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化学工程专业
专业介绍
学制:四年制本科 学位:工学学士 课时:3002 总学分:170
专业基本情况:
能源化学工程专业是我国为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于2010年批准设立的中国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本科首批专业之一,在能源化工领域占据重要地位。依托能源材料和化工专业优势,我校能源化学工程专业于2025年4月正式获批建设,同年(2025年9月)开始招生。本专业致力于开展新能源材料与器件、高效制氢技术和碳资源高附加值利用等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与教学工作,解决新型催化剂研制及其工业放大等产业化问题,开发环境友好的能源合成工艺路线,探索能源的存储、转化机理并推动其实际应用。
培养目标: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聚焦新能源、新材料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掌握现代能源化学工程领域涉及的自然科学基础、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与技能,具备浓厚的家国情怀、良好的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能在新能源材料与器件、高效制氢技术和碳资源高附加值利用及相关领域从事生产运行与技术管理、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科学研究等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和工程研究人才。
专业核心课程:
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工程制图与CAD技术、能源化工工艺学、能源转化催化原理、能源化工设计。
师资队伍
能源化学工程专业现有专任教师9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6人,入选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河南省优秀科技特派员、洛阳市优秀教师、河洛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洛阳市入企科技专员等7人次。本专业拥有一支年富力强的教师队伍,教师平均年龄38岁,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的师资保障。

邓冬生,博士/教授,河南省优秀科技特派员,洛阳市优秀教师。主要从事煤化工工艺学、精细化学品化学、化工仪表自动化和能源化工等教学工作,在德国明斯特大学金属有机研究所访学1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省级项目3项,洛阳市重点项目1项,其它横向项目5项;在J. Mater. Chem. A.,Chem. Commun.,Inorg. Chem.,Cryst. Growth. Des.,Organometallics. CrystEngComm,Rsc. Adv.,New. Chem. J.等SCI期刊上发表了学术论文80余篇,他引达到700次;授权发明专利5项。

刘贵龙,博士/副教授,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从事新型储能与催化材料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省部级以上项目,以第一/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二区及以上论文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4项,获得省级论文奖2项。教学方面,主持校级一流课程、专创融合课程、教改项目重点项目、青年骨干教师等项目5项。实践教学方面,指导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化工实验大赛、“挑战杯”、“互联网+”等省级以上荣誉10余项,指导学生获得河南省优秀学士学位毕业论文2项,主持的“教、践、创、赛”为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获批河南省研发性实践教学成果。

毋乃腾,博士/副教授,河南理工大学、三峡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工作以来从事电化学分析和材料化学实验的教学工作。研究方向为新型能源材料的设计与改性,包括二次电池电极、电极界面化学和电催化析氢材料等。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级项目3项。近年来以第一/通讯作者身份在Adv. Energy Mater.、J. Mater. Chem. A、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Nanoscale、Electrochim. Acta、ChemElectroChem等国际期刊发表SCI收录学术论文十余篇。

陈海鹏,博士/副教授。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河洛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洛阳市百名入企科技专员。围绕煤化工尾气深度净化与绿色利用开展科研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等项目,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洛阳师范学院“十佳杰出青年”、“优秀教师”、“文明教工”、“双师双能型”教师、大学生“创新创业导师”。
专业课程体系
能源化学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着重培养学生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工程知识,并接受科学思维、科学实验、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培养运用所学知识和实践技能进行技术开发和科学管理的基本能力。构建了通识素质教育平台、学科专业教育平台和综合实践平台。专业拓展课分为三个方向:高效制氢技术、碳资源高附加值利用和新能源材料与器件。课程体系既注重基础理论、又突出创新实践,结构合理,自成特色,注重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培养,能根据社会需求做弹性调整。

科学研究
近三年,能源化学工程专业教师累计承担省部级以上课题15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60余篇,获批国家发明专利18项。本专业实行“导师制”,专业教师依托科研项目,指导学生参与前沿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实验动手能力。通过科研素质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序号 |
项目类别 |
项目名称 |
负责人 |
项目编号 |
1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绿色条件下基于氨基酸衍生物的催化性能研究 |
邓冬生 |
21272109 |
2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MoO2-MonX@C(X=C, S, N)异质结构的构筑及储锂特性研究 |
刘贵龙 |
51904152 |
3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储氢材料“负价态氢”活性调控用于二氧化碳加氢耦合的研究 |
陈海鹏 |
22008098 |
4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MOFs衍生过渡金属氮化物@碳纳米管硫载体的制备及其对多硫化物的吸附和催化效应研究 |
毋乃腾 |
51804156 |
5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镍基硒化物的电化学原位重构研究:重构程度、重构速度和重构产物 |
郭凯璐 |
22202098 |
6 |
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 |
碳-碳原位偶联二氧化碳加氢催化剂构筑及其低碳烯烃选择性的研究 |
陈海鹏 |
22HASTIT008 |
7 |
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 |
新型电极材料的结构调控及其储钠性能研究 |
毋乃腾 |
20HASTIT020 |
8 |
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 |
SnS-MBenes@C的构筑及其界面、缺陷耦合储钠机制研究 |
刘贵龙 |
24HASTIT006 |
9 |
广州亿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横向项目 |
2-羟基-3-萘甲酰胺合成工艺研发 |
邓冬生 |
211138 |
10 |
广州杰佳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横向项目 |
高铁酸钾和高铁酸钠的生产工艺研发 |
邓冬生 |
201135 |
实验实践平台建设
能源化学工程专业拥有专业实验室500 m2,分析测试中心拥有场发射扫描电镜、X-射线粉末衍射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等大型仪器20余台,满足学生日常实践教学、创新创业与毕业设计等培养需求。

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专业教师具有丰富的学科竞赛与创新创业竞赛指导经验,依托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竞赛等高水平赛事,巩固学生的专业学科知识,培养创新创业能力。

就业与发展
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就业方向多元,涵盖传统能源开发、新能源技术、环保治理及化工材料等领域,尤其在“双碳”政策推动下,新能源(如光伏、氢能)、储能材料、污染治理等方向需求激增。毕业生可进入石油、化工、新能源企业从事工艺设计、技术研发或生产管理,也可参与科研、教育或跨领域项目管理。随着行业技术升级,掌握绿色化学、智能电网等交叉技能的人才更具竞争力,一线城市及沿海地区岗位集中,薪资随经验增长显著,职业发展空间广阔。
热忱欢迎广大学子报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