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简介

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是洛阳师范学院最早设置的院系之一,先后经历了自然科学教学组、理化系、理化科、物理系、物理与电子科学系等阶段,2007年6月更名为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70余年来,为我省尤其是豫西地区培养了一大批基础教育物理专业骨干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现已发展为基础设施完善、师资力量雄厚、理工专业协调发展、社会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办学规模最大的教学单位。

一、历史沿革

(一)自然科学教研组(1950~1953)和理化生教研组(1953~1956)

1951年9月,洛阳师范学校重建后,首次设立语文、自然科学、政教、史地、体音美5个专业教研组,物理教学由自然科学教研组负责。1953年9月,自然科学教研组撤销,成立数学教研组、理化生教研组,物理教学由理化生教研组负责。

(二)理化教研组(1956~1958)和理化系(1958~1959)

1956年9月,学校成立初中师资训练处,下设语文、数学、理化、历史教研室,物理教学由理化教研组负责。1958年9月,理化教研组改为理化系。 1959年4月,学校从二年级、三年级同学中选拔了419名学生直接进入大专阶段学习,其中物理专业22人,这22名学生是物理学专业毕业的第一届学生,学制2年。

(三)理化科(1959~1962)和理化教研组(1962~1978)

1958年12月,河南省政府批准学校为洛阳师范专科学校。1959年9月,理化系改为理化科。1960年9月,学校首次参加河南省高等学校招生录取,招生对象为高中毕业生。1962年6月,洛阳师范专科学校与洛阳师范学院合并,理化科又改为理化教研组。1962~1965年物理招收中师专业。1966年停止招生。1972年1月恢复招生,1972~1976年连续5年招收工农兵学员,学制2年。1977年底国家恢复全国统一高考招生,1978年2月,招收普通生,学制3年。

(四)理化科(1978~1981)和物理科(1981~1989)

1978年,理化组又改为理化科,设立物理教研组,招收物理专业学生,学制3年。1981~1982年连续两年招收民师班,学制2年。1981年2月,成立物理科,设立物理科党支部。1983年9月,为武汉军区举办了高中物理师资班。1985年7月,学制由3年改为2年。1988年9月,学院开始招收应用班。

(五)物理系(1989~2005)、物理与电子科学系(2005~2007)和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2007.06~)

1989年3月,物理科改为物理系。1993年9月,把应用班改名为电子专业,即现在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前身。1995年9月,招收实用人才班。1997年9月,由2年制恢复为3年制。2005年5月,物理系改为物理与电子科学系,下设理论物理、普通物理、教法、实验、电子、电气等教研室。2007年6月,物理与电子科学系改名为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二、学院概况

学院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920余人,设有物理学、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通信工程、自动化等5个本科专业。学院基础设施完善,现有办公、教学、科研用房面积15530平方米。建有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子电气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河南省电磁变换与探测重点实验室三个省级重点实验中心,仪器设备固定资产达6000余万元。其中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河南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筑面积约4000平方米,仪器设备1500多台套,其中80%以上设备为2018年以来升级或新进设备,教学设备完善、先进。电子电气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河南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筑面积约4200平方米,仪器设备1900多台套,建设有模拟电子技术实验室、数字电子技术实验室、单片机应用实验室、嵌入式系统实验室、电力电子技术实验室、电机学实验室、运动控制实验室等36个专业实验室。河南省电磁变换与探测重点实验室是洛阳市重点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研究团队被评为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和创新型科技团队。实验室现有面积1960平方米,拥有包括拉曼光谱仪室、红外光谱仪室等在内的分析测试中心、研究室、研发平台。另有专门的客座教授办公室、教师办公室、研究生工作室、资料室以及学术报告室等办公场所。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师118名,专任教师103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者58人,占比56%,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者17人,占比16.5%,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者28人,占比27%。现有全国模范教师1人,中原英才计划(育才系列)领军人才2人;河南省特聘教授1人、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科技创新杰出青年2人、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3人、自然科学优秀青年2人,河南省教育厅学术带头人5人,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7人、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9人、省教学标兵7人,呈现出良好的梯队发展态势。

学科建设成效显著。物理学专业为省级综合改革和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基础物理教学团队为省级教学团队,“2+2+2”卓越物理教师本硕一体化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获河南省教育厅批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建设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获批河南省卓越工程人才培养项目。物理学为学校四个重点一级学科之一,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为学校首批应用特色专业,学院拥有1个国家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

科学研究成果丰硕。近年来,学院教师先后在Nat. Commun.、Phys. Rev. Lett.、J. Am. Chem. Soc.等杂志发表SCI/EI论文260余篇,其中SCI二区以上论文98篇;承担国家级项目26项,省部级项目34项,其中河南省重点研发专项项目1项;获批国家发明专利35项、实用新型专利83项,出版专著5部;获得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4项。在机器人、智能汽车、人工智能等领域拥有实力较强的研发团队,对外开展了多项技术合作和承接产品研发项目,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学院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第一要务,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厚植家国情怀,注重师范生教师教学技能培训和工科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着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更多符合国家需求、社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的高素质人才。近三年来,学生先后在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中获得国家级奖1项,省级奖1项;在“田家炳杯”全国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1项;在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2项;在中国机器人大赛暨国际公开赛中获得国家级奖10项;在“大唐杯”(全国大学生移动通信5G技术)竞赛中获国家级奖8项,省级奖65项;在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中,获国家级优秀奖2项,省级奖24项;在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中获省级奖10项;在“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赛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1项,省级奖18项;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获批国家级项目9项,省级项目20项;在“数智中原”河南省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中获得国家级奖2项,省级奖11项。

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学院紧密对接省委“十大战略”和洛阳市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坚持产教研学一体化融合发展,鼓励专业教师以专业技术知识服务企业、解决企业技术难题,助力企业发展。学院先后与洛阳申耐电力设备有限公司、长沙微纳电子责任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青岛哈尔滨工程大学创新发展中心、深圳互酷科技有限公司、上海翌曦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浙江旭盛电子有限公司、沈阳奉兴裕华科技有限公司等全国50余家公司建立产教研学合作关系,合作项目涉及系统研发、算法设计、软件设计、材料研究与合成;过渡族金属氮化物超硬材料研究与设计;发光材料的设计合成以及技术开发;新型智慧路灯开发、固定翼无人飞行器飞控系统技术服务和重掺衬底硅单晶氧含量及均匀性控制的技术研究与应用等多个领域,合作资金达1300余万元。

展望未来,学院将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为引领,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大力推进内涵建设,充分彰显办学特色,不断提升治理效能,推动学院事业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教育强国的物电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