻关心着国家大事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在关心下一代工作方面干得有声有色。多年来,他深入宣讲一线,走进校园、企业、文化礼堂、社区等场所,给年轻一代作爱国主义报告和公益讲座。讲座上的他总是穿着一身军装,戴着一双白手套,他说这样显得正式、庄重。
在曹秀平老人的心中,年少从军、参与祖国建设是他一辈子最自豪的事。他叮嘱年轻一代要听党话、跟党走,珍惜现在国泰民安的美好生活。“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你们青少年是国家人民的希望,以后也应该在各个岗位上各司其职,发光发热,一起为国家社会的发展进步做出贡献!”
与曹秀平老人的交谈中,实践队的队员们进一步了解了革命历史,更为老军人那片赤诚之心、那份爱国情怀所感动。在活动最后,队员们与曹秀平老人交流了此次采访的收获与感想,表达了坚定不移追寻红色足迹、传承红色精神的决心。
据悉,实践队将通过老兵走访调研、音频记录保留、视频录制剪辑、文字记录整理等形式还原老兵记忆,并通过开展义务宣讲等活动引领洛师学子重温红色岁月,聆听英雄故事。

曹秀平老人与同学们交流采访收获与感想
文/郝紫妍
图/谢澍凡 陈言真 武亚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