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学院首页 -> 教育教学 -> 专业介绍 -> 正文

化学(师范)专业介绍(2022版)

发布时间:2022-06-15 作者: 点击:[]

化学专业

 专业介绍 

学制 四年制本科 学位 :理学学士 课时:3062     总学分:163.5

 专业基本情况:

洛阳师范学院化学专业源于1978年建立的化学教育专业,自2000年起招收本科生,2008年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10年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18年以优异成绩通过审核评估,2008年基础化学教学团队被评为河南省优秀教学团队,2016年有机化学教学团队被评为河南省优秀教学团队,2017年化学系被评为河南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2019年被评为河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本专业2003年开始与郑州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省内外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2018年开始招收学科教学(化学)硕士研究生。迄今为止,化学专业已培养本科生3000余人。毕业生专业素质高,师范特色鲜明,为豫西中学化学教育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豫西、面向河南,服务教育现代化,围绕学校地方高水平师范大学建设目标,着力培养富有师德和教育情怀,具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具备深厚的人文与科学素养、扎实的化学专业学科知识、熟练的实验技能和过硬的化学教育教学能力,具有自我发展意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能够在中学和教育机构从事化学教育教学、研究的骨干教师。

 师资队伍 

化学专业现有教职工51人,教授9人,副教授24人,讲师18人,其中博士41(80 %)。教师队伍中,3/次在全省教育系统教学技能竞赛中获奖, 2名教师获得河洛教学标兵称号,19名教师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4名教师获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计划资助,8名教师获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计划资助,教师主持省部级项目50余项。

部分老师简介:


冯勋,博士/教授,1972年生,河南南阳人。郑州大学、三峡大学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函评专家,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河南省高层次人才(C),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河南省教育厅青年骨干教师,中国化学会会员,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省化学学会理事。长期从事无机化学、普通化学的教学及材料化学的研究工作。主持完成国家基金项目2项,参加国家科技部专项研究项目2项,解放军装备部预演项目1项,完成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4项。出版无机化学专著3部。申请并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5件。近年来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名义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学术期刊Adv. Mater., Chem. Eng. J., Appl. Catal. B: Environ., J. Mater. Chem. A., J. Colloid Interf. Sci., Inorg. Chem., Dalton. Trans., Cryst. Growth. Des., J Cataly.,等上面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90余篇,获河南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2项,二等奖6, 入选RSC高被引ESI论文中国作者榜单荣获2019年度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奖一等奖。指导研究生21名,2名为河南省优秀毕业生。指导大学本科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大赛、创青春互联网加大赛,多次荣获省级奖项。



王伟周,男,汉族,河南南阳人,致公党党员。2004年毕业于四川大学,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教授。2003年在香港中文大学化学系李伟基研究组与香港城市大学生物与化学系黄宁表研究组作研究助理,2005年至2006年在台湾师范大学化学系孙英杰研究组作博士后,2006年至2007年在捷克科学院有机与生物化学研究所Pavel Hobza院士研究组作博士后,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

王伟周教授主讲《有机化学》、《有机化学(双语)》、《有机化学实验》和《高等有机化学》等课程,其中《有机化学》被评为省级精品课,《有机化学(双语)》被评为河南省高等学校双语教学示范课程。主要从事超分子化学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发表SCI收录论文100余篇,发表文章被引用总次数超过3500次,单篇文章被引用次数最高超过450次。获得河南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2项,二等奖多项,参编教材一部。2009年主持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一项,2010年主持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一项,2011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项,2013年主持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项目一项,2017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项。



李晓冬,教授,教育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化学教育教学工作、无机配位化合物的学术研究,获得省教师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省高校教育系统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教学标兵,省级优秀指导教师等荣誉和称号。主持1项省政府决策招标课题、1项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主持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项目3项。先后在SCI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8篇,教学研究类论文一作或独著5篇。



傅红如,博士/副教授,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功能导向多孔材料重点实验室骨干成员。主要从事金属-有机框架光学材料的构筑与性能研究,聚焦于圆偏振光和长余辉光学材料的机理研究与功能拓展,探索其在含能防伪加密、柔性显示等方面的应用开发。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获得河南省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支持。发表SCI论文20余篇,被引用1000余次。

作为无机化学教研室老师,主讲《无机化学》、《化学信息学》和《环境化学》等化学专业课程。结合自己的科研方向,把化学前沿知识和交叉学科理念贯穿到教学当中。积极引导学生考取研究生,努力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勇于创新的能力。作为三峡大学联培硕士研究生导师,指导联培硕士生5名。



