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语·未来”暑期实践队精心策划的“小外护珍宝”双语课程在洛阳市伊滨区申明社区和袁付社区开展,60余名少年儿童化身“文物小卫士”,在沉浸式的双语体验中触摸历史脉搏,感受文化自信的力量。
文物“开口”:用第一人称读出鲜活历史
打破传统的单向讲解,“语·未来”实践队创新授课形式,将第二课堂设在了洛阳博物馆的珍宝前。课前精心设计,引导孩子们通过第一人称双语讲述的方式,走进夏代乳钉纹铜爵、曹魏白玉杯、东汉石辟邪等文物的世界。“Hello, I am the Bronze Jue from the Xia Dynasty, adorned with nail patterns…”文物不再是玻璃柜中沉默的展品,而是用中英文“亲口”诉说自己的传奇身世与独特价值。这种沉浸式的互动,瞬间点燃了孩子们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历史知识在趣味盎然的“自我介绍”中悄然传递。
双语“上岗”:小小卫士守护文明之光
课程不止于知识的获取,更赋予孩子们守护的责任。在理论学习后,同学们郑重地佩戴特制徽章,正式成为“文物小卫士”。大家用清晰、得体的英语指出参观中的不文明行为:“Please keep a safe distance from the exhibit”、“No food or drink allowed inside, thank you”。角色扮演环节气氛热烈,大家踊跃举手,模拟用双语劝阻触摸展品、使用闪光灯拍照等场景。这一刻,“保护文物,人人有责”的理念从口号变成了孩子们身体力行的实践。
实地“对话”:童声双语讲述文化自信
课堂的终点,正是博物馆寻访的起点。带着满怀的期待和文博保护的知识,孩子们走进洛阳博物馆,开启实地探索之旅。在斑驳的青铜器前,在温润的玉杯旁,他们不再是单纯的观众,而是尝试成为小小讲解员,用英语向身边的伙伴介绍珍宝的历史与价值。当稚嫩却自信的双语讲解在庄严的展厅中回响,文化传承的接力棒仿佛在这一刻完成了传递。一位小朋友在唐三彩前驻足良久,由衷地用英文赞叹:“It’s amazing! I feel like I can see the life of the Tang Dynasty.”文物无声的魅力与少年真挚的情感在此刻交融、共鸣。
“跟随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守护好、传承好中华文明瑰宝,必须从青少年抓起。”实践队员任启蒙在课程总结中说到:我们以双语为桥梁,激发孩子们对文物的浓厚兴趣,以‘小卫士’的身份赋予他们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当他们能够自信地用英语向世界讲述中国文物的故事,那份油然而生的认同与骄傲,正是最生动、最坚实的文化自信根基。
这场第二课堂实践活动,不仅是一次知识的传递,更是一次文化自信的深情浇灌。未来,实践队将持续优化课堂内容,丰富课堂开展形式,将语言实践与文博体验相融合,在青少年心中厚植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




来源于:大象新闻:“语·未来”暑期实践队双语解锁国宝奥秘 童声点亮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