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指标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河南日报:厚植文明沃土 凝聚奋进力量 扎实推进文明校园创建
2023-06-11 19:26  
《河南日报》(2023年06月09日   第14版)



□郭改英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近年来,洛阳师范学院党委始终坚持把文明校园创建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文明建设重要论述的生动实践,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坚持以创促建、以创促管、以创促改,为新时代学校各项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用“思想”育源泉

培根铸魂育新人

学校党委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坚持把思想政治建设作为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基础工程,以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保驾护航,浇花浇根,育人育心。

坚持把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作为铸魂之本,学校党委充分发挥“头雁”效应和“龙头”带动作用,领导班子成员带头深学细悟,主动领学带学促学,以党委作表率、内容同步、上下贯通的学习机制,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洛师落地生根。坚持把青年理论武装当作战略性工作来抓,将党的创新理论融入课堂教学、融入主题活动、融入文艺文化作品、融入实践体系,探索形成了党的创新理论“四个融入”工作机制。学校以英雄校友李翔梧、韩永信为名,成立“翔梧班”“永信班”,打造“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示范工程”。充分发挥“朋辈教育”优势,打造“大学生理论宣讲团”,讲好“青年话”、体现“青年味”,宣讲团成立以来累计开展宣讲200余场,覆盖33000余人次,切实让党的创新理论成为青春之路上的“指路明灯”。

学校党委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积极推动“大思政”格局建设。一方面加强思政课教学改革,探索“知—思—行”一体化教学改革模式,确立“四定、七备、六统一”的集体备课制度,常态化开展“大比武”“大练兵”“大展示”活动,倾力打造思政“金课”。注重实践教学载体建设,先后建成3个教学纪念馆,1个思政课虚拟仿真体验教学中心,依托周边红色资源成体系打造“中共洛阳组诞生记”等40门地域特色课程,形成了线上线下相融合,校内校外相联动的实践育人格局。另一方面,积极调动一切育人元素,制定《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关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实施方案》等,制定课程、科研、实践等十大育人实施细则及系列配套实施方案和年度推进计划,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体系,学校是河南省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豫西地区分中心牵头单位,首批全省高校“融媒体+育人”工作试点单位。

坚持把典型培树、学习先进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项长期工作,大力实施洛师榜样引领工程,广泛开展“最美家庭”“感动师院人物”“十佳文明教工”“十佳杰出青年”等文明细胞创建评选活动,通过“点亮一盏灯、照亮一条路、燃起一堆火、映红一片天”在全校形成了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近年来先后涌现出“河南省师德先进个人”王妙娟、“河南省师德先进标兵”张耀武、“河南省最美大学生”王勇和王予川等一大批先进典型。

用“组织”强根系

党建引领促发展

学校党委坚持把抓好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基本功,作为文明校园创建的根本保证,以党建带创建,以创建促党建,使党建工作与创建工作、学校发展深度融合、相互促进。

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出台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的专门意见,制定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清单,构建了“学校党委加强统筹谋划,二级党组织强化功能定位,基层党支部勇于攻坚克难,师生党员发挥模范作用”的“四位一体”党建工作格局,确保把党的全面领导体现在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

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以打造“红烛党建”工作品牌为引领,以建设高质量党建工作体系为重点,大力实施“烛台”强基、“烛心”铸魂、“烛身”淬炼、“烛火”增势、“烛光”引领工程,开展“党建+服务”“基层党建123计划”,创新推动基层党的建设提质增效。学校党委获批“全省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培育创建单位,2个党支部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10个党支部获评省级样板党支部。高质量的党建有力引领和保障了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学校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学校连续入选自然指数中国内地高校TOP200排行榜,2023年最新排名居河南省高校第5位,化学学科ESI排名持续保持在全球大学和科研机构前1%,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有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个、一流本科课程7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1个,先后荣获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先进单位、创建全国文明校园先进学校、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河南省文明校园标兵、“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等荣誉。

用“文化”润心田

厚植传统强底蕴

学校党委始终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推进内涵建设、提高育人水平的重要环节,深入挖掘河洛文化的时代价值与精神智慧,为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坚定民族信仰、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和文化滋养。

学校党委将河洛文化的优秀资源融入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构建了特色鲜明的河洛文化育人体系,建成了以“根在河洛”为核心主题的河洛文化主题校园,园内建有中国三彩艺术馆、河洛古代石刻艺术馆等10余所博物馆;成立龙门书院,开设“河洛文化概论”通识教育必修课及“河洛名胜”“河洛大鼓赏析”等河洛文化系列课程。开展河洛文化国学研修班、河洛大讲堂、龙门诗会等河洛文化实践活动,河洛文化作品获国际国内各类奖项40多项。

坚持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学校党委积极发挥智库作用,建有河洛文化国际研究中心等10个省级河洛文化研究机构,主持相关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等30余项、省部级项目60余项,完成《洛阳考古集成》《洛阳古都史话》等著作70余部,承担的中华学术外译项目成果英译本《最早的中国》,面向世界介绍早期中国文明,为河洛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积极贡献智慧和力量。

用“实践”培硕果

志愿服务谱新篇

多年来,学校党委聚焦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聚焦服务百姓民生,充分发挥办学特色和文明创建的示范带动作用,大力弘扬志愿精神,探索形成了科技、教育、旅游、艺术、驻村“五位一体”的志愿服务模式,打造了以重真情尚大义为代表的河洛民族文化、以雷锋精神为主体的时代文化、以邻里守望为表现的大众文化为内涵的志愿服务文化品牌,把文明创建过程转化为弘扬道德风尚、改善民生福祉、带动地方振兴发展的全过程。

受河南省文明办的委托,学校设立河南省志愿者培训基地、河南省志愿服务研究中心,主持志愿服务类省部级、地厅级项目10余项,培训志愿者近3000人次。学校还是全国率先开展教育援疆的高校之一,连续19年共计19批76名优秀教师、1481名学生参与援疆,受益新疆学子达31万人次,为服务新疆建设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中,学校党委还注重推进制度化、常态化、品牌化建设,坚持人人注册、人人参与,先后培育了乐心志愿服务、蓓蕾蓝丝带等30余支志愿服务团队,其中4支团队入选河南省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优秀”先进典型,3支团队入选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目前“志愿岗”已经成为学校师生受教育、长才干、强责任、作贡献的新舞台,成为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弘扬时代新风、践行新时代使命与担当的新高地。

文明创建永远在路上。站在新的起点上,学校党委将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更加深入扎实推进文明校园创建工作,努力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