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 发展历程 > 年度报告 > 正文
洛阳师范学院公共艺术教育工作自评报告

 

洛阳师范学院是一所省属普通高等师范本科院校,位于千年帝都、牡丹花城——洛阳,文脉传承,底蕴丰厚。2007年,学校以优异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1年获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单位,2015年获批特岗教师在职研究生招生资格。学校占地2850亩,建筑面积近71万㎡,图书馆藏书近180万册,中外文期刊4741种,电子图书30万余册,建有"万兆主干、千兆桌面"的校园网络。学校现有文学院、历史文化学院、体育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等23个学院,3个公共教研部,63个本科专业,涵盖文学、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历史学、教育学、艺术学、农学等10大学科门类,其中艺术类专业有音乐学、音乐表演、舞蹈学、美术学、绘画、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动画、戏剧影视文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等11个专业。学校有全日制在校生近3万人。

公共艺术教育是普通高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高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就必须充分发挥公共艺术教育的功能,对大学生进行艺术的培养和熏陶,满足其精神需求,提高审美能力,促进大学生内心世界的全面健康发展。

公共艺术教学是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学校历届党政领导高度重视艺术教育工作,把艺术教育工作做为我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来抓,在一代代优秀人才的培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根据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在全省普通高等学校开展第五轮公共艺术教育检查评估的通知》(教体卫艺【2015】397号)文件要求,我校自接到通知之日起,召开专题会议,迅速安排部署,成立以主管校长为组长的自查自评工作领导小组。由教务处牵头,宣传部、团委、学生处等相关职能部门和美术学院、音乐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文学院和新闻与传播学院等二级学院配合,多次召开工作协调会,分解评估指标,提出明确要求。在分阶段自查自评的基础上,汇总形成学校公共艺术教育自查报告,在征得主管校长审定,校长办公会研究通过后,向省厅呈报《洛阳师范学院公共艺术教育评估自查报告》。现将自查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领导高度重视,工作机构健全

2006年2月,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党委研究决定成立公共艺术教研部。成立伊始,按照《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教育部令第13号)的文件精神,依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要求,在校党委的高度重视下,公艺部同各职能部门、学院之间协作配合,我校公共艺术教育工作步入健康、稳定、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确定指导思想。按照教育部有关艺术教育工作的文件精神,依据“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检查评估标准”,吸收国内部分高校开展艺术教育的先进经验,确定了我校艺术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为:坚持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因地制宜,注重实效,传播优秀艺术文化成果,培养良好的审美意识,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制定相关政策。为保障我校公共艺术工作的顺利开展,学校每年划拨专项教育经费;对公共艺术教师的职称评定,工资福利,教学工作量的计算与其他学科同等对待;将第二课堂艺术辅导及艺术实践活动计入教学工作量;组织大型艺术活动、参加省级以上艺术竞赛,发放适当辅导补贴;专任公共艺术教师,每年有固定的专业考察费及材料费等等,为提高我校公共艺术教育水平提供了有力支持。

学校坚持每年召开专门的行政会议研讨艺术教育工作,将公共艺术教育列入学校年度、学期工作计划,并对艺术教育与教学进行检查验收,使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工作成效显著。2011年,我校成功举办河南省普通高校首届公共艺术教育经验交流暨现场会,并以第一名的成绩通过河南省公共艺术教育评估。2012年,在“河南省第十三届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中,我校共获得推荐组和网络组各类奖项共134个,其中一等奖49个,二等奖35个,三等奖35个,优秀奖15个,并荣获河南省第十三届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优秀组织奖。2015年,洛阳市举办首届硬笔书法大赛,我校被市宣传部评为优秀组织单位;成功举办“庆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合唱比赛”等活动。

二、教学管理严格,教学效果优异

我校公共艺术教育注重艺术课程体系建设,构建线上、线下结合、必修、选修协调,公共、校本特色补充的公共艺术课程体系。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对整个教学过程实行“三全”质量监控和“二级”教学督导,成效显著。

