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教育学院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概况 >> 学院新闻 >> 正文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孙雅迪

编辑:   阅读:次  发布时间:2017年10月31日 00:00


在每条通往成功的道路上,注定是艰难的。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每一个不平凡的今天一定会有一个不简单的过去。同样,如今让全中国人民都尊敬的习近平总书记,也经历过一段不简单的知青岁月。

1969年1月,年仅15岁的习近平总书记被安排到陕西延川县插队落户。按照当时的规定,去办理插队时需要注销自己的北京户口,并且按实际年龄,习近平总书记那一年还不满16岁,若等到第二年也会有机会留在北京当工人。当时老师吃惊的问他:“习近平,你怎么也走啊?”他只是简单的回答说是想走。老师劝说他留下来,他却表示坚决要离开北京。

插队的时候,对于其他人来说要承受生活上,体力上的压力,但对于习近平总书记来说,还要承受心理上的巨大压力。他的父亲遭受迫害,母亲也过着被审查的生活。同时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在一两年时间内,和他一起去的知青都陆续走了,但他却只能一直留在那里。在那样的条件下,习近平总书记也没有消沉,一方面他坚持每天阅读书籍,学习知识;另一方面,他贴近黄土地,贴近农民群众,下决心扎根农村,立志改变梁家河的面貌,而他在这七年之间也确实做到了。

习近平总书记在后来接受采访的时候深情地说:“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七年的知青岁月对于习近平总书记来说,无疑是他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段经历。

然而,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十五六岁正是懵懂的年纪,我们在父母的呵护下健康快乐地成长。相比于我们的习近平总书记,我们自己现在的生活真的是太幸福了,所以我们要倍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在那种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习总书记都不忘记、不放弃学习知识,更何况我们现在有这么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现在好好学习,将来才能成为祖国的栋梁,才能为祖国做出贡献。

每一个人的成功之路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所以在我们遇到挫折,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要学会积极的去面对、解决这些困难和挫折,而不能一味的退缩,更不能消极堕落。这样不仅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加重问题的严重性。

在延川的7年知青岁月,是习近平总书记基本信仰、基本观念和“人生目标”的形成时期。在这七年里,他用每一滴汗水和每一份付出诠释了他后来说的那句话:“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因此我们更需要学习习总书记的为民情怀、担当意识、奋斗精神。我们的国家正是需要这样的人,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走向更加美好,更加辉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