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仲平(1917-1984),原名王和,河南洛阳人。1933年,考入河南省立洛阳师范学校。曾任河南省教育厅中教处处长、河南省委文教部秘书。
1935年“一二·九”运动爆发后,他积极参与组织发动学生罢课、游行示威和卧轨请愿等声援活动。毕业后任教于洛阳县立一小。1937年经王志杰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先后担任洛阳街道党支部书记和洛阳县第三区区委书记。在上海抗日救亡演剧队的影响下,他组织成立“新少年话剧团”,到洛阳附近各村镇演出抗日剧目。1938年被组织派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及马列学院学习,毕业后分配到河南省委“竹沟党训班”工作,随即又调入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从事武装斗争。不久因“托派嫌疑”,离开部队,并失去了组织联系。之后他含冤抱病,辗转跋涉返回故乡。在1939年冬到1948年春这长达十年的漫长而艰辛的岁月里,他或教书,或务农,或行医,多方谋生。也曾和父亲一起,在极为艰险的环境中,不顾安危,为党做了大量工作。
洛阳解放后,王仲平于1948年3月,到洛阳县民主政府工作,6月调至豫西干部学校,8月调至洛阳日报社工作,9月任洛阳市第一中学校长。在未能澄清历史问题的情况下,1951年党组织又重新吸收他为中共党员。旋即又被调到河南省教育厅工作,历任中教处处长、河南省委文教部秘书等职。1957年整风反右,他被错划为右派。之后,他经历了长达22年的艰难岁月。他栖息在残垣破窑之中,苦心研读医学著作,精通内科、小儿科和骨科,义务为乡民诊疗疾病,深得人们的称颂。后来完成了他的《正骨学》《伤科常用处方》《中医外科要症验方》等医学著作。
1979年右派平反,他的党籍和公职得到恢复,被安排到洛阳地区中医院工作。其时,该院筹建方始,他不顾年迈体弱,奔波筹划,倾尽精力,终因积劳成疾,身染重病,手术不愈,于1984年9月辞世。三年后,党组织对他的所谓“托派嫌疑”问题予以平反,其党籍、党龄、工龄均从1937年11月第一次入党之日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