课程目标。按照教育部关于课程指导方案的要求,我校制定艺术教育课程目标为:通过艺术课程学习,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艺术素养,激发创新意识,增强实践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

课程体系。依据教育部对艺术教育工作的相关要求,我校构建了布局合理、重点突出、兼顾认知与创造力为特点的艺术课程体系。按照文学、音乐、绘画、书法、舞蹈、戏剧、影视七大方向设置课程,现已开设120门公共艺术类课程。除开齐教育部规定的8门艺术鉴赏课程外,重点围绕河洛地方民间艺术,开设特色鲜明的校本课程。包括地方戏曲课,如《曲剧欣赏》、《豫剧欣赏》等课程;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音乐如《河洛大鼓赏析》、《龙门石窟音乐图像文化研究》等;具有地方特色的美术课程如《河洛文化》、《河南古代美术遗存》、《豫西民间剪纸》、《千唐志斋墓志鉴赏》等。所有课程设置均经过学校、系部各教学单位的立项、遴选、评估和论证,充分考虑到我校的师范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严谨合理,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前瞻性(附图1:公共艺术课程(部分)设置一览表)。

课堂教学。我校在公共艺术教育中,把课堂教学作为主渠道,采取多种措施,多管齐下,切实提高公共艺术教学效果。第一,鉴赏类课程全部使用多媒体教学。任课教师研制开发了自成体系的教学课件,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教与学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艺术鉴赏课程成为学生最喜爱的课程之一。第二,大力开发网络课程。《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已实现课程资源上网,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艺术河南网”是全国最具特色,融艺术史、艺术理论、艺术教育、艺术实践为一体的综合性大型省域名艺术网站,所有网络艺术资源都可以一击就“中”,进行开放式浏览。第三,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倡导自主参与、小组合作、集体探究的学习新理念。在“艺术河南”网站建设中,让河南籍学生利用暑假调查整理本地文博资料,归纳整理制作网页进行展示。在华夏霓裳社团“女子成人礼”的准备过程中,社团成员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查阅各种古代礼仪书籍,自己学习制作礼仪所需的服装和用具,根据自己的探索还原真实的成人礼全貌。在大学生艺术团民舞队的排练中,队员们和指导老师一起探究舞蹈的整体设计,共同讨论队形变化、动作串连甚至每一个动作的细节,特别是对主题的展现,更多的是队员们自己的理解和设计。

教材建设。我校十分重视艺术课程的教材建设,各门课程均有较为固定的教材。针对部分课程教材编写水平不高,或不适合我校教学实际的情况,我校在选用全国优秀教材的同时,积极鼓励任课教师主编、参编教材,使学生有可借鉴的学习依据和自学参考资料。

教学文件管理。依据本科教学工作需求,我校注重艺术教育文件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所开设艺术课程具有完备可行的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教案、考试大纲、考试试卷(A、B)样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任课教师学期总结等文档,并保存完善。

教学质量监控。我校构建了“三全”质量监控体系,对教学过程实行全员参与、全息反馈、全程控制式监控,有效促进艺术教学质量的提升。实行“二级教学督导制”,即学校督导、教学单位督导相结合,聘请富有经验的老教师,聘任学生信息员对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进行双向监督。

规章制度建设。做为新组建的教学单位,公共艺术教研部重视教学规章制度的建设,努力把日常工作与建立各项规章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制定了《公共艺术教研部任课教师岗位职责》、《公共艺术教研部教学管理暂行条例》、《公共艺术教研部听课制度》等一系列文件,使各项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三、师资队伍优良,教学条件完善

