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人才工作>>正文


河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017年09月07日 00:00  

河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为更好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加快人才资源开发,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纲要。

序 言

具有一定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各类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加快人才发展是把人口大省变为人才大省、实现河南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

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归根到底靠人才。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人才工作,通过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人才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科学人才观初步确立,全社会人才意识明显增强,人才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环境不断优化,以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日益壮大,人才市场体系逐步健全,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逐年提高,党管人才新格局基本形成。同时必须清醒看到:我省人才规模与人口总量不相称,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匮乏,人才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不够完善,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不足等。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必须进一步认识到加快人才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坚定不移地走人才强省之路,坚持把人才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用事业凝聚人才,用实践造就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科学规划,开拓创新,重点突破,整体推进,不断开创我省人才发展的新局面。

一、指导思想、工作方针、战略目标和总体部署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人才观,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按照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要求,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以服务科学发展为宗旨,以建设人才大省为目标,以提升人才能力素质为核心,以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为重点,以重大人才工程为载体,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发展规律,加大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力度,注重在实践中发现、培育、锻炼、成就人才,以贡献和业绩衡量人才。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高人才发展水平,为河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工作方针

1.服务发展,人才优先。紧紧围绕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把服务科学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科学发展目标确定人才队伍建设任务,根据科学发展需要制定人才政策措施,用科学发展成果检验人才工作成效。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坚持人才资源优先开发,充分发挥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坚持人才结构优先调整,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坚持人才投资优先保证,实现人才资源持续规模开发;坚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力和创造智慧。

2.以用为本,创新机制。把充分发挥各类人才作用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坚持用其所能、任其所宜、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积极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创造条件。围绕用好用活人才创新机制,把深化改革作为推动人才发展的根本动力,坚决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制度障碍,以实践检验人才,推进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

3.高端引领,整体开发。大力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高端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建设,强化基层一线人才队伍建设,强化人才高地和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统筹推进城乡、区域、产业、行业和不同所有制人才资源开发,扩大人才总量,提高人才质量,实现各类人才队伍协调发展。

4.育引结合,汇聚人才。坚持自主培养和重点引进相结合,立足省内人才资源开发,多措并举培养所需人才。同时,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种人才智力资源,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重点引进、灵活引进,形成人才大批涌现、汇聚中原的良好局面。

(三)战略目标

到2020年,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确立我省人才竞争比较优势,努力建成人才大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奠定人才基础。

1.人才队伍规模不断壮大,人才素质大幅度提升。目前,全省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总量为606万人,到2015年增加到940万人左右,2020年增加到1160万人左右,增长91.4%,人才资源占人力资源总量的14%。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0%,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达到40人年,应用型人才数量显著增加,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8%。

2.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人才使用效能明显提高。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主导产业、基础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人才开发力度,建设中原城市群和产业集聚区人才高地,促进人才专业素质结构、层级结构、区域分布结构趋于合理。充分发挥人才潜能和价值,人才贡献率到2015年达到32%,到2020年达到35%。

3.人才发展机制不断创新,人才环境进一步改善。创新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营造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制度环境。健全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多元人才投入机制。到2015年,重点在制度建设、机制创新、人才投入上有较大突破,人力资本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12%。到2020年,全面落实各项任务,确保人才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人力资本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15%。

(四)总体部署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才工作重点:一是实行人才投资优先,树立人才投入是效益最好的投入的观念,加大对人才发展的投入,提高人才投资效益。二是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注重思想道德建设,突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大幅度提升各类人才的整体素质,形成人才竞争比较优势。三是推动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改善人才发展宏观调控,优化人才专业素质结构、层级结构、分布结构,促进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四是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突出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重视培养领军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统筹抓好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以及宣传思想文化人才等人才队伍建设。五是改革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着力解决制约人才工作发展、制约人才发挥作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高人才使用效能。六是积极引进海外人才和智力,形成河南发展新资源。七是创新人才政策,建立人才特区,形成育才、引才、聚才、用才的良好环境和政策优势。八是加强和改进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创新党管人才方式方法,为人才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二、统筹人才队伍建设,服务科学发展需要

