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

化妆品技术与工程专业三年(2024-2026年)发展规划

浏览量:34 日期:2024年02月28日 17:10

目前专业情况概述

洛阳师范学院食品与药品学院化妆品技术与工程专业始于2015年应用化学专业(药用化妆品方向),后于2017年开设制药工程专业培养功能性化妆品方向专业人才,2020年我校化妆品技术与工程本科专业获批并开始招生,成为河南省第一所开设此专业的高校。本专业现有专职教职工13人,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2名,博士10名,博士占比76.9%。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具有学习传承弘扬河洛文化意识和较强社会责任感的人才,培养掌握化妆品配方与工艺研究、化妆品质量分析与检测、功能性化妆品开发及功效评价等相关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分析、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创业能力,能够在化妆品及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产品开发、工艺及工程设计、生产管理、质量控制、产品流通、科技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本专业依托河南省功能性化妆品工程中心、洛阳市药用化妆品重点实验室等省市级科研创新平台,与多家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深度开展化妆品产品设计与生产的专门人才培养,在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全国大学生绿色化妆品创新创意大赛、全国高校化妆品产品设计大赛中连续获得国家二等奖、省特等奖、二等奖、三等奖,毕业生供不应求,深受伽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家化联合股份有限公司、水羊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苏州黛宜菲化妆品有限公司等多家化妆品企业的欢迎。已成为中原化妆品专业人才培养的中心。


在此基础上我们对专业建设的思考和发展规划如下:

一、专业建设基本思路

以就业为导向、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多模块、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立足洛阳、服务中原、面向全国,围绕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整合政府、企业、学校和科研机构资源,推动“政产学研”合作,实现专业发展与政府指导结合、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衔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科学研究与本科教学互动,精心打造洛阳乃至中原地区有影响的特色鲜明、质量优良的特色专业,使之成为中原地区化妆品人才的培养高地。具体思路: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带动专业建设;以质量工程为抓手,拉动专业建设;以师资队伍为基础,推动专业建设;以科学研究为支撑,促进专业建设;以“政产学研”为平台,推动专业建设。

1.1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改革方向

建立具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根据职业岗位群的要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能力为中心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以“必须、够用”为原则确定专业基础,注重实践,加强能力培养,提高综合素质。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紧密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和学生特点,运用任务驱动,注重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进一步培育专业文化氛围,形成专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专业可持续发展。

1.2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多模块、强能力”的人才培养思路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 21 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明确市场对本专业的人才需求,通过提升教学质量、对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进行教考分离等措施,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完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灵活柔性的培养模式,提升化妆品技术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1.3 构建多维度产学研融合体系

为了加强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化妆品技术与工程专业实施“循序渐进,全面发展”的技能培养模式,采用多种形式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从多方面展开化妆品产业人才培养实践,探索化妆品专业化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化妆品产学研融合发展,建立协同创新平台,整合“政产学研”各方面优势,与化妆品机构、企业合作建立实验室,积极参与化妆品的开发、生产等。如通过实行“导师制”,密切师生联系,及时掌握学生生活、学习状况;引导学生进入教师实验室,开展相关科研活动;大力推行“走出去、请进来”,增强师生与企业的交流和合作,鼓励学生深入企业勤工助学,同时定期邀请优秀化妆品工程师来校开展培训,召开研讨会,举办技术沙龙,同时以技术开发、成果转让、人才培养、资源共享等多种途径和方式,促进师生与企业的交流与合作。


二、专业建设具体规划

2.1 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筑牢教育强国根基”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师资队伍建设,坚持以人为本、人才强校的理念,以“提高质量、突出创新、强化特色”为主线,以高层次人才、后备人才的培养和双师素质专业教学团队和行业专家引领的专兼结合的教学研究团队的建设为重点,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为保障,激发人才活力,增强人才凝聚力,全面提升人才汇集力。

2.1.1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坚持把师德教育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突出位置,弘扬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无私奉献精神。以活动为主线,多渠道、多层次开展形式多样的师德教育,使良好的师德规范转化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行为,转化为广大教师的人格品质。

2.1.2实施新聘教师培养工程

通过导师制和带教制,将新聘教师的经验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教学常规的各个环节、课堂教学的各人要素以及竞赛指导、论文指导等方面给予帮助,通过有组织的备课活动、教研活动、科研活动,有计划的理论学习活动,有主题的专题性研讨活动,多种形式的展示活动等促进新聘教师的成长。

2.1.3 提高专业素质,提升育人能力

鼓励教师提高学历层次和国内外进修。创造条件并提供经费,鼓励青年教师报考攻读博士学位或继续博士后研究,并为其提供政策支持和时间保证。同时积极引进专业建设需要的优秀博士毕业生,提升博士学位的比例。鼓励教师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进行专业课程进修或作访问学者,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科学研究水平;鼓励青年教师到企业进行不定期的挂职锻炼;鼓励教师获取各种与行业相关的高等级资格证书,并定期选送专业课教师寒暑期走访企业,加强产学研结合,培养1-2名双师型教师,努力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

2.1.4 聘请企业兼职教师来校任教,弥补实践课教师不足

通过产学合作,与企事业单位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从合作伙伴中选择、聘任符合兼职教师任职条件的高级技术、管理人员或能工巧匠到校任教。 采取集中培训、网络课程培训、参加教研活动、观摩公开课、共同编写教学大纲等多种形式,提高实践课程的教学质量。

通过以上措施,全面提高本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形成一支具有国际视野、了解社会需求、教学经验丰富、敬岗敬业的高水平教学团队;同时柔性引进或聘请2-3名国内外本行业优秀人才到学校兼职授课,进一步提升本科教学的前沿性、新颖性和实践性。