我校公共艺术教育工作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职称、学历、年龄等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教学能力强,勇于改革,敬业奉献,在校级和省部教学技能大赛中多次获,为我校公共艺术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专职教师队伍。我校公共艺术教育工作涵盖了音乐学院、美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体育学院、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等多个教学单位,现有专兼职教师65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32人,博士学位8人,硕士学位33人,成为一支年龄、职称、学缘、学历结构趋于合理的师资队伍。我校还经常选派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进行不同层次的继续教育,参加省内外艺术教研活动,开阔艺术视界,提升教研境界。

兼职教师队伍。我校以资源共享、智力共享的方式,多方聘请校外艺术家、专家学者,组建人才智囊库,作为公共艺术教育的强大后盾。学校从洛阳画院、洛阳女子书画院、洛阳豫剧团、洛阳歌舞团、洛阳市群众艺术馆以及学校退休艺术教师等聘任兼职教师40余人。根据课程需求安排课程,加强和充实了我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力量。

图书设施建设。为适应公共艺术教学之需,2011年以来,新购进音乐、美术、戏剧、电影、书法以及公共艺术教育相关书籍、音像资料2300余件,基本满足了教学科研需求。

艺术实践基地建设。在校党委和各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校有河南公共文化研究中心、河洛文化国际研究中心和河南文化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等基地平台,相继建立大学生艺术团实践基地、古代石刻艺术馆、蓓蕾剧场、合唱排练厅、舞蹈训练室、琴房、美术馆、体操房、演播室室等一批功能齐全的校内公共艺术教育场所,均设专人管理,常年训练。此外,我校还同龙门石窟、洛阳博物馆、洛阳美术馆、洛阳歌剧院等单位联系,建立了10余处艺术实践基地。

经费投入。近年来,我校在公共艺术教育方面逐年加大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5年来用于艺术教育的经费投入达2000万元,主要用于公共艺术教育的场地、实施、设备、图书资料以及各种活动竞赛及课外活动的开展,基本满足我校公共艺术教育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工作的正常进行。

四、科研成果丰硕,促教成效明显

我校艺术教育教师科研能力较强。近五年,已立项国家级项目3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30多项,地厅级项目50多项;公开发表艺术理论与教学研究论文300多篇,出版教材、著作43部;艺术作品、科研论文参加省级以上艺术展演活动并获奖100多项。2014年,李章惠教授在北京当代艺术展示和交流中心798艺术区成功举办个人油画作品展;刘英丽副教授在天津音乐学院歌剧中心成功举办个人独唱音乐会。

丰硕的科研成果,采取不同形式与艺术教学无缝对接。例如,有的转化为课堂授课内容,如董红普教授《高校艺术教育实践与研究》;有的转化为课内外艺术辅导实践,张俊教授《高师声乐教学理论探讨与实践》;有的转化为师生共同参与的省级比赛。科研与教学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机制的形成,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加了教学的深度与广度,并且促进了艺术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学生对所学艺术课程的知识与技能有90%的学生能够掌握并运用,学生艺术课程考核及格率95%以上,其中优秀率达到35%以上。以科研促教学成效显著。

五、课外活动丰富,拓展艺术素质

艺术社团蓬勃发展。我校积极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团文化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营造健康向上的成才环境。成立有大学生艺术团、摄影协会、书法协会、河洛剧社、曲苑社、漫画社、艺术体操队等艺术社团,学校建立了大学生艺术实践基地,形成了完整的第二课堂文艺活动体系。这些社团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同时,提升了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情趣,不少学生成为小有专长的艺术教育活动的积极推动者,并在各类比赛中屡创佳绩。

文艺展演精彩纷呈。大型文艺类演出活动作为我校大学生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都要举办若干场次。每年组织参加洛阳牡丹花会开幕式、大学生艺术展演竞赛活动、省厅举办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还多次组织师生到省内兄弟院校开展专场演出,学校每年都要举行迎新晚会、毕业晚会、元旦晚会三大固定演出。同时,学校还不定期邀请国内艺术届名家来我校巡回演出,近年来,庞龙、朴树、郭峰、范军、宋德全以及河南第一豫剧团等文艺界著名人士和团体应邀到我校演出、讲学。学校每两年举办一次“蜡烛的风采”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艺术节包括十三项比赛活动,内容涉及歌唱、舞蹈、书法、篆刻、美术、健美操、动漫等一系列艺术形式,从校内比赛中涌现出来的优秀选手和作品被选送参加河南省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获奖数量和等级位居全省高校前列。

