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朝洛师人,终生为人师——记我校中文系1988级校友史培民
时间:2018年11月15日 15:30

 

一朝洛师人,终生为人师

——记中文系1988级校友史培民

史培民,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省级学科带头人,市级教学名师。1988年就读于洛阳师范学院。1990年参加工作,先后就职于三门峡市二中高中、市八中、市第三实验小学、市第二实验小学,20133月调入三门峡市实验中学,现任校长。近年来,先后被评为市中学语文“十佳”青年教师、三门峡市“十大优秀青年”、有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中华写作教育知名校长称号等。20048月被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人文科研所评为“全国人文社会科学名家”。

记忆犹新,回忆洛师时光

谈到校园生活时,史培民老师对当时的许多小细节还记忆犹新。第一年入学时,洛阳师专在安乐区,当时连餐厅都没有落成,大家就在简易的临时餐厅就餐,打完饭后大家就去操场围一圈,开始吃饭。虽然艰苦,但是当时大家内心是快乐的。小卖部的橘子水、每周末操场上的露天电影、操场上的篮球比赛……这些场景都给自己留下了温暖的记忆。

八十年代末正值改革开放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社会氛围朝气蓬勃,学术氛围自由活跃,同学们如饥似渴地汲取着新知识。那时候,许多同学都整天泡在图书馆和自习教室。

那个时候洛阳师专的宿舍楼是男生一栋、女生一栋。宿舍楼一共是5层,史培民老师在3楼,12号房间。“那个时候,好像是我们中文系里,男生宿舍一个,和女生宿舍一个,结成友好宿舍。我还记得我们友好宿舍的女生宿舍的房间号,是414。说起宿舍趣事那就太多太多了。一个是当时宿舍八个弟兄,我们就按年龄从老大排到老八,其中有一个我们的室友,姓白。我们用他名字的谐音,喜欢叫他白菜。现在我们还时常保持着联系。他现在也是一名人民教师。

八十年代条件艰苦,夏天了,他们就到安乐窝的大街上用暖瓶打来散装的啤酒提回宿舍,用吃饭的大腕代替酒杯,大家在一起喝,虽没有下酒菜,但也很开心。最有趣的一件事情是:史培民老师记得是1988年年底,大家准备两个宿舍在一起过元旦,但是条件差,又没钱去街上买菜,他就去找在食堂工作的一个老乡,向他借食堂储藏的白菜,那老乡给了他一个,他们就在宿舍用那棵白菜包了饺子。这些细节还历历在目,回想起来真是又好笑又温暖。

在那个没有手机和网络的年代,逛街、骑车去踏青、在操场看露天电影、歌唱比赛,是学习之余最轻松快乐的事了。史培民老师说,虽然现在学校已经搬到了新的校区,但那些在老街上留下的美好回忆,永远不会随着时光褪色。 

爱在洛师,感叹人文关怀

 在洛阳师专的两年虽然短暂,但有许多人深深地留在了史培民老师心中。“在洛师,我没有遇到过一位不称职的老师。”谈到当初的学习生涯时,他说,老师们虽各有风格,但都是尽可能让学生在学习上得到更好的提升。当时有很多老师经常在课堂上和学生分享自己刚发表出来的论文或参加学术报告的内容,使学生能了解本专业最前言的资讯。有些老师给予我们关心爱护甚至像父母亲一样,尤其是叶鹏校长。

史培民老师说:“遇到叶鹏校长我们真的很幸运,那时候叶鹏校长还亲自给我们授课,他让我们真真切切体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含义,就连早上的跑操叶鹏校长也会和我们一起跑。大家有时想偷懒,但看到校长也跑操,自己就不好意思偷懒了。对我们印象深刻的专业课老师还有建留宝老师、王毅老师,张凌江老师。”

一位好老师就是一种好教育的体现。也许正是这些老师们渊博的学识、严谨的工作态度、高尚的育人品德和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爱,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史培民老师,为他日后走上教书育人的教师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他将来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做出了榜样。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虽然我在洛阳师范只有两年的求学经历,但是确实是学到了很多,除了我们学习的专业知识,也从恩师身上学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在洛师难忘的除了教师,最重要的应该就是与学生们朝夕相伴的宿管阿姨、食堂师傅等所有职工了,他们从来都毫无怨言,尽力为学生提供最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条件。史培民老师回忆起夜里晚归时,宿管阿姨哪怕睡了也会立刻起来开门。保安师傅永远都精神抖擞地在自己的岗位上。因为在他们心中也有一种对大学的情怀和身为洛师人的情结。

