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遥独立似青山,半是书卷满案头——记中文系1982级校友卢跃华
时间:2018年11月15日 15:27

 

 遥遥独立似青山,半是书卷满案头

——记我校中文系1982级校友卢跃华

卢跃华,1982年考入洛阳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后任教于洛阳市外国语学校,曾获市级模范工作代表等荣誉称号。现任洛阳市第二十六中学校长,在他的带领下,该校一路引领教育风潮,成为洛阳市首批示范性试验性中学

长风破浪会有时

1982年夏天,在接到洛阳师专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卢跃华老师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他回忆道:我们那个年代生活比较艰苦。文革刚刚结束,吃饱饭都很困难,也没有很高的觉悟,考大学唯一的目的就是能够吃饱饭。”面对当时这样的情况,他非常珍惜上大学的机会,毕竟对于他这个农村出身的孩子来说,考上大学就意味着未来的人生将拨开迷雾,走向光明。这份幸运的开始,正是卢老师努力和拼搏换来的结果。

怀着对大学的憧憬和对未来的美好期,初次到洛师校园的卢跃华老师眼前一亮。对于他这个刚刚从农村到城里的孩子来说,他还是第一次见到如此大的学校,也是第一次看到这么高的楼:“一到学校,见到这么大的校园,觉得大学就是不一样。我们的宿舍当时是四层楼,那是我第一次看到这么高的楼。”于是,带着梦想,卢跃华老师在这美丽的校园里安顿了下来

回忆母校,卢跃华老师不禁心潮澎湃。在他的心目中,洛阳师专是一个拥有丰富内涵、深厚底蕴和沧桑古韵的大学。咱们学校,非常有文化内涵。当时我学习的时候,文学院叫‘中文科’,还不叫中文系。现在已经发展为文学院了。

回忆起当时的中文系老师们,回忆起当时的中文系主任叶鹏校长,卢跃华老师似乎有说不完的话。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从事教学的老师们,特别是教我们现代文学史的叶鹏老师。讲课的内容特别有内涵,的课是我们听得最认真笔记记最多的一门。现在我还保存着当年的课程笔记,写满了好几本厚厚的笔记本。时不时拿出来翻一翻,还是很有教育意义的。那一本本的课堂笔记,正是叶鹏校长传道授业解惑的历史证,它们成了卢跃华老师弥足珍贵的财富。 “另一位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见老师。不仅是见老师,当时学校的很多老师都是著名教授。他们知识非常渊博,给我们讲课都是气势如虹神采飞扬的。让我感觉到大学的课堂就是不一样!谈起老师们对自己的启蒙与教育,卢跃华老师总是充满感恩之心。

回忆起在洛师学习的那段难忘的大学时光时,卢跃华老师感叹一切仿佛就在昨天。在这一时期老师们的敬业精神、对待学问的严谨态度,老师们的博学与亲切,对他以后的工作影响很深。叶老师出版的的著作、见老师编写的教材、屈光老师撰写的论文,卢跃华都时时翻看,不断从中获得教益。在以后的教书育人工作中,他总是时时想起老师们的谆谆教诲,这些教诲成为他未来路上的指路明灯。

晓窗分与读书灯

身为中文系的优秀学生,卢跃华老师对文章与书籍有着特别的爱好“当时我们学校办了一个校报,叫《花卉》。但当时没有像现在条件这么好,当时的《花卉》就是一个宣传栏,大约一个月一期。由学生会来主办,大家去投稿。我记得我曾经有一篇文章被《花卉》采用发表了。”提起这件事情,卢跃华老师表示自己当时特别开心。稿子被采用,说明自己的学习有收获,这激发了他的文学兴趣,使他在文学创作道路上越走越远

从受到中学教师严厉的管束到在大学里的自主学习和发展,是所有的大学生都必经历的一个阶段。卢跃华老师对此有自己的见解,在我求学的时候,觉得知识积累最重要阶段就是大学阶段。在三年大学时光里,我始终坚持一周看一本长篇小说,一个月看一本专业理论书籍。我的文学基础大多都是在这个阶段积累起来的。

自卢跃华老师考上大学那一刻起,就注定他此生必然以书为友、以文为伴。这也注定他所走的道路将不再是汗流浃背的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而是笔香浓墨史书经华。表示,自己上大学的时候比较闲,有很多时间看书,并能潜心研究。现在反而没有像当年那样的自由学习时间了。

卢老师始终不忘文学书籍带给自己的启迪与指引,所以,他也不遗余力倡导当代大学生充分利用时间阅读书籍。“在咱们大学期间,一定要特别珍惜这四年,这四年,是专业学习的四年,所以要尽可能多地涉猎本专业以及相关的知识。也就是多读书,尽可能地读书。因为你一旦参加工作就很难再抽出这样整块儿的时间去学习,社会上的各种烦杂事情使你不自觉就受到影响。所以要潜心地读书,读书,再读书!

