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山里来——记中文系86级校友罗孝民
时间:2018年02月09日 21:10

 

“高高盘龙山,看着两头尖。旱天没水吃,雨天行路难。女子下山走,男儿光棍汉。啥时有本事,快快逃出山。”这是罗孝民的故乡流传的一首歌谣。

文革期间出生在嵩县德亭乡梅子沟村盘龙山的他,从小就经受了山穷水缺的困苦,走出大山,是他最大的心愿。

如今,他走出了大山,成为盘龙山第一个大学生,成为乡亲们教育孩子的样板。

大山逼迫他学习学习再学习,大山又教育他坚韧坚韧再坚韧。大山永远铭刻在他的心中,大山永远激励着他前进。

知识改变命运

在过去的年代,多子多福的思想观念在山里很是根深蒂固。他姊妹八个,排行第五,是家里的第一个男孩,也是家里最受宠的孩子,更是家里最寄希望的孩子。

在他的记忆中,春天挖野菜,夏天放牛羊,秋天摘野果,冬天拾柴火;挨饿是经常的,吃一顿饱饭不易,吃一顿好饭更难;穿衣是穿姐姐们穿不上的衣服改成的,过年能添的是一双新鞋。

父亲常常告诉他,不受苦中苦难得人上人。生活的困苦,让他早早明白上好学才有好出息。为了上学,他11岁就学会做饭,为了上学,他可以不比吃不比穿,为了上学,他节假日拼命干农活。通过不懈努力,他考上洛阳师院。那个时候,考上学就意味着端上了铁饭碗,只要毕业就有了工作。

但对于一个贫困孩子来说,这不仅是挣脱贫困的羁绊,也是跳出龙门的良机。要想有所作为,大学时期才是自己积累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好地方。

那个时候他家庭条件比较差,生活费也都非常少。他星期天能不外出就不外出,能不回家就不回家,因为外出一趟、回家一趟都要花钱。他就一心投入到图书馆和球场。

大学两年时间,他给自己定了两个目标。第一主攻名著,古典文学、近代文学、现代文学、外国文学,他在高中时零零碎碎接触了些名著,但没有时间精进的学,大学他用了一年时间把这些名著名篇给阅读完毕。第二主攻文学理论,因为学中文的除了对语言学的学习外还要会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和评论,要知其然和所以然。有目标的学习,对他以后的工作打下了非常深厚的基础。

罗孝民在洛阳师范学院上学时就喜欢新闻写作,经常为洛阳日报、洛阳电台和学校的花会壁报、原上草杂志写稿。

毕业后,在嵩县教师进修学校教学,他还一直保持着在洛师上学时的习惯,就是经常给洛阳日报、洛阳电台写稿子,为此宣传部看中了这一点把他调了过去。

他最初的理想就是当个教师,有一份安定的工作和稳定的工资,但后来因为对写作、对新闻的爱好,被调去做新闻工作。

到宣传部以后,因为他新闻经历积累的特别少,对新闻知识的掌握也很少,为了提高自己的新闻写作水平,他专门去买了一些新闻的专业书进行学习,并不断通过采访写稿锻炼提高自己。

“只有不断磨练自己,提升自己,经过长久的累积的和长期的修炼才能面对工作游刃有余。”罗孝民深有感触地说。

实实在在干事

1988年,在教师进修学校工作时,学校老书记这样告诉罗孝民:“年轻人不要怕出力干事,对于一个一无所有的农村孩子来说,实实在在干事是你最大的优势。”罗孝民不仅记住这句话,而且时时处处用这句话要求自己。

在学校教文选与写作课,他和学生一起上自习,一起背诵,一起写作。那时的学生都是民办教师,论年龄比他大,论社会阅历比他深,论教学经验比他多。他就把学生当老师,教学相长,不耻下问,他成为学生喜爱的师长和朋友。他辅导学生参加民师转正考试,大部分学生转成公办教师。如今,走进嵩县的各个乡村都有他的学生。

1995年4月,他被借调到宣传部,主要从事对外宣传,写新闻稿,拍新闻图片。他认为新闻需要策划,但最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必须真实,不能编造,这是新闻工作者必须忠于的职责。

在1996年左右,有个农民叫王清良,他有个姑娘五六岁了。孩子该上学了,但是有心脏病,在洛阳住院也没有钱。王清良找到罗孝民,想让他帮帮忙。王清良说:“我这次回来就是要把公粮交了,再回洛阳照顾孩子。”罗孝民觉得一个农民在自己这么困难的情况下,还不忘交公粮,是个好新闻,就写了个稿子叫《王清良卖粮记》,在洛阳日报上发了。这篇稿子发表以后,很多人看到了王清良的事迹,纷纷为他姑娘捐款,把孩子病给治了。一篇报道挽救了一条生命。

