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记忆》首发式暨座谈会成功举行
时间:2016年09月28日 00:00

 

“喜迎百年校庆,共话校园记忆”,九月二十八日上午,《校园记忆》首发式暨座谈会在我院会议室举行。市社科联主席刘红旗,洛阳日报原社长、总编、洛阳老新闻工作者协会会长、老校友王子厚,洛阳理工学院党办主任、教授、博士韩洪涛,洛阳市写作学会副会长、长篇小说学会副会长、洛阳理工学院资产处置中心总经理、校友王群芳,洛阳文学院院长、牡丹文学杂志社社长杨晓红,牡丹文学杂志主编、校友王小朋,洛阳晚报记者、编辑、校友余子愚等人参加了此次座谈会。另外,洛阳日报、洛阳晚报、大河报、中新网等新闻媒体记者也来到现场进行会议报道。

《校园记忆》是一部以老三届与新三届校友大学故事为主题的作品集,其中选文均来自老校友的投稿,文章以细腻的语言将特殊时代的特殊故事娓娓道来,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不可忘却的时代图景。此次座谈会以新书《校园记忆》内容研讨为主题,借老校友的深情追忆及各位学者的深入解读为即将到来的百年校庆增添一抹动人色彩。

会议上,《校园记忆》主编、洛阳市文联原主席张文新同志简要介绍了此书的内容及意义,他还说:“作为既是老三届、又是新三届的学生,我对我们这一段经历有着特殊的感受。我们这个群体的出现在中国教育史上是空前绝后的现象,我们的经历不可复制。现在,这个群体中尚在职位的人已经不多,随着我们的老去,如果不把这代人的特殊经历、感受留下来,它就会彻底湮灭在历史中,发动大家写文章编成这本书就是这样一个目的。给历史、给我们的母校和学弟学妹们、甚至给我们的后代留下这段特殊的历史记忆,并让人们能从中品察其中包含的文化、经济等内涵。”

提到这次座谈会,他说;“这次活动是以洛阳师院校友会以及《校园记忆》编委会名义共同组织召开,到场的除了新三届同学以外还有五十年代老校友,八十年代新校友甚至更年轻的成员。”在接下来的讲话中,张老师表示,校友在某种程度上是母校的血脉、根须。校友走向社会后,其言行风貌会对学校造成各种影响,因此,社会对一个学校的教育评价与校友的品德密切相关。我们这一届同学踏实刻苦、兢兢业业,在各自的岗位上表现突出,弘扬了洛阳师范学院作为百年老校的出色传统。

在接下来的讲话中,大家纷纷对《校园记忆》表示肯定。老校长叶鹏这样评价:《校园记忆》表达的是对理想的追求,其中包含宝贵的怀旧情感、美好记忆,这种情感让我们亲近真善美、走近真善美、珍惜真善美。我们提出了被全国文化界所认同的“河洛文化”概念,这在书中各篇故事上也有体现。在学习这些传统文化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剔除糟粕文化,以最为原始,没有被篡改的“礼”来要求自己。

发言环节的最后,我校党委书记时明德做了总结:“大学是社会精神的家园,文化传承的殿堂。我们作为领导的一定要清楚我们要尊崇什么、要赞扬什么。洛师校训‘为人师表,敬业奉献’的含义,一是我们领导班子建设的指向,第二是教导学生把‘人’字写端正,通过我们的努力让一代代的学子成为社会栋梁之材。这本书讲述当年的洛师学子生活学习场景的时候,实际上把我们带入了一个深入的话题:师生的融洽关系、老师们对事业的敬重、对学术的崇尚追求在今天是绝对宝贵的。”随后,时书记还提到了当前学校的工作:“在百年校庆之际,学校组织出版了校庆系列图书。为了这些图书资料的采集,学校做了大量的工作,我们的目的就是总结历史、展示历史,给我们在校的同学们描绘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经过深入的讨论,与会人员对“校园记忆”有了更深的认识,它不只是一个怀旧故事集,更是一段具有教育意义、借鉴意义的珍贵回忆。在研讨会的最后,《校园记忆》编委会代表分别向洛阳师范学院以及洛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捐赠了《校园记忆》书籍,研讨会取得了圆满成功。

学生记者:唐佳炜

注:“老三届”指的是1966———1968年三年中毕业的初、高中生,这个名词是当年生活在中国城镇的绝大多数中学生的简称;“新三届”,特指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77级、78级、79级大学生,以区别于文革期间66、67、68级“老三届”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