(一)以建设创新型河南为目标,加紧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

科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建设一支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河南的根本要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人才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加强领军人才、核心技术研发人才以及科技创新团队的培养和引进,造就具有国内外前沿水平的高级专家、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坚持以使用为导向,积极创造条件,拓展创新型科技人才事业发展空间,推动他们不断创造新知识、发明新技术、创建新学科,开拓新产业。完善政策机制,引导创新型科技人才投身创新实践,倡导追求真理、勇攀高峰、宽容失败、团结协作的创新精神,营造科学民主、学术自由、严谨求实、开放包容的创新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创新积极性,发挥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创新潜能。依托国家和省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工程、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合作项目,建设一批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基地。建立健全科研诚信体系,从严治理学术不端行为。制定我省加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意见。

(二)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目标,加紧开发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

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是优化人才队伍结构的迫切需要,是适应现代产业发展和推进社会建设、突破人才制约瓶颈的关键。在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社会结构转型的进程中,加大对高端装备制造、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金融财会、国际商务、生态环保、能源资源、现代交通运输、城市建设、食品工程、农业科技等经济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开发力度,加大对教育、政法、宣传思想文化、医药卫生、防灾减灾等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开发力度。加强重点规划,开展人才需求预测,定期发布急需紧缺人才目录。调整优化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设置,培养大批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创新政策措施,引进各类急需紧缺专门人才。鼓励和引导专业人才、管理人才向重点产业和重点领域集聚。大规模开展重点领域专门人才知识更新培训。建立重点领域相关部门人才开发协调机制,整体推进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开发,盘活存量,扩大增量,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争取发展主动权。

(三)以提升执政能力为核心,加强党政人才队伍建设

按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要求,以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为核心,以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建设一支政治坚定、执政为民、勇于创新、求真务实、勤政廉洁、善于推动科学发展的高素质党政人才队伍。到2020年,具有大学本科及从上学历的干部占党政干部队伍的85%,专业化水平明显提高,结构更加合理,总量从严控制。

适应科学发展和干部成长需要,大力实施中原崛起干部素质提升工程,全面构建理论教育、知识教育、党性教育和实践锻炼四位一体的干部培养教育体系。采取组织调训和自主选学相结合方式,加强党政干部教育培训。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树立坚定信念、注重品行、科学发展、崇尚实干、重视基层、鼓励创新、群众公认的用人导向。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改革方针,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拓宽选人用人渠道,提高干部工作科学化水平,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加强对关键岗位干部的重点管理,抓好市、县党政正职队伍建设,着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科学发展本领和驾驭全局能力。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按照重在培养、同样使用,优进绌退、动态管理的要求,扎实抓好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有计划安排后备干部到艰苦环境、关键岗位接受锻炼和考验。加强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非中共党员干部培养选拔和教育培训工作。完善从基层、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选拔人才制度,建立来自基层一线的党政领导干部培养选拔链。实施促进科学发展的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建立健全党政干部岗位职责规范及其能力素质评价标准,加强工作业绩考核。推进党政机关重要岗位干部定期交流、轮岗,健全权力约束制衡机制,加强干部管理监督。

(四)以提升市场竞争能力为核心,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以提高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市场竞争力为核心,以战略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为重点,培养造就一支具有战略眼光、市场开拓精神、管理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家及高水平的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到2015年,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量达到200万人,2020年达到250万人。国有企业中高级经营管理人员通过竞争性方式选聘的比例达到70%,能够引领企业进入全国500强和打造行业龙头企业的优秀企业家50名左右。全省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职业化、市场化、专业化和国际化程度明显提高,企业竞争力显著增强。

加大企业家培养培训力度,每年选派一批优秀企业家赴国(境)外进行工商管理等专业培训,开阔国际视野,提高经营管理能力。采取组织选拔与市场化选聘相结合的方式选拔国有企业领导人员。深化国有企业人事制度改革,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和董事会依法选择经营管理者以及经营管理者依法行使用人权相结合,健全企业经营管理者聘任制、任期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实行契约化管理。完善以出资人、市场、职工、社会认可为主要内容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制度,健全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积极发展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机构,建立社会化的职业经理人资质评价制度。完善年度薪酬管理制度、协议工资制度和股权等激励制度。注重培养和引进一批科技创新创业企业家和企业战略规划、资本运作、科技管理、项目管理等方面专门人才。加强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能力建设,继续实施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人员“银河培训工程”,促进民营企业家成长。

