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业沿革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洛阳师范学院历史最悠久、师资力量最雄厚的专业之一。1916年建立河洛师范学校语文科,是本专业的萌芽;1958年建立洛阳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科;2000年学校升本,设立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2008年获批河南省特色专业;2011年获批学科教学(语文)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2016年获得河南省中小学学科教育教学(语文)研究基地(首批);2017年中国语言文学获批河南省一级重点学科;2019年获批河南省一流本科专业;2021年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中学二级认证;2022年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2023年在河南省专业分类评价中获B-等级。
二、师资力量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专任教师总数63人,其中博士49人,占比78%。高级职称35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25人,占比为56%。硕士研究生导师18人。教师获批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管优秀专家等荣誉称号30余人次,中原教育教学领军人才、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12人次。师资队伍学缘分布广泛,学术梯队合理,学科方向均衡。
汉语言文学专业现有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现当代文学、文艺学、语言学、语文教学与教法等6个教研室。其中,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为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
三、专业建设
(一)教学质量工程
近年来,文学院坚持深化教研教改,在教书育人、专业建设、教材建设、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质量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改革与研究。鼓励老师积极申报教改项目、发表教改论文,将教育教学研究成果推广应用到教学的实际工作中去,切实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共获批国家级、省级教育教学项目12项。副主编“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1部,省部级教材9部。有省级精品课程、省级一流课程、省级教学团队、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省级教学名师等省级以上教学质量工程15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
(二)师范认证:2020年汉语言文学专业以优异成绩通过教育部师范专业二级认证,为我校首个通过二级师范认证的专业。本专业以师范认证为抓手,利用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基地、卓越语文实验班、国培计划等优势平台,彰显师范育人特色,努力打造豫西地区语文师范生培养的制高点。
(三)一流专业建设成效:2022年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以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为引领,坚持“以本为本,四个回归”,以新时代师范教育发展需求为驱动,贯彻落实新文科和师范专业认证的教育改革理念,贯彻落实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培养河南基础教育亟需的中学语文骨干教师。建设期内已完成省一流本科课程1项、省本科高校课程思政样板课1项、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河南省教学名师1名、省级教改项目2项。
四、学科科研
本专业依托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设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5个学科方向。2012年中国现当代文学被评为河南省二级重点学科,2017年中国语言文学被评为河南省一级重点学科,2023年以“优秀”等级通过终期验收。现有“河南文化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河南省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软科学基地”“中小学学科教育教学(语文)研究基地”3个省级重点研究基地和“洛阳城市文化研究中心”1个市级重点研究基地。学科以积淀深厚、影响深远的中原文化资源为内核,以弘扬勤勉务实、革故鼎新、开放包容、和谐奋进的人文精神为己任,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接当代社会思潮、丰富学科人文底蕴、提升中原文化声誉上不断探索和开拓。
近年来,本专业教师共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1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获批省部级项目20余项。在国家级权威期刊《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光明日报》《哲学研究》《文艺研究》等12篇,CSSCI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0部,获河南省哲学社科优秀成果奖14项。综合科研实力位居我省中文专业前列。
五、人才培养
本专业扎根河洛,服务地方,已成为省内公认的中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养的重镇。本专业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结构,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体系,重视课程设置和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突出师范教育和河洛文化育人特色。其中“卓越语文教师实验班”获批河南省师范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拔尖人才实验班”项目,通过独立设置培养方案、特色课程、名师导师等教学方式,实现师范生个性化、卓越化培养,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近年来,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在“田家炳杯”师范生师范技能大赛、“华文杯”全国师范技能大赛、河南省师范技能大赛、教育部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等专业技能竞赛中,连续多年取得优异成绩。毕业生考取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名校研究生150余人次。经过60余年的建设发展,汉语言文学专业为地方教育和文化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据不完全统计,洛阳地区2960多所中小学,40%以上的语文教师和60%的语文教学名师为文学院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突出“明德求真,崇文尚道,向善唯美,自强不息”的“牡丹牌”特色,在豫西地区受到广泛好评。
六、第二课堂
本专业现有专职辅导员6人,近年来,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工作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党建为龙头,以基本素质培养为基础,以学风建设为重点,以队伍建设为保证”的思路,持续推动实施“12355”铸魂工程,依托学生社团(主要有向阳花爱心会、新季风文学社、河洛剧社三大社团)、主题党日(团日)活动、主题班会、专业比赛、社会实践等,精心搭建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载体和平台,形成了诗词文化节、经典诵读、向阳花爱心志愿服务、《新季风》文学期刊等品牌,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为适应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推进融合创新实践导向的新文科建设,促进洛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文学教育的多维度发展,丰富人才培养层次,提高我院学子的文学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创作型高层次专门人才,2022年文学院成立“作家实验班”。“作家实验班”主讲老师由我院文学创作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并邀请马伯庸、墨白等知名作家传授创作经验。通过专家授课、文学交流和作品研讨,开阔我院学子的文学视野,提升综合实践能力,拓宽创作思路,学习借鉴各种创作技巧和艺术手法,激发创作灵感,提升创作水平。“作家实验班”学生作品在《牡丹》、学习强国等刊物及平台发表,并屡获大奖,被多家新闻媒体报道,产生广泛影响,突出了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和个性化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