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铭记在心的洛师情怀——1982级优秀校友郭学营
时间:2018年06月14日 13:14

 

永远铭记在心的洛师情怀

——文学院82级郭学营

1982年9月,我有幸以民办教师的身份考入洛阳师范专科学校,编入中文科823班,开始了我人生旅程中,十分宝贵的二年中文专科学习生活。

班主任康书献老师是一位工作十分认真细致的人,在我们入校之前,他就从学生政审表中,筛选出是党员的学生,暂定为班委成员。我入校前当过兵,入了党,康老师把我和另外两名党员同学——孟津的王虎、偃师的王安民暂定为班委成员,并且在确定每个学生床位的时候,把班委成员的床位安排在下铺,以方便工作。

开学后第一次班委会分工,王虎为班长,我为学习委员和纪律委员,王安民为文体委员。同时还拟定我为班团支部书记。

从此,我每天上课负责点名,每周作文课,负责收发作业。中文科团总支开会布置工作,我参加会议,回班里传达落实。

三个月后,同学们情况熟悉了,班里进行了民主选举,我们三个老班委成员高票当选,又增补偃师的王振宇同学为副班长和纪律委员,汝州(当时称临汝)的刘国正同学为文体委员。我的分工调整为副班长和学习委员。由于我担任了中文科团总支组织委员,又选举伊川的梁志波同学为团支部书记。

我们是民师班,同学们的年龄普遍偏大,而且参差不齐。最小的23岁,最大的40多岁。不少同学已经是孩子的爸爸或妈妈。我属中间偏小一点的,也有26岁。

民师班最大的特点是:学生中,不少人已经是一家之长,家里上有父母,下有妻子儿女,生活中挑着大梁。除了在校学习外,还要回家干地里的活,还要操心一家人的柴米油盐、衣食住行。家里老的小的,有个头疼脑热,就更难静下心思在校学习。所以,缺课现象比较多。但学校体谅学生的难处,适当给以较宽松的纪律约束。

不论情况如何特殊,但作为学生,首要的任务仍然是学习,德智体全面发展,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初中教师。学校对我们的学习一样要求很严格。二年中,每一学期都评选三好生;还实行奖学金制度,对学习成绩优异者颁发奖学金。第一学年(1982——1983学年),我连续两学期获得奖学金;第二学年的第一学期,我再次获得奖学金。两学年中,均被评为三好生。

中文科主任宋安华老师在科里组织了一次学习经验交流会,指定我和一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介绍学习经验。在交流会上,我向老师和同学们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

我上学时经历了“文革”,知识学得不扎实;高中毕业当民办教师后,又去当了三年兵,相对教学时间短,知识积累不丰厚。所以入校后,知识底子薄,差距大,感到压力很大。通过老师教诲和自己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主要有四点体会:

一是向四十五分钟要效率,课堂上用心听讲,集中精力,不放过老师的每一句话,思路跟着老师的讲解走;二是零星时间用心学,把学习内容抄在小本子上,装在口袋里,走路时,等车时,吃饭排队时随时拿出来看;三是到处留心皆学问,看到有文字的东西都注意看一下,也许里边会有自己需要学习的东西;四是采取结伴讨论学习法,就是在每次考试前复习时间,最少有一位同学陪伴一起学习,互相提问,互相补充,共同提高。这样学习不费力,印象深,还觉得轻松愉快。

交流会休息时,低年级一位女同学,找着我说:

“郭老师(那时普通班的同学总谦虚地称我们民师班同学为老师),我的情况和您很相似,您介绍的经验对我很有用。”

那时,虽然不少同学家庭负担比较重,但都努力把学习搞好。我曾和新安县的张世和同学同桌。他字写得好,诗歌也写得好。他写的《张华,你听我说》,真诚而感人,参加了学校朗诵大会,我很佩服他。我们俩约定:谁考试分数高,要请对方客。因为他爱人生了孩子,计划生育要结扎,回家照顾了两星期,结果期末考试比我少了几分,我要请他的客。那时我们都很清贫,所谓请客,只是买一包炒花生,俩人一块吃。我们一边吃一边开着玩笑。我说:

“张兄你也真小气,怕请我客,固意逃学半个月!下学期你要还怕请客,就重让嫂子结扎一回,你再逃学半个月。”

他一听,生气地瞪着眼睛说:“你说啥?为啥叫你嫂子再结扎一回?”

我看不出他是真生气还是假生气,赶快找他爱听的话说:

“万一嫂子这回结扎失败了,又给你生一个胖小子,那还不得再结扎一回?”

他转怒为喜,好象真的又添了一个胖小子一样,脸上带着微笑,说:

“唉,那是做梦啊!”