(五)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适应建设创新型河南需要,以提高专业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为重点,大力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到2015年,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360万人,2020年达到450万人,占从业人员的10%左右,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为10:40:50。各类专业人才数量充足,门类齐全,人才竞争力和创新力得到全面提升。

围绕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结构。在装备制造、食品、有色冶金、化工、纺织服装等战略支撑产业和信息、生物医药、生物育种、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新兴产业,着力培养和开发能够掌握核心知识、关键技术的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加大对金融投资、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生态环保、现代农业等重点领域人才培养开发力度。突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重点,依托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重点创新项目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等创新创业平台,大力培养和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在创新活动中提高创新能力,带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和发展。构建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体系,加强继续教育基地建设,实施百万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每年培训10万名专业技术人才。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每年选送800名左右专业技术人员出国(境)学习培训。推进专业技术职称和职业资格制度改革,实现科学管理。落实国家专业技术人才重点工程,培养造就更多的在国内外有影响的高级专家。组织实施好河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中原学者、省优秀专家、省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等各类优秀专家评审选拔工作,实施省、市、县专家特殊津贴制度,强化激励作用。探索设立省特聘研究员岗位。改进专业技术人才收入分配等激励办法,改善基层专业技术人才工作、生活条件,拓展职业发展空间。鼓励和引导专业技术人才走向企业、农村生产一线,开展科技攻关,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注重发挥离退休专业技术人才的作用。

(六)以提升职业技能为核心,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重点,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到2015年,高技能人才数量达到160万人,2020年达到210万人,其中,技师、高级技师达到55万人左右,形成一支规模相当、技能精湛、能够满足产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完善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大力实施职业教育攻坚计划,提高城乡劳动者的职业素养和技能,夯实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基础。通过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建设、河南全民技能振兴工程等省部共建项目,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和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以职业教育集团为骨干,推动职业教育规模化、集约化。加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高技能人才培养能力,用好生产一线高技能人才资源,补充职业院校师资力量。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推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和学生生活补助制度。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健全企业内部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制度。推动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建立高技能人才绝技绝活代际传承机制。创新高技能人才多元化评价机制,实行积极的政策激励措施,提高高技能人才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将贡献突出的优秀高技能人才纳入省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等评选推荐范围。

(七)以提升致富创业能力为核心,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

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以提高科技素质和致富创业能力为核心,以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为重点,着力建设一支充满活力、示范带动能力强、积极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到2015年,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180万人,到2020年达到210万人,平均受教育年限10年以上。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不断扩大,农村人力资源整体实力不断增强。

实施中原崛起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综合运用教育培训和生产实践等方式,突出科技素质、专业技能和创业能力培训。每年面向农村开展实用技术培训100万人次。加强对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养,造就更多的“双强”型党员干部和致富带头人、科技带头人、经营带头人,鼓励和支持农村实用人才牵头建立专业合作组织和专业技术协会。加大政策、技术、资金扶持力度,积极帮助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兴业,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创业兴业,在创业兴业实践活动中壮大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以市、县人力资源市场为依托,以乡镇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为网点,完善农村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发挥市场在农村实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重点加强农村发展急需的教师、医生、农业技术人员等方面人才培养与资源配置。建立和完善农村实用人才职业资格评价、职业技能鉴定、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制度。开展河南省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奖评选工作,特别优秀者可推荐参加河南省优秀专家评选。

(八)以提升专业素质为核心,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适应构建和谐中原需要,以人才培养和岗位开发为基础,以提升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为核心,以中高级社会工作人才为重点,着力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到2015年,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到12万人左右,2020年达到20万人左右。扩大社会工作覆盖面,提高社会工作人才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不断满足社会服务需求。

统筹规划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加快建立不同学历层次教育协调配套、专业培训和知识普及有机结合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重点培养引进一批高层次社会工作人才,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加强培训基地建设,推进社会工作从业人员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不断提高专业能力和素质。将社会工作知识培训纳入党政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创新政策措施,加大社会工作岗位开发设置力度,推动社会工作资源向基层倾斜,引导社会工作服务向基层延伸。推进公益服务类事业单位、城乡社区和公益类社会组织建设,完善培育扶持和依法管理社会组织的政策。健全社会工作人才评价制度,加强社会工作者队伍职业化管理。研究制定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政策,推动社会工作人才和志愿者队伍协调联动开展社会服务。出台我省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意见。加强社会工作理论研究和宣传,提升社会工作的认知度。

