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发喜、张利国/文
2025年4月11日至13日,由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唐诗之路研究会、洛阳师范学院主办的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唐诗之路研究会第三届年会暨第四次学术研讨会成功召开。来自复旦大学、浙江大学、西北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日本京都大学、韩国釜山大学等98所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213位学者就“洛阳唐诗之路研究”“唐代交通、诗路古道驿站与名山名水名胜考察与研究”“唐诗之路与地方文化建设研究”等议题展开研讨,展现了唐诗之路研究的新成果、新思想和新趋势。
大会开幕式由洛阳师范学院文学院院长刘恒主持,洛阳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赵海彦致欢迎辞。唐代文学研究会会长李浩教授、唐诗之路研究会代表薛天纬教授先后致辞,对会议在洛阳师范学院召开表示祝贺。唐诗之路研究会卢盛江教授代表学会宣布了《关于在洛阳师范学院设立“洛阳唐诗之路研究中心”的通告》,洛阳师范学院副校长赵邦屯教授与新疆师范大学薛天纬教授共同为研究中心揭牌。
大会报告阶段,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国家图书馆詹福瑞教授、敦煌研究院赵声良研究员、西北大学李浩教授、浙江工业大学肖瑞峰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傅绍良教授、洛阳师范学院王建国教授、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葛景春研究员、台湾省中山大学简锦松教授、广州大学戴伟华教授分别作主旨发言。
陈尚君教授以《唐人牡丹诗的绝唱》为题,梳理了唐人牡丹诗的写作历史,着重考辨了卢纶《裴给事宅牡丹》的文本分歧与作者归属问题。詹福瑞教授《李白尚游侠与其漫游生活方式》探讨了李白游侠精神与漫游生活的关系,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赵声良研究员以《唐朝诗人与佛寺》为题,从诗人雅集之处、游览吟咏之地、交流谈禅之所等方面论述了唐诗创作与佛寺之间的关系。李浩教授以《唐诗之路上的新见材料——以关内道为重点》为题,强调了考古新材料在唐诗研究中的重要性,认为善用新材料,引出新问题,开拓新领域,孕育新成果,是促进唐诗之路研究大发展的一个重要契机。肖瑞峰教授《唐诗之路视域下的洛阳“文酒之会”》认为刘白及“文酒之会”的集体创作,为洛阳唐诗之路的形成与延展谱写了光彩夺目的篇章。傅绍良教授《京都早行:唐人常朝诗中的“趋朝”书写》重点关注唐人早朝诗中“趋朝”书写,指出它是礼制规范要求下的朝谒活动的序曲。王建国教授《洛阳唐诗之路研究的几个问题》探讨了洛阳唐诗之路的文献整理与研究、路线梳理与现地考察等五个学术问题。葛景春研究员《李杜与洛阳及以洛阳为中心的唐诗之路》考察了李杜的洛阳行迹与诗歌创作,论证了洛阳在唐诗之路上的重要性。简锦松教授《白居易诗“伊水分来不自由”现地研究》以白居易诗句“伊水分来不自由”为切入点,通过文献考辨、现地考察与GIS技术分析,探究唐代洛阳城伊水渠的真实面貌及历史变迁。戴伟华教授《刘禹锡“自夔州转历阳”长江行踪及其创作发微》详细探讨了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在“自夔州转历阳”长江行踪及其沿途创作的诗歌。苏州大学罗时进教授、上海师范大学查清华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刘锋焘教授、台州学院李建军教授分别就上述发言依次点评。
下午研讨分为六个分会场,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兰州大学、海南大学、河北大学、西南大学、国家图书馆、陕西师范大学、安徽大学、山西大学、广州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计量大学、贵州大学、中国计量大学、安徽财经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常州大学、东南大学、敦煌研究院、赣南师范大学、高雄中山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合肥师范学院、河北师范大学、河池学院、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