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古典诗歌,一睹大师风采。9月17日下午,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刘石教授走到东区阶梯喽209的讲台上,与文学与传媒学院的众多学子一起谈到古典诗歌的学习。文学与传媒学院副院长王建国、辅导员仝晔以及尹雪华老师也来到现场聆听大师讲学。
刘教授一走上讲台,和善的面庞、礼貌的语气就赢得了同学们的好感。他首先向大家解释了自己对“漫谈古典诗歌的学习”这一题目的理解,并对作品在文学理论、文学现象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进行了分析,而作为本科生,更是应关注作品。
“诗是人类最美好、最珍贵的、感情的表达,是我们宝贵的财富,那么怎样去读诗?怎样才算读懂了呢?”带着这个问题,刘教授带领同学们一起畅游在诗歌的海洋里,他告诉大家“阅读文学作品是一个心灵和另外一个心灵的碰撞。”,他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谈人们对作品的理解,强调读作品要从不通的角度去了解,包括语词、典故、历史背景、结构、情感脉络等。在此基础上,刘教授介绍了理解文学作品的要素之一,即人类的敏感性,只有富于同情心、具有热爱生活之心和关爱他人之心,才能发现生活以及大自然中的美,从而才能对作品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刘教授列举了数篇诗作,包括袁枚的《苔》、张维屏的《新雷》等,他与现场学生积极互动,调动现场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也开阔了同学们对作品理解的角度。
有了情感体验还不够,为了更好的理解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内容,还要有知识储备。刘教授教导同学们除了要用心灵、慧心去与诗作沟通,还要细心积累知识,他以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为例,与同学们一起探讨了对诗作的理解。
从名言警句局到对整首诗的分析,刘教授据引大量例证对诗作进行深层次的解读和分析,为同学们学习诗词提供了思路和想法。刘教授独特的思路、特别的见解让在场的同学们对耳熟能详的诗作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拓宽了同学们的视野。
据悉,刘石教授是清华大学中文系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副主编。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文献学研究,曾在美国、韩国、马来西亚等多国高校任客座教授。著有《书法与中国文化》、《苏轼词研究》、《有高楼杂稿》、《有高楼续稿》、《中国文学作品选注(宋辽金卷)》等。
记者:闫淑玲 责编:张琳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