(九)以提升创意能力为核心,加强宣传思想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适应建设文化大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提升创新创意能力为核心,以高水平宣传思想文化专门人才和文化产业紧缺人才为重点,培养造就数以百万计的宣传思想文化人才,大力营造凝心聚力、积极向上主流思想舆论氛围,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河南文化软实力。

充分发挥“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示范带动作用,培养选拔大批理论、新闻、出版、文艺和经营管理、文化专门技术等优秀人才。到2020年,培养选拔全国“四个一批”人才30名左右,省级“四个一批”人才500名左右。完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选拔和管理机制,造就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带头人和一批年富力强、政治业务素质好、锐意进取的青年理论骨干。着眼于出精品、出大作、出大家,实施河南名人大家工程,造就一批造诣高深、德艺双馨的文化领域杰出人才。以文化创意、影视制作、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动漫等文化产业以及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广播影视等新兴文化业态为重点,加大人才培养扶持力度,吸引聚集文化产业优秀人才,推动文化产业升级。加快文化改革试验区建设,形成休闲文化、禅武文化、红色文化、钧瓷文化等特色鲜明的文化人才群。加强城乡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进一步充实力量和优化结构,开展普遍培训。重视民间文化人才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及社会组织中的文化人才,注意吸收优秀文化人才参与重要文化项目和工程。对优秀宣传思想文化人才提供政策支持和经费资助。

三、创新人才发展机制,激发人才创造活力

(一)创新人才培养开发机制,构建人力资源优势

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提升素质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完善现代国民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充分发挥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创新培养模式,强化实践锻炼,形成人人能够成才、人人得到发展的人才培养开发机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开发全过程,不断提高各类人才思想道德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突出培养创新型人才,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把培养对社会有贡献人才作为衡量学校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标。建立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结构动态调控机制,调整优化教育布局和学科专业结构。完善职业教育保障机制,推进职业教育发展。加强在职人员继续教育,更新知识,提高素质,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支持发展各类专业化培训机构。

(二)创新人才评价发现机制,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建立以社会从业角色和岗位职责要求为基础,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科学化、社会化的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完善人才评价标准,改进人才评价方式,拓宽人才评价渠道,坚持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靠实践和贡献评价人才,在实践和群众中识别人才、发现人才。尊重人才禀赋和个性,对特殊人才应有特殊评价方式和标准。按照职业分类建立相应的能力素质评价标准。建立以岗位绩效考核为基础,包括领导人员在内的事业单位全员考核评价制度。完善以任期目标为依据、工作业绩为核心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考核评价办法。实施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完善重在业内和社会认可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机制,加快推进职称制度改革,落实用人单位专业技术职务(岗位)聘任自主权。探索技能人才多元评价机制,完善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企业技能人才评价、院校职业资格认证和专项职业能力考核办法。建立在重大科研、工程项目和急难险重工作中发现、识别人才机制及举才荐才社会化机制。积极探索建立各类新兴领域人才评价发现机制。

(三)创新人才选拔任用机制,树立正确用人导向

落实“重群众公认、但不简单以票取人,重干部‘四化’德才、但不简单以求全和年龄文凭取人,重干部政绩、但不简单以一时一事的数字取人,重公开选拔、但不简单以笔试和面试取人,重干部资历、但不简单以任职年限取人”要求,改革各类人才选拔使用方式,建立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机制,促进人岗相适,用当适任、用当其时、用当尽才。深化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完善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制度,探索公推公选、联合公选等选拔方式,促进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推行和完善地方党委讨论决定重要干部票决制。坚持和完善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探索试行聘任制公务员管理制度。建立组织选拔、市场配置和依法管理相结合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选拔任用制度,完善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派出制和选举制。健全事业单位领导人员选拔制度体系,完善事业单位领导人员委任、聘任、选任等方式。全面推行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竞聘上岗,强化岗位管理、合同管理。建立事业单位关键岗位和重大项目负责人国内外公开招聘制度。