卢小艳,博士,1988年生,河南淮阳人。硕士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博士毕业于梨花女子大学(韩国)。主要从事仿生催化氧化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包括小分子金属无机配合物反应活性中间体的设计、合成和表征,及其反应活性动力学、催化活性及机理等方面的研究,相关工作在J. Am. Chem. Soc., Chem. Commun., Inorg. Chem.SCI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一项,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一项。


 专业课程体系 

化学专业按照高素质教育、科研、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构建了平台+实践实训的课程体系。其中,平台课程包括通识素质教育课程、学科专业教育平台、教师教育平台和实训实践教育课程。近年来,本专业积极整合课程资源,优化课程结构,建1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省级课程思政样板课程、5门校级一流本科课程和在线开放课程,获得省级和校级教学成果奖6项。

实验实践平台建设

化学专业现有专业实验室近3000 m2。近5年,实验仪器设备投入近千万元。本专业建有无机化学实验室、有机化学实验室、分析化学实验室、物理化学实验室、教法实验室和化工基础实验室,在校内构建了理论-实验-实践实训三位一体的实验实践平台。建立了 32 个见习和实习基地。同时,依托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创新设计大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高等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田家炳杯”全国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等,组建科技创新团队,在第二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专业特色与优势

1)办学底蕴深厚,师资力量雄厚。本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本专业依托的化学学科自2016年以来连续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拥有河南省重点实验室、化学实验示范中心等省级平台5个。教师团队中教授10人,博士占比80%,省级以上人才30余人次。

2)课程建设扎实,教研成果丰硕。本专业现有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省级在线开放课程和省级精品课程等5门次。近五年本专业获批教改项目30余项,发表教改论文40余篇,出版教材5部。

3)培训体系健全,培养成效显著。本专业通过教育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双导师制、名师进课堂、“国培”“省培”“市培”等方式,建成了完善的师范生技能培训和达标体系,形成了职前职后一体化全程培养教育模式。

科学研究

教研室教师把握机遇,积极参与科研工作,重视团队间合作与创新,成果显著。近三年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9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0项,厅级项目9项;发表SCI论文近150篇,获批国家发明专利12项;获得厅级以上科研成果奖3项,省部级人才称号2项,省部级科技创新团队2项。教研室以平台建设为抓手,注重产学研合作,近五年签订校企合作进账经费共计近390万元。

承担的部分省部级及以上课题项目(节选)

序号

项目类别

项目名称

负责人

项目编号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多级手性发光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构筑及其圆偏振光性能研究

马录芳

22171123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单一手性金属-有机结的自组装及手性分离性能研究

党理龙

RV2100009707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稀土金属催化的三级脂肪胺双位点C(sp3)-H键活化/官能团化

李楠

22101109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单核非血红素高价铁亚胺物种的合成、谱学表征及反应活性研究

卢小艳

22102068

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3D打印整体式Cu(I)@介孔分子筛吸附剂的构筑及其CO捕获性能研究

王双

22105093

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基于磷光MOFs的荧光/磷光杂化体系的构建及在WOLED器件 中的应用研究

傅红如

U1904183

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木糖直接转化制备环戊酮催化体系的设计及机理研究

杨艳良

21902071

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室温磷光MOFs主客体能量传递及光电性能研究

杨晓刚

2197011078

学生创新能力

1. 创新能力培养: 坚持教学-科研-学生工作一体化的全方位育人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鼓励学生进入教师课题组,参与科研项目开发,培养学生科研思维与创新能力。学生参与科研活动过程中取得了系列优秀科研成果,近三年学生参与发表SCI论文40余篇。

近三年学生参与发表的SCI论文(节选)

2. 实践能力培养:采取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培养方式,打造课堂讲授——课外训练——比赛检验的完整链条,立足课堂教学,加大课外训练,拓展学科前沿,开阔学生知识视野,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近三年,获得国家级学科竞赛奖20余项,省级学科竞赛奖40余项。

近三年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竞赛获奖情况(节选)

