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上午,武汉大学邓鹤翔教授应邀于化学化工学院化学楼215会议室作了题为“基于MOF的纳米金属激光冶炼及图案化”的学术报告,化学化工学院的百余名师生参加了此次报告会。
邓鹤翔教授首先介绍了金属冶炼的科学意义,并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重点讲解了通过MOF获得功能纳米金属的探索和取得的优秀成果。在空气环境下实现MOF的纳米金属激光冶炼及图案化,nano-LaMP方法的普适性以及结合激光和MOF材料的优点,为芯片制造提供了节能环保、快速灵活的新方法。此外,他还从材料的合成角度出发,介绍了在介观尺度上无机半导体纳米颗粒和金属有机框架孔道界面的分子定制实现高效的二氧化碳转换效率,所设计出的分子隔间的TiO2与MOF骨架所构筑的三维有序结构具有协同作用,从而实现光催化二氧化碳还原过程以产生氧气,在人工光合作用催化剂方面具有重大应用潜力。最后,邓教授结合自身科研经历给予了师生们宝贵建议。与会师生表示,邓教授的学术报告生动有趣,经过此次报告会,师生们皆被介孔金属有机框架材料这一前沿研究领域深深吸引。
邓鹤翔,教授,博士生导师。200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2011年毕业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获化学博士学位,同年获“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2012年至2013年先后在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劳伦斯国家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3年5月作为青年学科带头人加入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现任无机化学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2017年初组织成立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武汉大学联合实验室。研究方向为绿色介孔材料;绿色储能纳米材料;以及固体纳米材料在气体储存与分离、节能减排、选择性催化等方面的应用。以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在Science、Nature、Nat. Chem.、Nat. Comm.、Chem、JACS、Angew. Chem. Int. Ed.等著名国际期刊上发表30余篇论文,研究成果被Nat. Chem., C&EN, Science Daily, Asian News International, Nanotechnology Now等媒体报道,受到了同行们的广泛认可和跟踪研究。因介孔晶体的研究特色,获中国分子筛学会于2017年颁发的第一届“中国分子筛新秀奖”,2020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