(四)创新人才流动机制,促进人才合理配置

推进统一规范、更加开放的人才市场体系建设,完善市场服务功能,畅通人才流动渠道,建立政府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中介组织提供服务、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流动配置机制。破除人才流动体制性障碍,着力消除人才身份、单位、部门和所有制限制,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基础性作用。健全人才市场供求、价格、竞争机制,进一步促进人才供求主体到位。大力发展人才服务业,健全专业化、信息化、产业化、国际化人才市场服务体系。推进政府所属人才服务机构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政事分开、管办分离。注重发挥人才服务行业协会作用。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建立社会化的人才档案公共管理服务系统。完善劳动合同、人事争议仲裁、人才竞业避止等制度,维护用人单位和各类人才的合法权益。加强对人才流动的政策引导,建立完善与中原城市群、产业集聚区、粮食生产核心区以及主导产业、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相配套的人才开发、流动机制,促进人才资源合理有效配置。

(五)创新人才激励保障机制,激发人才干事创业热情

建立健全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充分体现人才价值,鼓励人才创新创造,维护人才合法权益的分配激励保障机制。完善各类人才的薪酬制度,以建立秩序规范、激发活力、注重公平、监管有力的工资制度为目标,加强对收入分配的宏观管理,稳步推进工资制度改革。认真推行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健全国有企业人才激励机制,推行股权、期权等中长期激励办法。探索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协议工资制和项目工资制等多种分配形式。建立产权激励制度,制定知识、技术、管理、技能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办法。完善以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为重点的社会保障制度,形成国家、社会和单位相结合的人才保障体系。支持用人单位为各类人才建立补充养老、医疗保险。扩大对农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人才的社会保障覆盖面。完善政府公共服务体系,拓展公共服务内容,创新公共服务方式,建立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制度,为各类人才平衡工作和家庭责任创造条件。坚持精神激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健全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体系,调整规范各类人才奖项设置,大力表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对获得国家重大奖项、作出杰出贡献的特别优秀人才,经省委省政府研究给予重奖,享受特殊医疗待遇,纳入省委联系专家范围。

四、实施重大人才政策,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一)促进人才投资优先保证的财税金融政策

人才投入是赢得未来的战略性投入。各级政府优先保证对人才发展的投入,较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比重,确保教育、科技支出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卫生投入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支出增长幅度。将支持人才发展的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保障人才发展重大项目的实施。落实行政事业单位干部培训任务,提高企业职工培训经费的提取比例,在重大建设和科研项目经费中,安排部分经费用于人才培训。鼓励和支持企业和社会组织建立人才发展基金。通过税收、贴息等优惠政策,引导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多元化投资人才资源开发。加大对贫困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引导贫困地区加大人才投入。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投资人才开发项目。建立政府人才投入使用管理绩效考评制度,提高人才投入资金整体使用效益。

(二)产学研一体化培养创新人才政策

建立政府指导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多种形式的产学研战略联盟,支持企业、科研院所与高等学校通过共建科技创新平台、开展合作教育、共同实施重大项目等方式,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大力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积极发展专业学位教育,建立产学研高层次人才双向交流制度,推行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推进博士后制度改革,加强产学研结合,提高博士后培养质量,增强创新能力。实行“人才+项目”的培养模式,依托国家和省重大人才计划以及重大科研、工程、产业攻关、国际科技合作等项目,在实践中集聚和培养创新人才。重视发挥企业作用,加强企业研发平台和研发队伍建设,对企业等用人单位接纳高等学校、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等实行财税优惠政策。

(三)引导人才服务和向农村基层及艰苦偏远地区流动政策

积极改善农村基层和艰苦偏远地区人才生活、工作条件,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完善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扶持政策,建立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的激励机制,采取政府购买岗位、报考公职人员优先录用等措施,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中小企业服务和就业。实施大学生村干部、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志愿服务贫困县等计划。继续开展选调生工作,逐步提高面向服务农村基层高校毕业生的考录比例。坚持和完善从基层一线选拔干部制度,省、市机关录用公务员,应注重从具有基层工作经历的人员中考录。开发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落实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到乡镇卫生院工作特岗计划。实施公职人员到基层服务和锻炼的派遣和轮调办法,从省直等单位选派干部到基层任职、挂职,开展教育、卫生、科技和文化人才下乡支农工作,完善科技副职、博士服务团、科技特派员到基层和农村、企业服务的政策措施,为基层提供广泛人才和智力支持。

