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上午,教育部高校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李赋教授应邀来我院A8-102教室,为全院师生作“乡愁母题与个人兴发”专题学术报告,同时就学科建设相关问题做深入探讨,报告会由文学院院长王建国教授主持。
报告中,李赋教授首先辨析了乡愁母题的时代嬗变,指出乡愁不仅涵括时间(童年)和地理(故乡)之维,更指涉政治、文化、教育、生活以及精神信仰层面。而后,李教授以新疆诗人沈苇和郁笛的诗歌创作为例,重点剖析乡愁母题与个人兴发的的辩证关系。他认为,沈苇的诗歌创作中,浙江的“故园”与新疆“混血的城”已血肉融合,“整整八年,我,一个异乡人,爱着/这混血的城,为我注入新血液的城”(《混血的城》),并有着“丝绸之府”与“丝绸之路”的深刻联结。沈苇的“乡愁”从时间、地理的回溯回望逐渐转向精神信仰的礼赞与登攀,漫过山岗的“凶猛的阳光”正在召唤灵魂“努力爬进一个更高的世界”。与沈苇不同,郁笛的诗歌充盈着“异域旅人”在“永远无法抵达的远方与回不去的故乡”之间的焦虑和哀伤,尽管他试图在诗歌中将山东故土的生活经验加入新疆异域的“合唱”中,但始终无法解决灵魂与在地形成血肉相连、甘苦共存的情感感联结问题,正如诗歌《外省书》所言,“我一生的病,都在路上”。由此,郁笛诗歌的乡愁书写有着“废墟”般的破败、尖锐和倔强,正如诗歌《山东老乡刘在刚》中那个早已忘掉故乡的刘在刚,他的六个孩子的姓名上,依然矗立着破败的故乡,“吐拉·刚/依明·刚/艾力·刚/萨娜·刚/萨黛提·刚/米萨汗·刚”。
在对当代诗歌乡愁母题作条分缕析的精彩解读之后,李赋教授对石河子大学和洛阳师范学院就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交流合作提出了宝贵建议。他指出,在“丝绸之路”的大视野下,合作举办“洛水·天山文化诗学高峰论坛”,汇聚国内文学、历史、艺术诸领域专家学者研讨讲学,提升学科学术实力和知名度;探索建立教师互派访学交流机制,促进学科教学和科研的深度合作;探索建立学生交换培养机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报告会上,李赋教授和我院师生就诗歌创作研究、新疆学习工作、学科合作等方面进行了交流互动,李教授渊博深厚的学养、深入具体的阐述和幽默风趣的谈吐受到我院师生的一致好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