2.2 课程体系建设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结合本区域经济和行业企业发展对化妆品技术与工程专业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的实际需求,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就业岗位需求为依据,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线,关注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的更新与完善,融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及职业素质于一体,不断调整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制订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及专业教学计划,构建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

2.2.1 完善课程建设

鼓励建设精品课程、一流课程、课程思政样板课程,力争通过建设,使《化妆品配方与工艺设计》、《化妆品原料学》、《化妆品分析与质量控制》中的1-2门课程达到校级精品课程建设或课程思政样板课建设水平。

2.2.2 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引入问题式、启发式、案例式、探究性、协作式等多种学习方法,开展师生互动式教学,从单向的灌输向互动教授转变,利用多媒体和信息化手段,开展课题讨论、随堂练习、协同作业等,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给学生思考和联想的空间。同时在讲授过中,结合学科和行业发展的新理论、新思想、新成果,开拓学生的视野。组织学生通过线上慕课等方式获取与专业相关的各种资源,一方面共享教学课件、专业领域技术发展的相关资料等网络教学资源;另一方面提供网络提供讨论、交流的平台。

2.2.3 加快教材建设

化妆品技术与工程专业属于新设立专业,在基础课和平台课选用国家“十三五”规划教材、国家级精品教材和面向21世纪教材作为教学用书和教学参考书外,专业课还积极编写校本教材,包括《化妆品分析与质量控制实验》、《化妆品产品设计及实训》等。根据教学实际,将理论与化妆品生产实际相结合,编写或参与编写1-2本符合本专业的教材。

通过以上措施,本专业课程体系将逐步完善,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2.3 教学研究建设

成立教学研究团队,鼓励教师从事高水平的教学研究,遵循现代高等教育教学规律,以先进教育思想为指导,以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重点,从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方式多样化、课程体系科学化、教学内容更新动态化等方面进行改革,以教研拉动教学质量的提高。

2.3.1 优化教研条件,夯实教研基础

在教研课题、教学成果、课程建设、专业建设等方面鼓励教师的参与,从根本上保证教研工作的展开,为广大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创造良好的环境;定期进行集中学习,鼓励教师撰写高质量教研论文,为高层次教研成果的取得形成丰厚积淀。

2.3.2 组建研究团队,提升教研能力

整合教研力量,优化资源配置,形成一支年龄结构合理,理论基础扎实,知识结构互补,具有一定科学研究水平与较强实干能力的教研团队,在教研课题统筹、理论研究、方法研究、及实证研究等方面各司其职,形成研究优势的互补,从而提高整个团队的研究能力。

2.3.3 开拓教研视野,创新教研思路

教学研究的领域广,内容多。从教学研究范畴来看,宏观方面涉及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及实施细则、弹性学制下的教学管理改革、教学考核与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构建等;微观方面涉及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等。邀请国内教学名家来学院讲学以及鼓励骨干教师参加国内高层次教学研讨会等途径,开拓教师的研究视野,创新教师的研究视角,与时俱进,紧抓教研热点。

通过以上措施,力争形成一些有实践意义的教研项目和教研报告,达成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

2.4 人才培养建设

2.4.1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作为新型应用型学科,要把产学研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及校所合作,联合企业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联合培养人才、组织教师培训、共建实训、实习基地,积极加强学校教育与化妆品相关职业实践相结合,促进专业教育与技能培训的沟通与衔接,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更好地满足市场对本专业的人才需求。

2.4.2 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人才培养机制由学校单边培养机制转变为学校、企业共同培养机制。充分利用已有的校企合作平台,多方共同建立“专业建设委员会”,促进学校与行业全程化、深层次合作,在专业建设规划、人才培养方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计划制定、学生就业与跟踪培养等重要方面,充分吸收外部专家的意见、建议,把校企合作、校所合作做实、做强。

2.4.3 巩固课程和教学体系

课程体系要加强科学技术和知识的运用,建立可以培养良好应用型人才的教学体系,必要时可引进企业专家对于一些行业前沿技术和法律法规相关课程进行教学、实行企业家进课堂。开展实践技术培训(三级配方师培训),在增强专业知识的同时也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2.4.4 教育体制改革,建立书院制

健全双院共同育人模式,建立协同管理机制,实现学院与书院在育人方面的精准发力与共同发力。学院与书院之间育人职责既要界定明晰,分工明确,也要制定整体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书院与学院沟通互动平台,加强双院之间的联系和写作,实现教育资源优势互补。

通过以上措施,历经1到3年的改革与实践,毕业生一次就业率稳定达到90%以上,社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达到90%以上。

2.5 实践教学平台建设

加强对实践教学工作的管理与指导,从实训、实践、实习三个关键环节入手,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应用性、职业性,积极探索定点培养、产学研结合、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实践教学模式,打造条件优良、资源充足、体系完善、运行高效的实践教学平台。

2.5.1 加强“校企合作”,建设示范实习基地

继2018年与郑州依莱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实习基地协议后,相继与十余家企业签署实习基地的协议,接下来将进一步完善毕业生实习基地规范化管理,推动互惠性校企合作、校所合作的实质性进展,建设2-3个示范实习基地。

2.5.2 用好财政经费,建设高水平实验室

结合省财政2024年和2026年的化妆品专业实验室建设项目和创新实践平台建设项目,完善实验室建设,重点建设完善化妆品配方设计实验室、化妆品原料创新开发实验室和综合实训实验室,争取达到省重点实验室平台建设标准。

2.5.3 支持大学生创新性实践计划

建设期内,每年重点支持一定数量的学生开展创新性实践项目,组建学生学术团队,加强论文写作指导,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学术素养与科研能力;参加全国大学生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绿色化妆品大赛、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等学科竞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

通过以上措施,建立条件优良、资源充足、体系完善、运作高效、极富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