(四)人才创业扶持政策

坚持政府促进、社会支持、市场导向、自主创业的基本原则,放宽创业领域,降低创业门槛,加强创业扶持,大力推动各种形式的创业。推进创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不断扩大对自主创业和中小企业发展的信用担保资本金规模。完善支持人才创业的金融政策,简化贷款手续,创新金融产品,促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业务的规范发展。加大税收优惠、财政贴息力度,扶持创业风险投资基金,支持创办科技型企业,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加强创业服务指导,提高创业成功率。加大对创业孵化器等基础设施的投入,探索多种组织形式,形成创业服务网络。完善知识产权、技术等作为资本参股的措施。制定科研机构、高等学校科技人员创办科技型企业的激励保障办法。支持鼓励创业企业、创业资本进入资本市场、上市公司。

(五)支持科技人员潜心研究和勇于创新政策

在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企业等探索建立不同于管理人员、符合科技人员特点的职业发展路径,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潜心研究、创新实践、成就事业并享有相应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克服人才管理中存在的行政化、“官本位”倾向。完善科研管理制度,扩大科研机构用人自主权和科研经费使用自主权,健全科研机构内部决策、管理和监督的各项制度。建立以学术成就和创新绩效为主导的资源配置模式和评价奖励机制。有重点地加大对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类科研的投入力度。完善科技经费管理办法和科技计划管理办法,注重向科研关键岗位、优秀拔尖人才和专职科技人员倾斜,对高水平创新团队给予长期稳定支持。改善青年科技人才的生活条件,积极采取措施解决好住房问题。

(六)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

大力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来豫创新创业,认真实施海外人才在出入境和长期居留、税收、保险、住房、子女入学、配偶安置,以及担任领导职务、承担重大科技项目等方面的特殊政策,积极推荐海外人才参加院士和政府奖励项目的评选。建立我省海外高层次人才特聘专家制度,纳入省委联系专家范围。鼓励海外留学人员来豫工作、创业或以多种方式服务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加强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留学人员创业园区等各类引才平台建设,为凝聚和用好人才提供创业资助、融资等服务。加大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力度,强化措施,改善环境,充分利用国际人才智力资源。开发国(境)外优质教育培训资源,完善出国(境)培训管理制度和措施。积极支持我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与海外高水平教育、科研机构和知名企业开展交流与合作,建立联合研发基地,鼓励我省企业设立海外研发机构,提高科技教育水平和人才国际化水平。积极利用国内人才智力资源,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以两院院士、学科领军人才、优秀企业家、掌握核心技术的急需紧缺人才为重点,吸引更多的国内高层次人才来豫施展才华。维护国家重要人才安全。

(七)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人才发展政策

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人才开发纳入党委政府人才发展规划,作为人才工作重要内容。制定我省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人才队伍建设意见。坚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在人才培养、吸引、评价、使用等方面的各项政策,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人才平等享受。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的资金、项目、信息等公共资源,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人才平等开放。开展人才宣传、表彰、奖励等方面活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人才平等参与。政治上给予关心,重视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的优秀人才中发展党员,为优秀人才提供参政议政渠道和平台。

(八)知识产权保护政策

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提高我省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制定我省职务技术成果条例实施办法,完善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享机制,保护科技成果创造者的合法权益。明确职务发明人权益,提高主要发明人受益比例,落实职务发明人奖酬政策。加强对非职务发明创造的支持和管理。资助支持个体和中小企业发明创造,鼓励创造知识财产。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措施。建立健全有利于知识产权保护的社会信用制度。完善知识产权工作体系,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和服务人才的培养,推进专利技术运用和转化平台建设,培育我省知识产权优势,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

五、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加快推进河南振兴

(一)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程

把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作为建设创新型河南的重大举措,加紧建设一支以领军人才、领军后备人才为核心,以创新团队为主体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到2020年,实现“三个一”目标:培养造就一批由院士群体、50名左右院士后备人才为主的中原学者、600名左右科技创新杰出人才、1000名左右科技创新杰出青年人才构成的科技领军人才队伍;一批由科技领军人才带领的400个左右创新型科技团队;一支4万人左右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骨干队伍。以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载体,加强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力度,到2020年,建成50个左右国家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集聚高层次科技人才,形成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的人才高地。

