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党史十二】中共豫西特委梁村旧址纪念馆

2021年04月12日 15:49

位于河洛大地的伊滨经开区诸葛镇梁村社区,虽看似平凡普通,但是在那个炮火纷飞的革命战争年代,却是中共豫西特委、中共洛阳中心县委驻地,孕育出了革命火种,点燃了燎原星火。

革命火种在梁村点燃

梁村社区位于伊滨经开区诸葛镇东,现有14个村民组,2900亩耕地,近4000口人。初入该社区,看起来并无特别之处。走进社区中的梁家祠堂,才触摸到这个普通社区的“心脏”——中共豫西特委梁村旧址纪念馆。

中共豫西特委梁村旧址纪念馆成立于2001年7月1日。纪念馆占地300多平方米,包括梁家祠堂大殿3间,门楼及两边东西耳房各一间。抗日战争初期,中共豫西特委、中共洛阳中心县委的驻地就在梁家祠堂。

时间的指针拨回至1938年。当年6月,日军攻占开封,进犯豫西地区。梁村距洛阳城区约12.5公里,北有伊河阻隔,南有龙门山、万安山为屏障,位置相对偏僻、安全。

当时的梁村,已经有了地下党员梁济生,1937年至1938年,梁同礼、梁天文、梁德章等人也相继加入地下党组织,开展革命运动。1938年年初,梁村地下党支部成立,这个地理位置偏僻、群众基础好、地下党员多的小村庄,成为我党指挥豫西地区群众开展革命斗争的理想地点。

我党多个机关的驻地

在纪念馆大门右侧竖着一块牌子,上书“中共豫西特委、洛阳中心县委、特委《前锋报》印刷所纪念馆”字样。纪念馆负责人梁栋介绍,在那个革命年代,梁村是我党多个机关的驻地。

抗日战争初期,中共洛阳中心县委书记李汉周、中共洛阳县委组织部部长赵天锡分别以梁村小学教员、校长的公开身份为掩护,在梁村组织开展革命工作。

其间,中共豫西特委书记刘子久、副书记兼组织部部长王志杰、宣传部部长郭晓棠等人曾多次在梁家祠堂召开重要会议,领导党员群众进行了波澜壮阔的抗日救亡运动,开展了艰苦卓绝的工作。

1938年12月,根据中央指示精神,在刘少奇的主持下,对豫西党组织作了一次重大调整,决定将豫西特委改为豫西省委。刘子久同志任豫西省委书记。豫西省委将原有的五个中心县委调整更名为洛偃(阳)等五个地委。在中共豫西省委领导下,党的力量不断扩大。

中共豫西特委驻梁村时期,还开展了许多工作。抗日战争初期,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我党在豫西地区积极宣传抗日救亡思想,号召成立了百余个抗日团体组织和文艺宣传队、剧团,并通过举办各种培训班、识字班等,从中发现积极分子,吸收入党。到1938年年底,豫西地区的党员总数已达3000人之多。

梁栋介绍,1938年至1940年年底,豫西党组织累计为我党培养输送了9000余名优秀人才,他们分别奔赴延安和豫皖苏、豫鄂陕等地参加革命,为抗日救亡提供了有力支撑。

“魁星阁”内诞生《前锋报》

1938年秋,为了发动群众开展革命斗争,中共豫西特委决定创立《前锋报》。为了躲避敌人的侦查破坏,印刷所就秘密设在当时梁村北寨门内的禹王庙“魁星阁”中。

梁栋说,之所以选在禹王庙印刷,是因为禹王庙里面的“魁星阁”不易被发现,一旦有风吹草动,大家可以迅速从北寨门撤离。

当年,在仅有9平方米大小的“魁星阁”内,印刷工具只有一架旧纱布油印机、一块钢板、一个订书机、一把裁纸刀。编辑张默、王华堂、徐安石等同志白天教书,晚上编印《前锋报》。当时,每期《前锋报》只能印400份,经特委交通员转送豫西各地。该报曾刊载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共产党人〉发刊词》、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等重要文章,引导党员群众开展抗日斗争。

梁栋说,为了完成印刷工作,党员们还对“魁星阁”进行了改造,在墙内侧垒起一道墙,上面设一小洞。每次印刷完后,编辑们就将废纸从小洞投入夹层内烧掉,不留痕迹。印刷机用过后,则用禹王庙里的大钟罩上。1940年,由于叛徒告密,印刷所暴露,随后迁到了外地。如今,印刷所旧址禹王庙已不存在。

如今,中共豫西特委梁村旧址纪念馆成为不少党员干部追溯初心使命的红色教育基地,激励着广大党员干部为推动我市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来源:洛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