序号

获奖名称

学生

获奖时间

等级

1

第七届“田家炳杯”全国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三等奖

郭瑶瑶

202112

国家级

2

"微瑞杯〞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创新设计大赛总决赛二等奖

樊欣

20218

国家级

3

"微瑞杯〞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创新设计大赛总决赛二等奖

张睿明

20218

国家级

4

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创新设计大赛华中赛区二等奖

茹毅

20217

国家级

5

河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奖

董枥钏

20213

国家级

6

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一等奖

杨一诗

20195

国家级

7

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C类二等奖

何媛媛

20195

国家级

8

杭州2022年第19届亚运会中国移动杯亚运英语之星大赛二等奖

王旖旎

202111

省级

9

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创新设计大赛"微瑞杯〞华中赛区一等奖

樊欣

20217

省级

10

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化学创新实验设计大赛微瑞杯华中赛区一等奖

郭文静

20217

省级

11

第十五届“挑战杯”河南省大学生课外合作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

许心彤

20216

省级

12

第十五届挑战杯河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

刘喜燕

20216

省级

13

河南省第十八届高等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

谢馨影

202012

省级

14

"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荣获二等奖

李众鑫

202012

省级

15

河南省2020年大学生挑战杯铜奖

任福轩

202012

省级

16

河南省“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

陶泳帅

202010

省级

17

河南省“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

梁丽娟

202010

省级

18

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C类一等奖

代丽娟

20195

省级

19

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

杜阳

20196

省级

就业及发展方向

本专业的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就业方向为:(1) 大部分同学通过考取教师资格试,在高级中学、初级中学从事教师工作,并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 (2) 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机构,从事人事管理、药物合成、环境保护等教育和科研等工作; (3) 继续深造,攻读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本专业近三年考研录取率维持在40%左右(4) 自主创业。

就业单位主要有:各地公办初中、高中、南京恒汇科技服务有限公司、上海合全药物研发有限公司、上海药明康德新药开发有限公司等。 


近三年本专业学生考研录取情况(节选)

学生活动

学风优良,学生社团活动丰富多彩,为学生搭建锻炼的平台、展示的舞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各项能力。开展粉笔字大赛、实验技能大赛、教学明星大赛、微党课比赛、红歌比赛等特色主题教育活动,培养和锻炼学生师范技能基本功、锻炼学生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同时,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校友风采

         

张俊民,2004届化学专业毕业生,现任深圳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特聘研究员

张俊民,男,博士,特聘研究员,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深圳市高层次人才,深圳大学“荔园优秀青年教师”,现任深圳大学分子科学国际合作联合研究中心副主任(执行主任)。20106月在中山大学药学院有机化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20109月至20142月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做博士后研究,20143月作为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入职深圳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任副教授(独立课题组长),同年入选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孔雀计划”)和深圳大学“荔园优秀青年教师”,2016年入选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主要从事有机与药物合成(绿色可持续的催化合成、不对称催化与手性药物合成)方向的研究工作。至今已在Chem. Rev.;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 ACS Nano; Chem. Sci.; Adv. Funct. Mater.; Green. Chem.; ChemSusChem; Org. Chem. Front.; Org. Lett.等国内外核心专业期刊上发表SCI研究论文70余篇,H-index 21,研究成果已被他人引用1770余次。目前完成和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深圳市等12项科研项目。

      

黄宇, 2005届化学专业毕业生,现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

黄宇,男,1982年生,河南信阳人,现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2001年入学洛阳师院化学系,2005年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考入华中师范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2008年得到香港理工大学的全额奖学金资助进入香港理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之后在香港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4年进入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工作。

回顾自己在学术道路上取得的每一份成绩,都离不开洛阳师院对我的培养。在师院四年的学习,培养了我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深厚的实验功底,对今后的科研生涯奠定了良好的根基。在师院学习期间,我一直担任学生干部,跟吴冠红老师、陈立栋老师、李广老师学习了不少与人沟通的经验和管理方法。虽然自己为此付出了大量精力,但这些经验对我的帮助更大,对我离开师院以后的学生和生活都产生了很多积极影响。

2012年于香港理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14年加入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气溶胶化学与物理重点实验室。主要从事室内空气质量、纳米光催化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的应用基础研究。已发表SCI 文章50 余篇,被SCI 期刊引用600 余次,其中1 篇论文被ISI 选为近10 年“Highly Cited Papers”,单篇引用170 余次。2015 年获得 “中国气溶胶技术创新奖”。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典型气态污染物对臭氧引发形成室内二次有机气溶胶的影响”、“可见光铋系纳米异质结光催化剂的合成及其降解典型VOCs 的机理”及中科院重点部署项目“二次有机气溶胶的氧化关键途径”等研究工作。

     