(二)现代工业产业人才支撑工程

发展现代工业,建设工业强省,大力培养造就能够有效推进现代工业向高端化、高质化、高效化发展的产业人才队伍。围绕加快培育节能环保、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装备制造、有色冶金、化工、食品、纺织服装等五大战略支撑产业,提升煤炭、电力等传统优势产业,着力推进研发平台建设,组建产业创新联盟,规模以上企业建立研发团队,到2020年,形成2万个左右企业研发团队,省级重点支持400个左右掌握产业关键技术的创新团队,集聚大批高端研发技术人才。以产业集聚区、重大产业基地、重点骨干企业、重大科技专项为依托,培养引进数以百万计的产业创业人才、经营人才和技术人才。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战略支撑产业相关专业学科建设。建立健全科研机构和高校创新人才、智力向企业流动机制、科研成果转化机制,不断提升我省现代工业核心竞争力。

(三)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人才支撑工程

围绕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需要,实施人才支撑工程,充分发挥科技和人才在农业增产中的主导作用,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新贡献。突出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领军作用,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到2020年,在主要粮食作物转基因和分子设计育种研究、粮食作物简化和高效种植技术、耕地质量保育技术、重大生物灾害预警及防控技术研究应用等方面,培养引进50名左右国家级农业科学家。依托农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良种繁育、作物栽培、储藏加工等方面的人才培养,壮大农业科技研发人才队伍。扩大农业技术推广人才规模,重点围绕中低产田改造、植保防治、农业机械化推进等关键技术及装备的普及应用,形成6万名左右稳定的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通过组织专家团、定点联系、在线服务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农业科技服务。实施“金土地”种粮农民培训工程,以种粮大户为重点,每年培训核心区50万名种粮农民。

(四)城镇化建设人才开发工程

着眼于以城镇化带动“三化”协调发展、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坚持以高水平城建规划人才、城市管理人才为重点,大力加强城乡规划建设管理人才开发培养,为加快城镇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到2020年,培养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相关专业学生25万人;培养引进具有高级职称或获得国家资格认证的高级人才3万人。加大对省辖市、县(市、区)党政正职、分管副职城建专业相关知识培训,每3年轮训一遍。优化城建部门干部队伍结构,提高专业化程度,各级城乡规划建设主管部门领导班子成员上岗前必须经过城建专业相关知识培训;领导班子成员中至少配备1名具有规划专业本科以上学历的干部,暂无符合条件人选的由上级业务主管部门通过组织部门选派专业干部挂职。加强城市建设规划设计、项目运作、经营管理等方面人才的培养引进,尽快形成一支适应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专业化人才队伍。建立完善引进、留住高水平城建人才相关政策。

(五)中原崛起百千万海外人才引进工程

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用5-10年时间,围绕战略支撑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和战略基础产业,依托国家和省重点创新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重点企业和地方商业金融机构、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主的各类园区等,引进120名左右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3500名左右具有全日制博士、硕士学位的海外留学人员,引进5万人次海外专家智力。以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为龙头,到2020年建设20个左右省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建立完善涵盖各类各层次的海外人才信息库,入库规模6万人左右。加强对海外高层次人才的跟踪联系。建立河南海外人才市场,充分发挥有关社会团体和组织的作用,为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服务、来豫工作牵线搭桥。依托党委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建立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联系窗口、专门服务窗口,为引进人才提供优质服务。

(六)技能人才振兴工程

紧密结合产业需求发展职业教育,构建以高技能人才培养为重点、覆盖城乡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全面提高劳动者技能素质,促进产业发展和充分就业。按照我省职业教育攻坚计划和河南全民技能振兴工程的任务要求,重点建设1-2所职业教育师范学院,各省辖市重点办好2-3所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示范性职业院校,县(市)政府重点办好1所在校生规模达到3000人以上的职教中心或中等职业学校。支持全省5所重点技师学院、30所高级技工学校、50个企业职工培训中心和20个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成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和研修平台,新培养10万名技师和高级技师。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坚持培训对象多元化、培训形式多样化、培训等级多层次,开展劳动预备制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就业和再就业培训。开展多层次的职业技能竞赛,健全技能人才选拔激励机制。

