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洛阳师范学院委员会主办
学校主页
首页 > 社会实践 > 正文

诵国学经典,溢书香校园

发布时间:2021-07-19 作者:靳阳慧

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国学经典的学习和传承,培养学生们的国学意识,提高学生们的文化素养,使中华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成为他们立身处世的标准。洛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语·未来”阳光支教团队特于7月13日邀请洛阳师范学院国学班前往洛阳市寇店镇五龙小学开展国学宣讲活动。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牡丹是原产于中国洛阳的名贵花卉,有着数千年自然生长和一千五百多年人工栽培的历史。其花朵大而明艳,观之颇有华贵之气,是中国文化中富贵吉祥的象征,历来为中国人所喜爱。因此,国学班以牡丹为主题为五龙小学学生们上了一节别开生面的国学宣讲课。诗言志,词写情,为了解学生们的诗词功底,陶冶其文学情操,国学班宣讲员设置了知识竞答环节,邀请学生们背诵自己所知道的有关花朵的诗词。在这一环节中,学生们踊跃回答,“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课堂氛围极其浓厚。接着,宣讲员通过讲述“武则天与牡丹”“毛泽东与牡丹”的故事浸润学生们的心灵,以此告诫他们:年轻人要具有牡丹的品格,不畏强暴,才能担当起重任。最后,宣讲员向学生们展示了牡丹与芍药的区别和河洛大地上所酿制的各种牡丹制品,如牡丹花茶、黄酒、燕菜等以及冠有“瓷器甲天下”之名的牡丹瓷,各式各样的牡丹令学生们眼花缭乱,一个个都勾着小脑袋聚精会神地注视着大屏幕。

静心境悠然,原是牡丹开

牡丹作为国花,原盛产于洛阳,因此为让学生们进一步感受牡丹之美,国学班准备了制作牡丹花的手工材料。首先,宣讲员们准备好了玉米皮和剪刀,并将玉米皮裁剪成三种不同大小的形状分类摆放在一起。然后按照小中大的顺序组合好每一片花瓣并用胶水黏贴固定好。最后将花瓣做成卷曲的形状后固定在一起,一朵盛开的牡丹花就做好了。在制作过程中有调皮的孩子将制作好的碎花瓣撒在其他人的头上,还有的将做好的牡丹花当成发簪别在其他孩子的头上,也有跳脱的孩子将胶水弄得满手都是,最后只好找老师帮忙洗掉。尽管过程曲折,但孩子们看着自己所做成的牡丹花也都心满意足的扬起了笑容。鲜红色的牡丹花寓意着富贵、圆满,更被誉为“百花之王”。得知这一寓意,孩子们都把自己做好的红牡丹小心翼翼地捧在手心想要带回家,将祝福也传递给爸爸妈妈。

孩子们展示手工作品

品味国学经典,传承中华文化

泱泱中华,滚滚逝水,五千年漫长岁月积淀了厚重的文化底蕴,凝炼了经久不衰的传统文化。古有西晋左思十年绘制《三都赋》,引领京城“洛阳纸贵”;亦有东汉建安七子之一孔融四岁让梨,流传千古,成为中华优秀传统美德;而宋代进士杨时在程门前不顾一尺积雪,潜心求学,成就了“程门立雪”的一代佳话;相传大禹在雄霸中原时所制的铜鼎是国家与权力的象征,而在西运时,九鼎停滞洛阳无法移动,因此又有“定鼎中原”的典故。无论是洛阳纸贵、孔融让梨还是程门立雪,亦或定鼎中原,这些都与河洛大地的渊源文化息息相关,均是中国人民的文化智慧结晶。听着宣讲员将这些文化典故娓娓道来,学生们仿佛也进入到了古色生香的国学之境,用自己现有的文化知识去品味这些由河洛大地所孕育出的文化经典。心灵的浸润是通过文籍典故,而行为举止的呈现则需要循循善诱的指导,因此宣讲员也带来了国学礼仪培训课帮助学生们在举手投足间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泱泱华夏作为礼仪之邦,行礼就分为万福礼、作揖礼、跪拜礼等多种礼节,而针对于不同地位、不同身份年龄的人,行礼的角度、姿势亦是不同。见学生们好奇不已,宣讲员便邀请他们上台表演:在行礼时拱手至眉,推身并躬身六十度至九十度,起身回手,站立,一个标准的晚辈天揖礼就完成了。于是孩子们活学活用,当场就向老师作出了现学的礼节。千年的文化,传承至今,哪怕是八九岁的孩童也仍然深受感染。

学生们认真聆听国学小课堂

实践队员们齐合影

作为新时代祖国的花朵,这些一零后孩子们亦是中国的新鲜血液,因此更需以思绪凝成的经典去浇灌,使其修德立身,固本培元,这也正是洛阳师范学院国学班深入校园的初衷和目标。通过这些经典的熏陶,也使学生们深深感受到了国学的博大与精深,使其体会到中华文化的醇厚之美。


上一条:探寻红色足迹,筑牢信仰之基——洛阳师范学院红色青春寻访队赴一大、二大纪念馆参观寻访 下一条:追寻红色足迹 赓续精神血脉——洛阳师范学院“青马工程”翔梧班开展“传承红色基因”青春寻访活动

关闭

友情链接:
洛阳师范学院

Copy-right 2005-2022 共青团洛阳师范学院委员会

团委微博
团委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