青明,2006届化学专业毕业生,现在中科合成油技术有限公司研发中心从事煤制油 (费托合成)催化剂及工艺的开发。

青明,男,19828月生,四川省广元市旺苍县人,高级工程师。20029月进入洛阳师范学院化学系学习,于20066月获得理学学士学位。同年,以专业总分第一的成绩考入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硕博连读),于20116月获得理学博士学位。20116月至今,在中科合成油技术有限公司研发中心从事煤制油 (费托合成)催化剂及工艺的开发。

青明博士的研究领域为煤制油催化剂及相关工艺的开发,主要研究方向为煤制油(费托合成)催化剂的理性设计和工业应用,包括催化剂制备方法学、助剂作用机理、活化预处理方案、链增长机理、失活机理等具体方向。并借助现代分析技术,如HRTEMMESSTEMXPSXAS,以及量子化学计算,对煤制油(费托合成)催化剂的构-效关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迄今为止,已在国际权威催化类学术期刊ACS Catalysis, Journal of Catalysis等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0余件,已授权5件。已培养毕业博士2名、硕士2名,正在指导博士研究生3名、硕士研究生1名。

煤制油(费托合成)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和实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有效途径,该技术的关键是高效催化剂的开发。青明博士所在团队开发的高效催化剂已成功应用于多个煤制油厂,如内蒙伊泰16万吨/年煤制油厂、山西潞安16万吨/年煤制油厂、内蒙伊泰杭锦旗120万吨/年煤制油厂、山西潞安180万吨/年煤制油厂,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201612月,神华宁煤400万吨/煤制油厂顺利投产,开启了中国煤制油事业的新航程,“这一重大项目建成投产,对我国增强能源自主保障能力、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是对能源安全高效清洁低碳发展方式的有益探索,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成果。这充分说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必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快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自洛阳师院毕业以来,时刻牢记母校及各位恩师的教诲,刻苦钻研科学技术,先后获得中科合成油技术有限公司优秀科研奖(2011年),中科合成油技术有限公司优秀青年奖(2014年),鄂尔多斯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13年)等荣誉和奖励。目前正带领团队进行新一代煤制油(费托合成)催化剂的开发。

   

崔娟,2007届化学专业毕业生,现在郑州市第二中学任教

崔娟,女,19846月生,河南省郑州市人,中共党员,中小学一级教师。20039月进入洛阳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化学专业学习,就读期间曾担任学生会文艺部长,带领全系学生在全院合唱比赛中荣获三等奖,本人也曾多次荣获三好学生、三好学生标兵、优秀学生干部、校奖学金等表彰,并曾在全系教学明星大赛中荣获一等奖,代表本系在全院教学明星大赛中荣获优秀奖。20077月考入郑州大学化学系环境科学专业研究生,于20106月取得理学硕士学位。2010年至今任教于郑州市第二中学。

20079月考入郑州大学化学系环境科学专业,开始研究生学习生涯。为了理论与实际更好的结合,曾在河南省环境保护研究院实习加学习,曾跟随导师跑遍河南省的多个城市监测环境数据,开展大气环境实验研究,并发表核心期刊论文一篇。

20103月,任教于郑州市第二中学,成为了一名高中化学教师。任教期间,工作任劳任怨、兢兢业业,连续送走多届高三毕业生,所教学生也多数考入985211院校,可谓是硕果累累。本人也多次荣获郑州市优质课一等奖、河南省优质课一等奖,曾代表河南省参加全国优质课比赛并荣获一等奖,发表教育教学论文也分别荣获郑州市、河南省优秀论文二等奖,并刊登在教育教学核心期刊,主持并参与郑州市教育教学课题一项,辅导学生多次在省市化学竞赛、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

自洛阳师范学院毕业以来,她始终秉承洛师人“厚德博学、励志笃行”的校训,以一名洛师人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始终铭记学院领导、老师的教导,勤奋务实,刻苦专研,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以实际行动彰显洛师化学化工学院学子的风采。

  

郁旭,2007届化学专业毕业生,现在扬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

郁旭,男,20039月进入洛阳师范学院化学系学习,20076月毕业,同年9月考入河南师范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学习物理化学专业,主要研究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发和性能改善。20109-20118月,在霍尼韦尔(上海)做研发实验员,主要工作是优化GDS Gas Deposition Spray)的实验条件进而提升材料的防腐蚀性能和提高材料的拉伸性。20118-20125月在深圳电科电源有限公司做研发工程师,主要工作是镍氢、镍镉电池的容量性能的提升,新型镍氢电池材料的研发。20129-20168月,在成均馆大学(韩国)读化学工程专业博士。研究方向:2D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的分离及其性能分析;石墨烯碳性材料材料元素掺杂的表面表性改善及其化学能源的应用;主要化学能源应用:超级电容器,锂离子电池,锂硫电池及镁离子电池。20169-20175月在成均馆大学(韩国) 读化学工程专业博士后。