1998年,罗孝民在采访中发现,车村镇龙王村木札岭有个青年陈军成,从18岁开始上山护林,一只护到28岁。十年时间,天天吃了饭就上山巡山,一个人在山上盖了一间房子,鞋烂了,用绳子捆着;衣服烂了,用针补一补。

这个青年接受采访时说,过去这个地方森林很好,后来因为开煤矿,人们都伐木。如果再不把树木看好,这片林子就没了。如果没有树,山就变成了荒山。

听到这番话,罗孝民和同事们都很感动,就和洛阳日报、洛阳电视台、河南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的记者一起,带着机子去拍摄采访,进行宣传。这件事也感动了全国各地的很多人。这些人开始捐钱捐物。吃的、穿的、用的,还为这个护林青年盖了一套房子。现在青年搬出了林子有了家。

而木札岭也由原来一个不知名的小山村变成了一个著名的旅游景区。村里面的群众,现在都因为这个旅游景区而富了起来。

在嵩县宣传部工作的二十多年时间里,嵩县的318个村子罗孝民全都去过。有的偏远的山村他不止是去了三五次。他发现在偏远的山区,更容易发现比较感动人、吸引人的事物。因为“新闻不可能在桌底板下出来,很多新闻只有跑出去才能获得。只有进入基层才能发现很多新鲜的新闻素材,就像只有进到水里才能得到活鱼一样。”

老老实实做人

罗孝民说在洛阳师范两年,记得最清楚就是叶鹏校长的话。叶鹏校长告诉他们“人”字很简单,就一撇一捺,但是这个字如果要真正把它写端正是不容易的。

“人”字这一撇一捺,一撇就是人的德,一捺就是人的才。有德有才,那叫圣人;有德无才,他可能是个好人;有才无德,他可能是个坏人,无德无才就是废人。所以一撇一捺这两笔非常重要,是决定人的一生命运的,既不能够恃才傲物,也不要妄自菲薄。

“我觉得作为农村孩子来说,要有自己的本色:忠厚、善良。人之初性本善。善良是一个人能不能够成功最初的起点,也是做人最起码的标准。”

罗孝民是一个忠于职责的人。在宣传部,他负责对外宣传、网络管理和文联工作,为了把工作做好,他经常加班加点。

在乡村住时,很多晚上他要夹着一卷材料,骑着个车子从县城回家,到家吃完饭把孩子哄睡着以后基本就十点左右,他才开始写稿子,一写就写到天亮。那个时候不像现在用电脑打,都用手写。

如果说急用的稿子,他还要草稿写完之后誊到方格子上。基本上,写一篇长篇通讯或者说是写一篇急用稿子基本上要用一个晚上,到天明的时候,下半截身子基本上没有什么知觉。

在县城住时,他也是经常利用星期天节假日加班。如今,他已年过半百,仍然不停地忙碌着,有人开玩笑说,你都这么大年纪了还干这些出力活,他说:“我觉得幸福的观念在于你自己。特别是对吃惯苦的人,他觉得苦就不算什么。这就叫苦并快乐着!”

“无论干什么,你只要有一颗善良的心,你只要忠于你的职责,你就能够有所得。我觉得我干新闻没有辜负我这几年的时间。”罗孝民这样说道。

罗孝民是个很友善的人。写材料是个苦差事,费神费力,但只要有人请求帮忙,他从不推辞。,又一次下午下班的时候,有个人经过介绍需要写一份先进材料,并且第二天早上又要上报到省里。本来他完全可以推辞,但他看到那人焦急的样子,就答应了下来,又是一个不眠夜,第二天按时交稿,并且顺利通过。当人家要感谢他时,他说:“难者不会,会者不难。不就是少休息一会吗?没啥!”

罗孝民是一个性格开朗注重锻炼的人。他认为身体是一个人最基本的本钱,没好身体一切愿望都是空谈。上学时,业余时间,他就到球场上,踢足球、打篮球、打羽毛球、打乒乓球,体育锻炼提高的是身体素质,更是人的毅力。现在五十多岁了,他现在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忙里偷闲爬一次山。一爬就是四五个小时、七八个小时。爬山不仅锻炼了体质,也陶冶了精神。

罗孝民说,走进大山,心胸开阔了,事情看开了,你就能更加实实在在干事;走进大山,感受到大山的博大和伟岸,感觉到自己的无知和渺小,你才会更加老老实实做人。

每个人都有很多可用的地方。无论做什么都要踏踏实实沉下心下真功夫,才能做出成绩来。正如周华健的《真心英雄》中所唱:“把握生命里的每一分钟,全力以赴我们心中的梦。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罗孝民希望以此与校友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