学校不光学习抓得紧,德育教育也抓得实,团组织活动也开展得很活跃。我们班虽然大多是年龄较大、有的早已过了团员年龄的学生,可是团组织活动还照样开展,不断利用星期天组织一些健康有益的社会活动。

当时,洛阳市正在大力宣传一位劳动模范——赵春娥,她是洛阳老城煤场的一名女工。她工作积极,服务态度好,最后累死在工作岗位上。为学习赵春娥精神,我们班团支部组织团员到老城煤场赵春娥工作过的地方参加义务劳动。

团支部还组织大家到洛阳拖拉机厂参观。洛阳东方红拖拉机在全国很有名气,是洛阳人的骄傲。它是怎样生产出来的?团支部利用一个星期天,组织了20多名团员——其实有的同学已经40来岁——去厂里参观。拖厂团委热情接待了我们这些满脸胡茬的“团员”,先给我们讲述了拖厂的光辉历程,又带领我们参观了东方红拖拉机生产流水线。同学们兴致很高,既增长了知识,又受到了一次深刻的艰苦创业教育。

学校的生活充分体现了毛泽东主席提倡的“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气氛。在紧张学习的同时,不断组织班级体育比赛。有一次组织5000米长跑赛,民师班年龄大,单独进行。在保证速度的同时,要求全体人员坚持到底,不能有人半途下场。否则要扣分。

为组织好这次活动,我们进行了周密安排:刘国正同学体质好,速度快,带领全班同学在前边跑,争取以最快的速度有更多的人到达终点;我要保证大家不掉队,争取全体人员坚持到最后。

为了使大家不掉队,我始终跑在队伍的最后。渑池的上官学通同学体质弱,跑了一会儿肚子疼,想下去。我扶着他,鼓励他说:“坚持,不行就慢点。要是你是倒数第二的话,我是倒数第一,你丢小人,我丢大人。”我始终保持在他的右后方扶着他,坚持跑到了终点。

由于我们班整体速度快,又无一人掉队,拿到了民师班团体最好成绩。为班集体赢得了荣誉。

在母校学习期间,我还参加了两次组织发展的外调工作。

1983年夏,我陪同中文科党支部书记秦孝先老师到嵩县的车村和栾川的秋扒,对李会钦同学和李旭东同学入党社会关系的调查。

秦书记年纪五十左右,东北人,一口纯正的普通话,一言一行堪称学生的楷模。她常和我们一起打扫校园卫生,同学们私下里尊称她“马列主义老太太”。她一次教育学生要注意复习时,举了一个很有趣的例子,她说:

“我们东北多种玉米,熊瞎子经常到田里偷玉米。它顺着玉米行从地这头走到地那头,左手掰一穗夹在右腋下,右手掰一穗夹在左腋下,走一步掰一穗,走一步掰一穗,走到地头,腋下夹着一穗玉米拔腿就跑,结果把掰下的玉米丢了一地。有的同学学习,就象熊瞎子掰玉米,一边学一边丢,不去复习,学到最后,也丢得差不多了!”同学们在哄堂大笑中,牢牢地记住了复习的重要。

我陪她一道乘车出差。她拿着一把黑色的布雨伞,很旧的,伞把手柄上包的塑料皮已经掉了。每次下雨用过后,她都要用自来水把伞布刷一刷,她说雨水有酸,会腐蚀伞布。自来水刷后晒干,伞布不会腐蚀烂。

1984年夏,也就是在即将毕业的前夕,受继任中文科党支部书记吉贤林老师的委托,我和班长王虎同学一块到洛阳耐火厂和临汝县大峪乡对谢天崇同学和刘国正同学入党进行社会关系调查。去洛阳耐火厂那天,天不时下着大雨。我和班长骑着自行车,雨一大,我们就到沿途的商店里避雨;雨一小,我们就继续驱车前行。在去临汝县大峪乡的途中,虽然历经崎曲山路的颠颇,饱受爬山越岭的劳顿,但我们也享受了自然风光的美好和完成任务后的喜悦。这些,在我的记忆中,都留下了十分美好的回忆。

在毕业离校的前一天晚上,我和班长特别到吉书记的住室和他告别。第二天早上,在我们就要告别母校的时候,吉书记给我们每人送了一个精美的笔记本,并在扉页上写道:

“赠给 郭学营同志留念 吉贤林 一九八四年七月五日于洛阳师专”。

又在扉页之后,写了一首他的词作《好事近》:

“树艺洛河滨,造就参天嘉木。放眼欣然历数,觉赏心悦目。山河锦绣仗君力,新苗需滋育。倾注浑身汗水,换取艳花簇。”

这首词给了我以极大的勉励!

毕业后,我回到自己的家乡——嵩县大章乡的县第三高中任教。

1992年6月,母校向毕业生征文,印发《烛光灿烂》一书。接到征文后,我写了《立志成为让学生满意的教师》一文,向母校汇报了自己离校后的工作情况。

2014年10月,吉静丽、闫建敏和刘国正同学联系中文823班同学在洛阳聚会,并和母校联系,回母校拜访。老校长叶鹏老师(时任中文科主任、校长,现代文学教授)和文学院的张凌江(时任中文科外国文学老师)老师等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和我们合影留念,并安排车辆让我们到新校区参

观。我们再次聆听母校老师的谆谆教诲,倍感亲切!我们觉得和母校的感情,象美酒一样,时光越久远,味道越醇浓!

二年的学校生活,在我一生的记忆里,将永远留下美好的记忆;二年的师生情和受到的良好教育,在我人生道路上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相信我们的母校,前景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