南工程学院、河南科技大学、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湖北师范大学、湖州师范学院、华东师范大学、淮南师范学院、暨南大学、江苏海洋大学、兰州理工大学、陇南师范学院、洛阳市考古研究院、南宁师范大学、青海师范大学、山西师范大学、陕西科技大学、深圳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师范大学、台州学院、太原师范学院、天津财经大学、西华师范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石油大学、重庆文理学院、咸阳师范学院、新疆师范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浙江树人学院、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州古籍出版社、香港教育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京都大学(日本)、釜山大学(韩国)等国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主要围绕“唐诗之路的理论建构”“洛阳唐诗之路”“长安唐诗之路”“浙东唐诗之路”“巴蜀唐诗之路”“边疆唐诗之路”等唐诗之路研究的前沿问题进行充分研讨。
会议闭幕式大会报告由陕西师范大学赵望秦教授、绍兴文理学院高利华教授主持,浙江大学林家骊教授、复旦大学张伟然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石云涛教授、西南大学马强教授、西南民族大学徐希平教授、日本京都大学道坂昭广教授、浙江大学胡可先教授、台州市天台山文化研究会陈政明先生、浙江京昆艺术中心高雪军先生、华南师范大学陈建森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吴夏平教授、洛阳师范学院郭发喜副教授分别作主旨发言。
林家骊教授《浙东唐诗之路上的云门山水诗考述》指出,唐代云门山水诗是“浙东唐诗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呈现出丰富多元的艺术审美风貌。张伟然教授《从感应与行为地理角度谈唐诗之路研究》从行为地理学的理念出发,认为诗人的地理经验是中古文学的原初驱动力。石云涛教授《征战之途唐诗之路——辽东之役与唐太宗君臣的诗》讨论了唐太宗征讨高句丽史实与君臣诗歌唱和始末,认为这些诗对了解唐代辽东之役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与史料价值。马强教授《略论唐诗之路与历史地理的几个问题——以唐代蜀道诗路为例的探讨》论述了“唐诗之路形成的历史地理因素”“唐代蜀道诗与历史地理的互补与印证”等重要问题。徐希平教授《杜甫入蜀之前佛寺游踪考察》考证了杜甫入蜀之前在中原吴越关中陇右等地的佛寺游踪,为杜甫思想研究提供独特的视角。道坂昭广教授《王勃南行考:补论——以日本传存〈王勃集〉佚文为线索》认为王勃可能与父亲共赴交趾,并非“独行”。胡可先教授《谢灵运浙东山水诗述论》认为谢灵运的山水诗是浙东山水诗的渊源,浙东诗路也是唐前山水诗的发源地。陈政明先生《李白游历天台山新考》考证了李白到过天台山的次数、时间及缘由。高雪军先生《唐诗之路基本认知、意义和战略构想》认为建设唐诗之路要坚持保护、传承、利用三者相协调。陈建森教授《从开元年间两次扈驾北巡奉和应制诗文看张九龄的诗路历程》梳理了玄宗君臣两次北巡的史实与诗歌创作。吴夏平教授《AI时代如何推进唐诗之路研究》畅谈了利用DEEPSEEK等人工智能模型进行唐诗之路研究的策略。郭发喜博士《唐代诗人的地域身份错位现象及形成原因》认为唐人地域身份错位主要是士族中央化、经济重心南移等多重因素交互作用下的结果。南开大学卢燕新教授、淮阴师范学院许芳红教授分别就上述发言依次点评。
闭幕式由浙江大学胡可先教授、安徽大学吴怀东教授主持,香港理工大学李正阳博士、中华书局王鹏鹏博士、山西大学姜卓博士、湖州师范学院刘曼华博士、内蒙古师范大学常雪纯博士、中国传媒大学张利国博士分别作小组作总结发言。山西师范大学赵继红教授、洛阳市隋唐史学会王恺会长、四川师范大学王红霞教授代表参会嘉宾作大会感言。唐诗之路研究会会长卢盛江教授作大会总结发言,他指出,洛阳是唐诗之路的重要节点,和长安一样,既是全国各地唐诗之路的起点,也是终点。本次会议议题广泛,讨论深入,主办方筹备与组织得力,议程安排合理有序,为推动洛阳唐诗之路的研究走向深入做出了贡献,必将在学术史上留下精彩的一页。
洛阳师范学院文学院院长刘恒对各位专家的到来再次表示感谢,并宣布,会议至此已取得圆满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