身为一个文学爱好者,他认为学文学对他最大的影响是滋养了人生提升了品位。从物质方面讲,文学提升了他的生活品质,使他不用再面朝黄土背朝天;从精神方面讲,文学更新了他的精神世界,开阔了他的视野,使他对事物、对世界有了深入的了解,拓展了他的人生宽度,为他的生命增添了别样的色彩。

书是有脾气的,与一本书何时相遇又默契相合,俱是机缘。年轻时见它板着面孔一点不撩人,甚或可憎中年时再看它则是一款见山见水的古雅画,一蓑一笠芒鞋禅杖地追过去,果然白云深处有人家了。有的书要年轻时读,才能读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气魄;有的书则需要在人褪去棱角之后读,方能体验文字间暮色四合的温厚,妙处难与君说。卢跃华老师完美把握了这一点,无论何时,他都能与书做到最温柔、最完美的接触。书籍成就了他的文学,他的文学阅读经历也成就了他曾读过的书。因此书中的一字一句,都重新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一蓑烟雨任平生

当提及荣誉时,卢跃华老师不好意思地笑了,直言自己没有获得过荣誉。尤其在当了校长之后,不喜欢争名夺利,所以对此并不重视。表示,只希望自己能够做一个纯粹的文学爱好者,平平淡淡地享受文学盛宴,用文学洗涤自己的灵魂,同时也用文学更好地教书育人,精神甘泉滋润更多学子。

“我记得我刚参加工作没多少年,得到了一个‘市级模范工作代表’的荣誉称号。后来,走上领导岗位,当办公室主任、副校长、校长,倒从来没有得过什么奖。前些年,由于在中小学普法教育工作中,我们学校做得非常好,获得了一个‘全国普法先进个人’的荣誉称号。再后来,每年一个的优秀教师之类的荣誉,要评给我,我都没要。有一年,局里面又追加了一个指标,给了我。

卢跃华老师工作了大半辈子,却对名利如此淡薄。在他的眼里,教育为的是孩子,为的是社会,而不是那一点功利与名誉。他的一颗心,全部扑在了教学上。

现在卢跃华老师担任洛阳市第二十六中学校长,在谈到现在的中小学教育问题时,他曾这样说道:“中学教育最主要的是立德树人,对初中生来说,加强他们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更是教育重中之重。”所以,领导的二十六中的办学理念是:以人为本,关注生命成长。并以此为推动力,逐渐形成校独特的文化、德育、教学风格。在促进师生共同成长的同时,也推动学校在特色发展之路上稳步前进。卢跃华老师也始终不渝地把学生的养成教育作为自己工作的重点,与课堂教学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此外,卢跃华老师还十分重视礼仪的熏染作用。在他看来,礼仪是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是一个人思想道德水平、文化素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洛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礼的发祥地,周公制礼于此,孔子问礼于此。基于这样得天独厚的优势,卢跃华老师大力提倡礼仪教育,打造礼仪学校,切实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学校开展礼仪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进行深刻的礼仪学习的过程,当师对礼仪有了深刻的理解,学生的礼仪教育自然也能得到更全面的展开

卢跃华老师在时代的洪流中找到了自己的最佳位置,从而让自己的内心世界变得安宁。他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所以沽名钓誉,从来都与自己毫无关系

最后,他寄语新一代洛师学子“一定要特别珍惜这四年的大学生活,找到自己的位置,努力学习。这四年,是掌握专业知识的关键时期,所以要尽可能多地涉猎本专业以及相关的知识。也就是多读书,尽可能地读书。当你参加工作之后,很难再有这样整块儿的时间学习,社会上的各种烦杂事情会使人不自觉受到影响。所以要潜心地读书,读书,再读书!只有这样,未来的路会有更多的自信,美好的未来需用自己自信的微笑去装点。”他的建议,无关功名,无关利益。有的只是一个学长对学弟学妹们的无尽的关怀。他的建议给世俗的世界以另一种参照,他让世人明白,虽然世道艰难,但读书的世界却永远不会黯然失色。

洛阳师范学院经过多年的发展,变化非常大,用日新月异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祝愿我们的母校百尺竿头,进一步。”平淡的话语,饱含着对母校由衷的祝福。

他的世界不大,却可看见世事的影子。闲时烹茶煮酒议论平生事,深夜则挑灯写文。他的话语和文字,无一不展现他的秉性与气节,生活中良善可敬的卢跃华老师,在文字里却又大气凛然。

他有着高洁的灵魂,也有着清醒的思想。生活中的一切,他都付诸笔下,潇洒挥毫。

他用自己淡泊洒脱的风度,照亮这个时代。他以笔躬行,写自己眼中的风骨。

卢跃华,在这俗世里,怀着万分的诚意去面对。这才是最大的不妥协,最大的风流。他在用自己的方式去爱,去坚持。

卢跃华,话语文字间,尽是光阴流转的痕迹,却有一种温厚在里面。卢跃华,文人风骨,自在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