校团委和各艺术类社团每月开展一次群众性艺术活动,华夏霓裳协会、河洛剧社、曲苑社、少数民族文化交流协会、成人礼仪式等活动早已走出校园,把大学生艺术实践的成果传播到社会各个层面。

荣誉奖项成果突出。富有成效的教学,有效的课外训练,使我校学生在各级艺术竞赛中成绩突出。在“河南省第十三届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中,我校共获得推荐组和网络组各类奖项共134个,其中一等奖49个,二等奖35个,三等奖35个,优秀奖15个,并荣获河南省第十三届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优秀组织奖。在全国第三届、第四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我校荣获一等奖29项,位居全省高校前列。同时我校选送的合唱和民族器乐合奏分获教育部一等奖、二等奖,由于这些成绩的取得,洛阳师范学院荣获教育部颁发的优秀组织奖,为学校赢得了荣誉。

服务社会特色鲜明。作为豫西地区唯一的师范性综合院校,我校积极利用文艺资源优势,积极开展艺术网站建设、节庆表演服务、文化宣传提升工程,为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学校每年暑假组织大学生“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送文化下乡慰问团,先后走进铁军叶挺独立团、舞阳钢铁厂、神灵寨、洛宁县翔梧小学、洛阳市各社区等地进行慰问演出。“艺术河南”网站设置八大艺术板块,图文并茂,向国内外展示了河南历代艺术成就。每年参加洛阳市“牡丹文化艺术节”的文艺汇演,参加洛阳市“河洛欢歌·广场文化狂欢月”、“2014年全国绿色国土行—走进河南”启动仪式、“全国大学生主持人大赛河南赛区启动仪式”、送文化进乡村、进企业等演出活动,成功举办“中国梦.洛师情”洛阳师范学院艺术教育成果汇报演出和“丝路弦歌·相约花城”中意文化交流专场演出活动,我校师生作为节目主创、编导或演员,演出效果得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和嘉奖。

六、我校公共艺术教育工作的特色

经长期工作和探索,我校公共艺术教育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

1、形成了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公共艺术教育队伍,以公共艺术部为主导,音乐学院、美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体育学院、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等单位协同参与开展工作的全新机制。实践证明这是一种既健康稳定又行之有效的机制。

2、在课程设置、科学研究、品牌活动等艺术教育工作中彰显了地域特色。开发了如《河洛文化》、《豫西剪纸》、《河南美术遗存》、《河洛大鼓欣赏》等课程,坚持20年的《河洛剧社》演出,主导洛阳电视台的“河洛风”专栏节目,成立享誉全国的“艺术河南”网站,承担了《郑国编钟的音乐学研究》和《河南濒临灭绝剧种抢救与发展》等国家社科研究项目。这些工作对于学生汲取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营养,潜移默化中提高艺术素养,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高尚情操等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3、我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还十分注重与地方经济社会需要相结合。大学生艺术团每年“八一”建军节赴驻洛部队进行文艺慰问演出,“河洛剧社”每学期送课本剧进中学。学校每年以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组织多个文艺演出团,赴嵩县、新安县、汝阳县、伊川县等偏远乡镇农村慰问演出,深受当地群众的欢迎与喜爱。我校多次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授予“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荣誉称号,社会影响很好。

总之,通过公共艺术教育,明显增强了广大学生审美水平和艺术素养,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我校学生无论是在就业面试还是在就业岗位上都经常获得“情趣高雅、多才多艺,综合素质高”的评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