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号下午,首都师范大学艺术学部主任、艺术与美育研究院院长,中国文艺评论(首都师范大学)基地主任、文学院教授、博导王德胜教授应文学院邀请,于腾讯会议开展了题为《“以文化人”:现代美育的精神涵养功能》的报告。本次报告由文学院院长王建国主持,30余位青年教师参加,文学院20余位学生慕名而来,会场学术氛围浓厚。

讲座伊始,王院长介绍了王德胜授的个人信息和学术著作,并表示自己对其中一些著作进行过拜读,感到很受启发。在讲座开始之前,王教授提出,传统美育观念在突出“本于自心”的个体追求的同时,大多重点指向对人的终极性完善要求。由此,传统美育在观念层面坚守着终极性的意义本体,在实践中则具体体现为指向意义本体的修身活动。换句话说,传统美育在观念和实践上着重强调了人的“本体呈现”。有别于传统美育在观念层面及其实践中对“本体呈现”的终极关注,现代美育首先不是一种指向本体建构的观念形态,而是一种致力于实现精神的现实目标、体现人的内在恢复性要求的功能存在形态。传统美育作为一种本体性思维,其基本对象是人之为人的意义本身;现代美育则主要落脚于精神恢复性的审美实践,要求在审美的具体展开方式中实现现实精神的“祛蔽”,重建人的整体性精神结构,进而在现实文化语境中不断展开人对于精神自我的内在审视——它一方面指向人生现世的价值判断,另一方面指向了人本身的精神流散、缺失和弱化。所以,对于现代美育来说,它的关注重点便不在于如何去揭示精神自觉的终极可能性、人的完善的终极性价值,而是现实地修复人生实际的各种精神困境。
参会听众受益颇多,纷纷表示这是此前从未接触过的内容,听了教授的发言感到学习到了很多。
在讲座最后的交流环节,老师们积极地向王教授提出自己的问题,王教授就同学提出的问题给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此次讲座选题新颖、内容丰富,丰富了文学院青年教师与学生们的知识,也对推动文学院学科建设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