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挑战杯”团队——心怀梦想肯奋斗 勇于探索砥砺行

     

2023年10月27日至31日,“科创筑梦 挑战未来”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在贵州大学举行。我院作品《(NiCo)Se2纳米颗粒修饰NiCo-LDH纳米片分级结构用于高性能超级电容器》与全国353所高校(含港澳地区9所)的团队作品同台竞技(我院学生朱新宇担任主要负责人、张鲜为主要团队成员),最终获得全国二等奖,刷新了我院“挑战杯”参赛历史记录。

朱新宇,女,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2019级物理学专业毕业生,现于中国地质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异,连续三学期平均绩点位列班级第一,大一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于2021年10月以第一作者在中科院一区J. Colloid. Interf. Sci.上发表论文“Hierarchical nanocomposite of carbon-fifiber-supported NiCo-based layered double-hydroxide nanosheets decorated with (NiCo)Se2 nanoparticles for high performance energy storage” ,影响因子达到9.965。同月撰写发明专利“一种超级电容器复合电极材料的制备方法”,仅用一年零四个月获得授权。作为团队负责人,朱新宇先后荣获:2021年河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级一等奖、河南省第15届挑战杯比赛省级一等奖、2022年河南省大学生创新竞赛银奖,2023年省级挑战杯特等奖和国家级挑战杯二等奖。此外还获得河南省创新创业之星的称号。

张鲜,女,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2019级物理学专业毕业生,现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在校期间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获得所有任课教师的一致好评,能够始终用理性的态度思考科学问题。2021年6月,撰写的实用新型专利“一种适用于光电测试的光开关装置”以及“一种光电测试用光切换装置”成功获得授权。2022年3月在二区SCI杂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eramic Society上发表论文“Y2O3:Eu3+@SiO2 nanocomposites as a convertor for broadband solar-blind UV photodetector”,并凭借此文章获得河南省首届创新创业之星称号,成功入选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2023年在三区SCI杂志RSC Advances上发表论文“Photoelectric properties of glass-ceramics containing KTb2F7 nanocrystals for UV detection”。读研期间,张鲜参与了上转换、超电锂电技术的相关研究,辅助成功发表“Na+-doped lead-free double perovskite Cs2AgInCl6 for broadband solar-blind UV detection”、“Near-Infrared Light-Induced Photoresponse in Er3+/Li+-Codoped Y2O3/Poly(methyl methacrylate) Composite Film”两篇论文。

厚植沃土 精益求精

“科研就是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精益求精,不断突破。” 队长朱新宇同学表示,这是一场迄今为止已经开展了三年半的研究项目,“我们的项目具有延续性,第一代产品是18级的师姐研究的,性能还不够优良,我们在师姐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制备了能量密度更高的电极材料。”

“坚其志,苦其心,勤其力,事无大小,必有所成。”张鲜同学提到,最初队员们只是想借项目提升自身的创新实践能力和科研素养,但队员们勤勤恳恳、坚韧不拔、精益求精的态度,让这个项目取得了超乎预期的成就。

项目论文的发表令队员们信心大增,恰逢“挑战杯”大赛到来,“没有比'挑战杯'比赛能更好展示科研成果的机会了。” 于是,朱新宇团队开始了角逐大赛的历程。

携手共进 行稳致远

定下参赛的目标后,这支初露锋芒的队伍开始了完善队伍结构的历程。在我院贾红、吴婷婷、彭枫等老师的组织下,团队吸纳了朱新宇、张鲜、张瑜萍、张锐、樊斐冉、封珍义、宋婷婷、靳慧慧等优秀同学,组成了一支在专业性、表达性等各方面皆擅长的“六边形队伍”,主要研究碳微纤维覆盖金属有机骨架制成的纤维分层纳米复合材料及MOF衍生的镍钴层状双氢氧化物纳米片修饰的(NiCo)Se2纳米颗粒可控制备。在竞赛的各个环节中,团队成员协同配合:依据队员优势合理分工,认真落实竞赛的各项细节。

张鲜表示:“过程虽然辛苦,但和谐的团队氛围、队友之间的情谊、老师的鼓励、学院和学校的支持等都给了我们坚持下去的动力。”在大赛将近时,团队成员们每天从早上八点努力到晚上十二点,连续一周,最终理顺了逻辑,造就了精致的汇报PPT。

除了团队成员不遗余力的投入,比赛的背后,更有来自学院的大力支持。团队成员一致表示:“老师的指导对我们意义重大,它把我们往正确的方向带领;学校和学院的老师、领导也尽全力给我们提供了最好的平台”。

厚积薄发 一展风采

任何巍峨高山之下都有不可撼动的坚固基石,任何光彩成功背后都有不计其数的辛苦付出。大赛临近时,团队中的每位成员都熬过数次大夜、改过数遍讲稿、纠正过数次讲解仪态,但他们仍然怀着激动的心情迎接大赛的到来。大赛的几天,学院更是提供了无微不至的后勤保障,使得团队可以安心比赛。

“我们在背后的努力已经足够多,所以我们可以坦然地站在讲台上讲解我们的项目。”这是每一位团队成员的心声。在比赛最难的答辩环节时,由于整个团队已经在台下排练过无数次,大家随机应变,发挥稳定,清晰流畅地介绍作品、应答专家问询,最终团队斩获国赛二等奖。

矢志不渝 笃行不怠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此次大赛使朱新宇团队成员们获得了许多在书本上得不到的宝贵知识经验,他们也将此次科研实践的成功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出来:“对于理工科学科,首先要尽早进行科研训练和实践创新训练,并尽早积累科研成果,这是比赛的最核心竞争力,其次要定位清晰,灵活选题。选题方面尽量选择符合我们所学专业知识的,要有学术性和实用性,既要紧密结合时代热点,又需具备较强的社会作用。”

在被问到关于此次大赛的成功,队员们期望得到什么影响时,张鲜同学说到:“希望更多的同学能够更早地进行自身科研素养与创新能力的提升,并在项目推进中有所收获,为社会经济发展和创新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同时,队长朱新宇同学表示:“对于再一次参赛我们是有计划的,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提升是我们的根本,参加比赛是顺其自然的。好消息是团队成员最近科研又有了新的突破,希望下次参赛了,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

“大道之行,壮阔无垠;大道如砥,行者无疆。”相信这支团结协作、初心不变、精益求精的队伍将在未来取得更耀眼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