两年的光阴转瞬即逝,毕业季到来了,同学们各奔东西。回首那两年的点点滴滴,那些温暖的记忆多年后仍会不经意间在史培民老师心里泛起涟漪,这大概就是“爱在洛师”的含义。  

育人不倦,忠诚教育事业

谈及当代大学生应该必备一些什么技能时,史培民老师说,除了要把自己的专业知识学扎实以外,一定要学会适应社会的各种能力,包括与人交往、与人沟通的能力。

他说,“我记得国际教科文组织面向21世纪有个宣言:提出了‘四会’。其实我们现在的各中小学等很多学校都在提倡,把它作为校训。这‘四会’对我们大学生来讲,也照样有用处。”“四会”的内容是: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史培民老师这样给我们解释到:“‘学会做事’,现在很多人会说,大学生什么事情不会做?这就是大家说的高分低能现象。‘学会做事’就是要多实践,多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第二条‘学会学习’就是要养成学习的习惯和掌握学习的方法,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个“渔”就是打渔的方法。第三条‘学会共处’。有的地方翻译过来叫‘学会合作’,就是要学会包容他人,学会理解他人,团结他人,合作共处。现在有的学生眼高手低,与人交往有障碍,我觉得,对学弟学妹们,在这方面要加强历练。最后一点就是‘学会做人’,做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

同时,他还特别希望学弟学妹们有机会能尽早地接触社会,除了学校安排的实习,他认为可以请一些专家做讲座。这里的专家是指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特别是那些出身草根的、通过自己的打拼、在自己的领域里面有所建树的人,邀请这样的专家定期给学生们开讲座,搞培训。这些榜样可以直接给予学生以力量和希望。

谈及自己在教育事业上成功的秘诀时,史培民谦虚地说,自己成功的秘诀就是热爱教育事业,发自内心地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师范学院的很多学生毕业后都会成为教育工作者,史培民老师说,大家如果要做一名教师,要做一位名师,首先要热爱教育事业,要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只有这样,当大家走上三尺讲台时,才会发自内心的爱自己的工作和学生。他说:“这种爱不是贴标签,也不是别人强迫你,是发自内心的。因为你爱教育事业,你愿意做一名孩子王,你就会给自己制定一个长远的人生规划,用三到五年先站稳讲台,做一位称职的老师,然后再努力做一位名师。”

史培民老师说他有三把“尺子”要送给师范学院的学弟学妹们。他说:“第一把尺子:要让您教的学生喜欢您这位老师;第二把尺子:要让您所教的学生喜欢您所教的这门课; 第三把尺子:要让您所教的学生喜欢您所在的学校。这几年我也一直把这几句话当作我自己的座右铭。现在我把它送给学弟学妹们,与大家共勉”。

当你把教育工作当作一种享受、快乐的时候,你离成功就不远了,这正如“钓胜于鱼”的道理。如果刻意地去追求成功,却往往适得其反,忙碌一生,最终一无所获。当我们沉醉于教学的过程时,不知不觉间,成功往往就来到了我们的面前。沿着历史的河流,认识教育的根。热爱教育,做一个好老师,我们要上好每一堂课。站在文明的最前言,以身作则,三尺讲台,演绎着我们的人生。教育,使我们的生命步步升高。只要真正地热爱教育事业,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能从中找到无尽的快乐,并在快乐中有所作为。这就是史培民老师的人生感悟。

寄语后学,责任成就事业

1990年毕业至今,史培民老师已经投身于教育事业二十多年了。二十多年枝繁叶茂,二十多年桃李芬芳。这二十多年里,史培民老师已经培养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但是面对母校,他还是有着说不清的情愫。他告诉我们:根据他二十多年的教育经验,他最希望看到母校在培养学生文化知识方面的同时,更要注重当代大学生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方面的养成。

史培民老师在三门峡实验中学任职校长时就说过,三门峡实验中学始终秉持在教育学生的同时成就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他们努力做到学校发展的一些成果优先于与师生共享,在操作层面上,他们面对当前风起云涌的教育变革,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赢。一手抓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另一手抓学校的特色建设。三门峡实验中学基本形成了自己在义务教育阶段独有的特色,其中一方面就是在学生中开展以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活动,将中华传统美德作为学生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他任职校长期间倡导三门峡实验中学以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与学生的教育实践相结合,他们学校组织主办过全国性的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为主题的现场讨论会。这一举措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全国各地的很多学校慕名前来参观学习。为此,史培民老师更希望母校能够注重对当代大学生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方面的培养。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学校亟需对大学生进行正确教育和引导,使他们不断学习,努力提高和完善自己。加强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大学生自身成才的迫切需要。

“现在社会处于转型期,社会各方面风气都影响着学生,他们或焦虑或浮躁。这都将影响到大学生的价值观、择业观。所以,我觉得高校的在这些方面要注重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心态和勇于面对现实的信心,教育他们要有担当意识,要有责任感。”提出这些对母校教育的建议时,史培民老师眼中饱含期望。

洛师百年枝繁叶茂,洛师百年桃李芬芳,史培民老师用自己的行动回馈着母校,更用自己的心路历程引导着后来人:为人师表,敬业奉献。责任成就事业,拼搏成就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