(七)创业人才推进工程

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经济发展。到2020年,在全省私营企业数量达到40万户、个体工商户达到300万户基础上,形成一支富有活力、创业有成的人才队伍。在各类大中专院校开设创业培训课程,实施创业教育,引导高校毕业生成为创业生力军;帮助返乡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每年培训10万人左右;对创业有成者进行能力再提升培训,促进创业持续发展。吸引具有知识和技术优势的海外高层次人才来豫创业。开展创业示范市、县创建活动,弘扬创业精神,培育创业文化,表彰创业先进,促进全民创业。

(八)教育名师名家培育工程

坚持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着力培育一批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育名师名家,带动全省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办学水平的提高。到2020年,高等学校面向海内外选拔资助400名特聘教授、1000名创新型学术带头人、200个教学团队。在职业院校培养500名省级职业教育专家,“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比例达到70%以上。在中小学校培育2万名省、市级名师和名校长。以更新教育理念、增长专业知识、强化教学技能为重点,每5年对全省中小学校教师轮训一遍。

(九)全民健康卫生人才保障工程

适应不断增长的全民健康保障需求,大力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使我省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接近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注重培养和引进卫生领军人才,带动医疗卫生技术突破和提升,到2020年,引进和培养50名左右在全国有学术地位和影响的高层次卫生领军人才、300名中青年卫生科技创新人才。优化卫生人才资源配置,鼓励和引导卫生人才向农村和社区流动,改善基层卫生人才短缺现状,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供政策保障,用5-10年时间,为县、乡医疗卫生机构培养引进1000名硕士研究生、1万名本科生、2万名专科生。加强农村卫生人员培训,每5年将全省注册乡村医生全员轮训一遍。

(十)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开发工程

推进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服务业相关学科建设,探索完善学校与社会合作培养新机制,加快培养现代服务业人才,到2020年,培养现代服务业相关专业学生150万人。立足我省现代物流、旅游、文化、会展、商贸服务等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业,重在提高从业人员能力和水平,提升人才竞争力;围绕金融、信息服务、房地产、商务服务等高成长性服务业,重在集聚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熟悉现代管理的现代服务业高端人才;针对农村服务业等薄弱环节,重在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服务产品,扩大从业人员规模。设立河南省优秀服务业人才奖。

六、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保证规划贯彻实施

(一)完善人才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制定完善党管人才工作格局实施意见,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发展,切实履行好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的职责,创新党管人才的方式方法,注重运作,有效整合人才工作资源,提高党管人才科学化水平。健全人才工作机构,配强工作力量,更加适应人才发展需要。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协调机制和督导机制,形成统分结合、高效运转的人才工作运行机制。建立党委、政府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坚持一把手抓“第一资源”,提高各级党政领导班子综合考核指标体系中人才工作专项考核的权重。建立各级党委常委会听取人才工作专项报告制度。完善党委联系专家制度。实行重大决策专家咨询制度。推动政府人才管理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转变,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向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捷高效转变。发挥政府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作用,强化人才工作相关部门职责,调动各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的积极性,形成人才工作整体合力。加强人才统计工作,建立健全规范的人才资源统计制度,为推动人才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营造人才发展良好氛围

大力宣传中央和省委人才工作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方针政策,宣传人才优先发展的目标任务、重大举措,宣传优秀人才典型事迹和人才工作先进经验,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用战略眼光看待人才工作,立足新的起点做好人才工作,健全育才、引才、聚才、用才工作机制,营造关心人才、爱护人才、支持人才发展的社会氛围,形成人人能成才、人人得发展、人人作贡献的生动局面。

(三)抓好《人才规划纲要》贯彻落实

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必须有人才强市、人才强县规划相配套、作支撑。各省辖市、省直有关部门、县(市、区)要以国家和我省《人才规划纲要》为指导,结合实际,编制本地、本行业系统以及重点领域的人才发展规划,形成上下贯通、左右协调的人才发展规划体系。认真抓好《人才规划纲要》的贯彻实施,分解任务,明确责任,加强督查,确保落实,使人才强省战略成为全省所有单位的自觉行动。

 

关闭

通知公告
专题栏目
下载专区
友情链接

页面由伊人博客网制作

洛阳师范学院党委组织部版权所有
E-mail:zzb@lynu.edu.cn        邮政编码:471934
建议在分辨率为1024*768的机器上并使用IE6+访问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