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下午,受我院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文学评论》编委、博士生导师党圣元教授莅临我校讲学,在东区行政楼国培教师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题为《道士与中国文化》的精彩演讲。文学与传媒学院副院长王建国主持讲座,李正学等老师聆听了此次讲座。

讲座伊始,党先生首先描述了道士的生活状态和特点,即“一方面追求长生不老、羽化登仙的理想;另一方面也没有切断自己和社会生活的联系”。接着从“道士与宫廷”、“道士与士林”、“道士与民众生活”等三个方面梳理道士与中国文化的密切关系。在讲述“道士与宫廷”的关系时,他通过寇谦之、陶弘景等著名道士的事例,向同学们详细讲述了古代道士是如何借助官方力量来弘扬壮大道教的。谈到“道士与士林”这一问题时,他向同学们解析了文人士大夫与道士相互交往的原因和方式,即道士往往精于养生修炼和斋醮法术,为一般士林所仰慕,因此具备与文人士大夫交往的条件;二者交往以谈文论诗、磋商道法和漫游天下等为基本方式。并以许迈与王羲之,孙思邈与卢照邻等人的深情厚谊为例,阐述道士的精神信仰、生命理想和生活情趣对士林生活产生的深远影响。最后在讲解“道士与民众生活”时,他指出,广大民众是道教文化最热衷寄植的对象,也是其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道士在传教过程中,注意吸纳和融合民间既有的信仰,使民众日常生活深受道教影响,民间常有的祭灶神等活动就是其鲜明的体现。讲座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此次讲座不仅使同学们了解了道教的发展历程,而且深入理解了古代道士与宫廷、士林、民间交流的原因、方式及其影响等,开阔了同学们的眼界,激发大家对宗教文化的兴趣,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积极意义。党圣元,笔名盛源,男,陕西子洲县人。1983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师从敏泽先生研读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1986年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文艺理论领域的研究工作。 2008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8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发的“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荣誉证书。
多年来,党先生围绕《周易》与古代文学思想、道家思想与传统文论、《淮南子》美学思想、汉魏六朝学术文化与文论思想、魏晋南北朝思想文化与审美风尚、苏轼的文学思想、中国古代文论范畴体系,以及文学价值理论等专题,提出了一些富有理论创见的学术见解。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多种。主持、承担过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重大课题、教育部重点课题、文学所重点课题等的研究工作。科研成果多次获奖,主要获奖有:参著《华夏审美风尚史》获第5届国家图书奖(2001年);《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范畴和体系》获第3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3等奖(2000年),文学所首届中国文学研究奖(2001年);《论文学价值观念的基本规定性》获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颁发“新时期20年优秀文学理论论文奖”(2001年);《传统文化的精神审美》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1届青年优秀成果论文奖(1992年),等等。曾有多篇论文被一些刊物、书籍转载,或者其中的一些观点被别人在论文中多次引用。一些学术见解在学术界产生了良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