20176月至今,扬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校聘副教授。主要工作:在教学方面,主要承担应用化学专业的相关课程和实验课程,同时指导本科生参加校级、省级的科研创新计划;此外,还承担了留学生本科专业的课程(全英教学)。在科研方面,主要从事新能源材料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并深入阐述了电极材料在充放电过程的储能机制;二维层状纳米材料的剥离及性能研究。通过合成方法调控电极材料的结构和优化组分比例,达到提高材料电化学性能的目的。目前已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4篇,总影响因子约120,他引次数约300,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10篇,1篇为高被引论文。相关文章主要发表在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Nano Energy, ChemSusChem,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Carbon, Electrochimica Acta,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Electrochemistry Communication, ChemelectroChem, Phys. Chem. Chem. Phys等。

学长学姐有话说

张吉蕊(2016级,郑州大学在读硕士生)

洛师的四年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次大学体验,更是承载美好回忆的青春,这里的一花一草、一树一木都令我怀念。四年里,化学院的老师以及同窗好友在我的人生中留下了不可忽视的印记。在学习的道路上,老师们是我的指路明灯,同学们是我坚强的后盾,我能有今天的成绩离不开他们的鼓励与支持。真诚地感谢我的老师和同学!感谢洛师,为我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祝愿母校百年辉煌不减,朝气更胜当年!

李众鑫(2018级化学二班班长,考入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继续深造)

四年时光犹如白驹过隙一般飞速通过我的青春,留下惊鸿一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感谢化学化工学院的各位老师们,他们是我成长路上的引路人,犹如海岸的灯塔照亮船只前进的方向。饮其流时思其源,成吾学时念吾师。我忠心祝愿老师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四年很短,愿各位学弟学妹可以多做一些“蹦一蹦就能够到”的事情,做到青春无悔!

樊欣(2019级化学一班学习委员、学生会学习部负责人)

亲爱的学弟学妹们,欢迎你们加入到洛阳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这个温暖有爱的大家庭中。岁月辗转,我的大学生涯已走完了四分之三,在这些岁月里,从竞选班委、加入学生会、进入实验室到参加实验创新大赛等这些经历让我收获了很多。在化学院,优秀的师资队伍和先进的实验设备也为我们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条件。我想对你们说,大学期间会遇到很多有趣的人和事,同时也会面临许多的困难和抉择,我希望你们要少一些顾虑多一些果断,想做什么就大胆去做。还有就是一定要好好珍惜学习的时光,大学是你们自由的青春时光,但这并不意味着安逸,如果有斗志请继续向前跑,只要有一颗奋进的心,一定会变得优秀且自信!加油!

张皓伊(2020级化学一班学生)

来到洛阳已经两年了,我收获颇多。很高兴选择化学(师范)这个专业,化学是一个科学且奇妙的学科,各种专业化学知识,四大化学YYDS。化学实验更让我们认识到化学世界的缤纷。大二下学期,我们开了教学类的理论课程,学习各种教师技能为以后我们能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这里有可爱可亲的同学们,优秀且负责的老师,配有各种精密仪器的实验室,还能参加各种有趣的社团活动,和好朋友闲逛在洛师美丽校园大学生活十分精彩。来到这里是我最不后悔的选择!希望各位学弟学妹能通过自己四年的学习与实践,点缀出自己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

翟欣然(2021级化学学科教师班班长)

大学校园融入了天南地北与社会方圆,其中有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有形形色色、丰富多采的活动,形成了独有的校园文化,学习生活也都更加丰富多彩。经过了六月的洗礼与漫长的等待,带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亲爱的学弟学妹们即将开始大学生活,开启一段新的旅程,“生命不可能从虚假中开出灿烂的鲜花”,它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奋斗青春最美丽。希望你们在未来的大学四年里,努力去靠近光,追随光,成为光,发散光!




上一条:应用化学专业介绍(2022版) 下一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介绍(2022版)

关闭

地址:河南省洛阳市伊滨区吉庆路6号

邮编:471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