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河洛文化中的老子形象解析》有感
时间:2015年11月22日 00:00

 

在一个温暖的午后我们听了王敏光教授的讲座《河洛文化中的老子形象解析》,听过之后我受益颇多。

王敏光教授主要从四个方面论述了河洛文化中的老子形象。一是河洛文化溯源,二是老子身世之谜,三是老子与洛阳有关的事,四是老子对后世的影响。让我更加了解了老子和洛阳、和河洛地区的不解之缘。

河洛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之一,是指起源于河洛地区的区域性文化,中华民族主流文化,也是我国5000年华夏文明的源泉与主脉。河洛文化以洛阳为中心,西至潼关、华阴,东至荥阳、开封,南至汝颖,北跨黄河至晋南、济源一带。在古代雄踞于中原,为“天下之中”(《史记·周本记》),即所谓“中国”(西周何尊铭文),是古代中国东西南北的交通中枢,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河洛地理环境先天独厚。

老子出生在今河南鹿邑县,长期生活在洛阳一带。老子是我国先秦时期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被后世道家学派和道教尊为开山鼻祖。他的思想学说,对我国哲学的发展曾产生了重大影响,不管是后世的唯物论,还是唯心论,都从不同的角度吸收了他的思想。他曾长期在东周都城生活,和洛邑(今洛阳)结下了不解之缘。洛邑是名副其实的“道家之源”,在洛阳留下了不少和老子有关的事迹、传说、遗迹和遗物。

有关于老子在洛阳的事迹最著名的主要有孔子入洛阳问礼于老子和老子出关。史料记载,老子在周朝当过“守藏室之史”,并“居周久之”。就是说,老子在洛阳生活、工作了很长时间,老子的思想和学说就形成于洛阳。《史记》中讲到了孔子与老子的关系,“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相传,孔子曾入洛向老子问礼。事后,孔子对弟子说:“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耶!”可见孔子对老子的尊崇。后来老子见周室衰微,遂辞官西行,过函谷关时,应关令尹喜之请,作《道德五千言》,即现在人们常说的《道德经》,又名《老子》。之后老子出关,莫知所终。洛阳老城如今还留有孔子问礼碑、祖师庙。这就是传说中的老子出关。

在洛阳留下的关于老子的民间传说和道家、道教有关。相传春秋末年,老子卸任“守藏室之史”后,曾在位于洛阳北邙山翠云峰之上的上清宫炼丹,在此创立道家学说。洛阳上清宫所处的地方,是我国道家和道教的发源地,是我国道教史上有历史文化载体的最重要的道教宫观。东汉明帝年间,隐居翠云峰修道的张道陵,研读老子《道德经》和河洛图谶后,离开洛阳前往巴蜀传道,创五斗米道,以老子为教祖,《道德经》为其传道经典。 唐代,皇帝姓李,遂与老子联宗续谱。唐玄宗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对老子的崇拜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全国各地普遍建立玄元庙,供奉老子像。洛阳是唐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故而宫观壁画极多。唐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吴道子还在洛阳北邙山上的玄元庙画出连环壁画《老子化胡图》。宋代统治者对道教也十分推崇。史载宋代画家武宗元曾为洛阳北邙山老子庙壁作画,堪称精绝。宋真宗也曾三次驾临上清宫,对吴道子的大型壁画《五圣千官图》及当时武宗元的壁画《三十六天帝像》极其赞赏。

从现实生活中走出的老子,在历史演化过程中逐渐走上神坛,被尊崇为太上老君,是道教尊神之一。他在“三清”中的地位虽比不上元始天尊,在明清民间的地位也比不上玉皇大帝,但因为太上老君是太上无极大“道”的化身,为永恒的创世主,为至高无上、无处不在的至上神灵,在历代为道教所尊崇,在各地普遍建庙宇进行祭祀。如今,中国的道观中一般都有三清殿,其中供奉的就有道德天尊像。

关于老子的传说故事后来成为历代画家和民间艺人经常表现的题材。明清时期,洛阳民间也流传着大量表现太上老君身穿八卦神衣、手摇太极神扇的神仙形象画作,他成为民众的保护神,并在多种艺术作品中出现。

河洛地区独有的雄伟的峻岭,秀丽的山水,广阔的平原,茂盛的森林,润育了老子非凡的才气,高尚的情操,惊人的识力,终成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大思想家、政治家、学问家,也是“神明而寿”,“人杰地灵”的典范。

院系:文学院

专业:汉语国际教育

年级:2013级

姓名:张欣

学号:130124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