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青少年切身感受河洛文化的魅力,洛阳师范学院“语·未来”暑期实践队走进洛阳市伊滨区伊洛社区,组织开展系列文化实践活动,孩子们在沉浸式互动中学习语言、触摸历史、体验非遗,让传统文化在趣味实践中焕发新生。截至目前,活动已吸引80余名社区儿童参与,成为暑期里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
双语启智,探秘名企
在“小外探洛企”工业文化实践活动中,实践队依托洛阳工业资源优势,通过“云参观”与实物体验相结合的方式,组织青少年探索中国一拖、洛轴集团、中车洛阳等知名企业。活动中,孩子们近距离观察拖拉机模型、精密轴承等教具,用英语描述它们的特征;在紧张激烈的分组抢答环节,深入了解洛阳工业的创新发展。通过沉浸式双语实践,孩子们不仅提升了语言表达能力,更深刻地感受到家乡工业发展的成就,“科技强国”的信念在互动体验中深植心田。
循迹千年,感悟文脉
实践队员采用“双语+文旅”的教学模式,依托“小外游神都”文化体验活动,遴选白马寺等代表性古迹,构建中英双语沉浸式研学场景,系统阐释古都建筑艺术与丝路文明脉络,引导孩子们用双语童声讲述千年古都的文明魅力。在“古迹寻宝”游戏比拼中,孩子们通过双语任务卡,仔细观察传统建筑图片中的飞檐、雕花等细节,并用英语描述其形状等特征,实现历史叙事与语言能力的双重提升,让历史在稚嫩的解说中生动再现。
匠心传承,非遗新塑
方寸红纸,蕴藏乾坤。在“小外塑神都”非遗实践课堂上,实践队员们以红纸为媒,带领孩子们探索国家级非遗——洛阳牡丹剪纸,系统讲授折纸定位、运剪角度、纹样过渡等关键工序,完整地呈现传统技艺的严谨法度,在细节中诠释着匠人精神。孩子们屏息凝神,在队员们的个性化指导下,手中的剪刀灵活游走,片片红纸幻化为层叠绽放的国色牡丹。三年级学生蔡一墨捧着自己的作品兴奋地说:“没想到我也能剪出这么漂亮的牡丹!”
这场别开生面的文化体验,不仅让孩子们触摸到了洛阳的工业记忆、历史底蕴和非遗技艺,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文化认同的种子。未来,实践队将继续以教育创新浇灌文化自信,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带着故乡记忆走向世界的文化使者,让千年古都在新时代的传承中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