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气势磅礴,波澜壮阔,她不仅仅是中国北方的一条河流,更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强调,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我们要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为传承中华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引导青年学生讲好黄河故事,今年暑期,我校以“弘扬黄河精神,传承黄河文化”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探访黄河故事的社会实践调研活动,鼓励更多的人加入到弘扬黄河精神和保护黄河文化的队伍中来。
商学院黄河护卫队
商学院黄河护卫队全体队员通过线上收集黄河故事资料、开展黄河主题直播、回访直播观众,线下采访在黄河流域生活或者学习的群众、实地参观黄河景区等方式从“黄河故事”、“黄河文化”、“黄河印象”等不同的方面了解群众对黄河流域的印象、对黄河文化的了解程度,深入一线寻访黄河故事。实践过程中,团队成员通过观看黄河纪录片,参观位于河南省洛阳市的黄河小浪底风景区,近距离感受黄河的波澜壮阔。实践结束之际,一位成员这样说道:“黄河故事极为丰富,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又扩充了新的内容和特色,黄河讲述和承载的是民族精神。讲好黄河故事,就是要讲好中国故事,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信息技术学院“芯”系华夏文化观察队
信息技术学院“芯”系华夏文化调研实践队奔赴郑州黄河文化公园开展实践活动。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南依巍巍岳山,北临滔滔黄河,整个景区展示了壮美的大河风光和源远流长的黄河文化。队员们站在炎黄巨像旁,注视着大河波涛。如今,“炎黄二帝”的家有了新名字——郑州黄河文化公园。山腰处一座高5米的黄河母亲塑像——"哺育",展示了黄河在中华儿女心目中的“母亲”形象,母亲怀中的婴儿象征着炎黄子孙。矗立于山顶的大禹像则代表了顽强奋斗的黄河精神。黄河承载着千年的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黄河故事所蕴含的精神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去探寻和传承。
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润泽澄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社会实践团队
为深入发掘黄河文化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时代价值,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润泽澄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社会实践团队奔赴洛阳新安县黄河澄泥砚传习所及澄泥砚艺术馆,开展了以“学习黄河文化,传承非遗技艺”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队员们首先来到澄泥砚传习所,在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游晓晓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澄泥砚的加工制作流程,了解并观看到了从泥土到澄泥砚成品的加工流程,以及手工艺人的辛苦劳作,更感受到澄泥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新时代环境下传承、创新澄泥砚传统工艺的努力和执着。随后,队员们来到澄泥砚艺术馆参观了形式各异的澄泥砚成品,其中最让队员们叹为观止的便是馆内的《盛世中华·家》砚,此砚长1.2米,重150公斤,以黄河澄泥为材质,用祖国版图图形为基本造型,象征黄河长江的两条巨龙腾云驾雾环拥东方明珠——香港,寓意12亿中国人民热情迎接香港回归祖国母亲怀抱。队员们惊讶于澄泥砚的雕刻工艺,更被河洛澄泥砚传承人的深切情意而震撼。
历史文化学院“发掘黄河文明,实现乡村振兴”暑期实践团队
历史文化学院暑期社会实践队开展了“发掘黄河文明,实现乡村振兴”系列活动,活动采取了线上云采访的活动方式,针对河南郑州、洛阳、开封、三门峡、新乡、济源等多个黄河流域沿线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进行了一个详细的了解和排查,并筛选一些保存完好、极具代表性、研究价值较高的黄河文明作为重点调研研究对象,充分了解目前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情况,以及对当地乡村振兴产生的影响。队员们先后采访了洛阳海神乐传承人郭红运老人及其子郭治会先生、开封汴京灯笼张传承人张俊涛先生、荥阳柿霜糖传承人李东发先生、鲁庄镇鲁班锁传承人等七位非遗传承人,深入了解项七非遗项目,对黄河(河南段)非遗文明有了更深入地了解。
国土与旅游学院暑期实践活动
国土与旅游学院为深入学习、认识黄河文化的历史地位与时代价值,抓住历史性机遇,组织青年团员举行“线上+线下”的暑期实践活动,保护、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国土与旅游学院组成了“探寻黄河文化”和“保护黄河我先行”两支线上社会实践“云团队”,线上组织开展黄河诗词朗诵比赛、黄河知识竞赛抢答、黄河文化与生态保护征文等活动,线下开展黄河诗歌朗诵视频录制、黄河文化与生态保护知识宣讲、黄河实地考察等实践活动,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弘扬黄河精神,传承黄河文化”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旨在号召大学生深入了解黄河文化,学习黄河精神,激励大学生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为黄河治理、国家建设献身效力。保护传承黄河文化,保护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通过社会实践、参观调研,各实践团队担负青春使命,顺应时代需求,传播河洛文化,讲好属于青年一代的黄河故事。
责任编辑:李静钰 李恕鸣